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语言为中心的索绪尔符号理论并未关注语言系统中的指示符号,因而在处理指示符号问题时困难重重。叶姆斯列夫对索氏之思想大胆改创,建立起一个更为精密、可操作性更强的语符模型。基于此模型,指示符号问题亦可在语言学本体视角下得以解释。概念化(指称)和功能化(指示)是符号内容形式将所指对象纳入其实质的两种基本途径。与指称符号不同,指示符号对混沌体进行划分及形式化的同时,构建起一个相对区别的功能(关系)网络,并以此区分所指对象,故而并不亦无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7,(8)
皮尔斯于19世纪末首次提出指示符号概念,但未对该类符号之内部情况做深入探究。指示是人类认知及交际的核心方式之一,因无须反映所指对象之本质特征,指示符号极具语境依赖性及经济性。根据符号与对象间之关系,皮氏所谓"指示符号"可进一步分为:实物指示、实物——语言指示及语言指示,从实物指示到语言指示再到语言指称存在一个单向性符号连续统,该连续统体现出人类认知能力及意指方式之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从符号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旧词新义现象的特点、实质及词义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的所指意义与旧的能指形式具有不同程度、不同维度的关联。探讨了旧义与新义之间呈现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的关系,旧词新义现象产生的外在动因——语言符号的社会性,内在动因——词汇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词义变化的认知理据和具体变化方式:词汇符号的意义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通过凸显词汇语义框架内的某一要素,或通过概念隐喻、转喻或概念整合,可建立旧的能指形式与新的所指意义的链接。  相似文献   

4.
关于致损义双宾结构,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这类结构是否为双宾结构及对相关理由的探讨。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聚焦致损义双宾结构的语义关系及其形成动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S+V+NP1+NP2”结构中,是NP2导致了整个致损意义的形成;其次,事件结构中力传递子事件是致损义双宾结构与典型双宾结构在事件结构上的本质差异,也是造成语义关系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三,从构式的视角看,致损义双宾结构不是典型的双宾构式,而是一种边缘构式。致损义双宾结构的事件语义考察,为研究汉语双宾结构的内部语义分型提供了一个视角,对国际中文教育提出了一些挑战。基于汉语双宾结构表义的多样性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处理汉语双宾结构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动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浅谈语义的分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的意义是在关系中建立的 ,一个词只有与其他词形成一定的关系时才有“意义”。同一语义场内中的各个成员在相互关系中确立各自的“意义”,这些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语义场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当它的成员发生变化时 ,会引起语义场内的语义分割。本文从动态角度考察了语义场的成员改变所带来的语义分割现象 ,并试图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理论作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另类一直受到关注。它与传统科学模式间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解读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需要对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结构给予充分的关注。生物学特有的理论结构所表现出的多元语境与语义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生物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应当重视语义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对理论本身进行语义分解并研究其中的语义关联问题,从而理解生物学模式作为一种不同于理化科学的特殊科学解释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一、"义理之学"和"征实之学":儒经诠释学的两种基本方法诠释(exegesis)是诠释学(德文Hermeneutik,英文hermeneutics)的基本概念.诠释学的先驱人物约翰·孔哈德·丹恩豪尔所著《圣经诠释学或圣书文献解释方法》(1645),最早使用"Hermeneutik"(诠释学)一词作为其书名,其本义是"文献解释方法".诠释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原本是一种解释技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和哲学.作为诠释学范畴的诠释对象的文本,原来仅限于用文字写出来的作品,后来扩展到其他作品,乃至于凡历史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事件或现象非经解读则不能被理解者皆被当作文本来看待.相应地,诠释学中的诠释起初只是对文字作品的解释,后来发展到对存有诸多不同解释之可能的一切非自然的事件或现象的解释,其诠释功能最初只是说明文本原有的意义,后来更兼及说明文本在解释者所处时代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义的形成过程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的主体通过概念化从大量相同或类似的使用事件中抽象出相同的意象图式(概念框架),将其投射到语言,形成一种语言中形义对应的构式.构式中成分之间语义联结的灵活性从认知上解释了同一概念框架内不同语义结构的l存在.概念化、再概念化、再再概念化……的动态性认知加工使得一个构式构成一个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使构式的形义之间表现出"非"对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夸张话语及其所指涉的对象是什么?夸张话语的运作机制究竟跟什么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心智哲学和符号学的有关理论中找到。将符号学中的“符号表征三元观”和心智哲学中的感受质相结合,构建出由感受质、夸张话语和感受意共同构成的“感受质”三角,形成夸张话语的感受质解释框架,指出感受质是解释项,主要解释“像什么”的问题;夸张话语是表征项,其夸大或缩小的只是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的是事物的心理属性,而事物的物理属性却保持不变;夸张话语所指涉的对象是感受意,主要表达了感知主体的心理感受。在感受质的作用下,夸张话语及其指涉的感受意才得以联通,夸张话语的运作机制跟感受质和感受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一、引论在人类生活中,有两大基本符号系统,这就是交际系统与记录系统.交际系统包括手势、体态、实物、烽火、鼓声、口哨语等等;记录系统包括结绳、系珠、契刻、数豆、图画记事、粘土记事等等.语言属于前者,而文字属于后者.从文字起源来看,无论前文字是图画样式,还是粘土标志,这二者都不是记录语言,而是直接记录人的思想观念.这些表达意念的象征性符号其有超语言的性质.只有在前文字系统中的符号经分解,与语言交际系统中的单个符号(词)取得对应,并用语言符号也必用语言符号来释读文字符号时,才使人们逐渐形成了文字是语言的派生,文字的功能仅在于记录语言的观念.语言符号的能指是语音,所指是语言化的概念即语义.文字符号的能指是字形,所指是文字化的概念即字义.语音指称字形(在文字中为字音),而沟通了语义和字义,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重讨论了文化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指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的意义,即语义指代,不仅受语言结构制约,而且受文化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会有不同的词汇;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语料的分析,将“哥”一词按照其指称功能进行分类,进而探讨了该词作为指称的演变过程和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哥”的指称演变涉及到ICN、仿拟、转喻、隐喻等认知概念,以及人称指示的视点、地位原则等语用概念。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告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告作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已经深入到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指示语在广告中的应用也是作为设计者想要激起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指示语的研究,不仅能帮助广告生产商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广告,达到广告的目的,使广告的效果具有持久性,而且也能让普通大众更加关注语言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时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 ,汉译英中的这一现象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汉英语义结构的角度分析汉译英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认为这是由于译者未充分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语义结构和汉语 (母语 )负面转移所导致 ,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外向型汉英词典中“龙”的释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与dragon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但人们一直把中国“龙”译成dragon,多数汉英词典及英语辞书把drgaon作为龙的唯一英译对等词。把dragon作为龙的英译对等词忽略了两者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从而人为的在两者之间制造了一种假的对应关系。对于译者而言,具有浓厚文化意蕴的词语,不仅要译出它的表层意义,更要准确再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从龙的这一文化原型出发,国内辞书编纂者在外向型汉英词典中把Loong作为龙的释译对等词才是恰当而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模式变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社会的变迁,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目前基本实现了从农民集体内部互助共济的传统救助模式,到以国家财政供养为主,集体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的历史性变革。2006年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出台,不仅标志着我国五保供养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而且也标志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7.
目前能够用来区分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的标准,不外乎意义、形态、语法功能三种。事实上,依靠单一的标准是不可行的:意义标准主观性太强;形态标准则普遍性不够,而且还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语法功能标准也无法自圆其说。只有意义标准和语法功能标准相结合才能把二者有效地区分。  相似文献   

18.
文学传播媒介的静态含义及动态交互式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洁 《齐鲁学刊》2012,(2):153-156
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是文艺学研究的学科增长点,也是文学与传播学交叉融合的突破口。引入媒介的维度使文学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存在,把文学从线性循环的二维平面结构提升为三维立体式的交互结构。从静态分析来看,文学传播媒介并非单一的、固定的所指,表现为符号媒介和物质媒介的统一。从动态分析来看,媒介是文学传播活动中的能动性因素,在文学创作、文学流通、文学接受三个环节中通过媒介化过程建构交互式结构。  相似文献   

19.
人称指示的语用投射及其交际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取韩礼德的人际功能视角研究人称指示的语用投射现象及其交际功能,扩展了对人称指示语用投射的理解,将所有违背指示自我中心性的称呼认定为语用投射,揭示了其蕴涵的丰富的人际意义并发现了其实施的多种交际功能,比如语用含蓄和拉近会话双方交际距离的功能等等,最后分析了人称指示语用投射产生的机理,认为移情是其产生的主要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20.
爱不仅是情感的维度,更具有存在的意义。作为终极关怀的一部分,爱与终极关怀休戚相关,爱的沉沦正是终极关怀的困境所在,而爱的诠释则是终极关怀的表达。爱的存在深入生命的深层,并通过象征、悖论以及信仰的方式呈现出来,爱的呈现既是生命的展开,也是终极关怀的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