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界》2021,(5)
"概念"一词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意义。概念是一种普遍表象,是意识展开其综合统一功能的结果,意识统一性的先天必然性决定了概念在形式上的先天性。但形式上的统一须以直观的杂多为材料,因而一般概念往往落实为经验性概念;与经验性概念相对,还有纯粹感性意象(数学概念)、纯粹知性概念(范畴)和纯粹理性概念(理念)这三种纯粹概念;由此而有概念的划分。任何概念都须有对象,以实现其客观有效性:数学概念的对象在纯粹直观中被先天地给予,而范畴的对象则须由后天的经验性直观获得;理念的对象不能在经验中达到,然而仍有必要设定其"客观实在",以引导人类知识道路上的探索。对康德"经验"概念的理解也建立在以上论述上。  相似文献   

2.
雷德鹏 《学术论坛》2005,(11):13-16
文章通过讨论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论述了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一,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第二,想象力作为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基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对知识活动中的先验想象力的生产性原理作了详细阐释.先验想象力是从杂多到先验统觉范围之间的所有先验的综合活动的生产性机能.一方面,无论是外直观还是内直观,二者只提供杂多;另一方面,知性范畴是一切联结的逻辑机能.知性范畴既要面对直观杂多表象,同时又要服从先验统觉.先验统觉是使一切经验知识可能的最高的统一性原理.但上述两个方面各自都不能形成知识,只有直观和知性范畴在先验想象力这一生产性机能下进行综合,知识才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4.
从康德的观点看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克艰 《社会科学》2006,7(3):56-66
康德在理性的根源处探讨数学和物理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理性枇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两部分,可以分别看作康德的“数学哲学”和“物理学哲学”。康德以“先验的位置论”分别给数学和物理学的可能性基础定位,数学属于验前的感性直观能力,物理学属于验前的知性判断能力。与“逻辑主义”、“形成主义”的数学观不同,康德的“数学哲学”认为数学的对象是验前的感性直观形式,数学概念是从纯粹直观中验前地“构成”的。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感性与知性之间作了一个绝对的区分,即直观不能思维,思维不能直观,因而概念与直观处于对立之中。他的理智直观所谋求的正是概念与直观的结合,其基本含义是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而直接把握对象之本质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是上帝的直观能力,它所指向的对象是自在之物。费希特把直观看成是自我的一种行动,因而理智直观就变成了绝对自我对其一切行动的直接性的意识。谢林在费希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我的理智直观视为自我意识演变的基本手段,他通过"直观的级次"概念在理智直观中注入了时间和历史的要素。  相似文献   

6.
谢礼圣 《理论界》2006,2(10):162-163
直观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康德把直观在很大程度上限定在感性领域,感性直观构成了其论述直观问题的基本视域。他对感性直观分析的基本成果就是感觉和经验的直观。康德对直观进行分析的基本目标指向纯粹直观。康德对直观问题的论述为近现代哲学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智性直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晓芒 《文史哲》2006,1(1):119-125
“智性直观”概念在欧洲大陆理性派那里有其思想来源,康德对该概念的提升和改造在于使之与数学直观割断联系,并赋予了它三层含义一是我们人所不可能具有的一种撇开感官直接直观自在之物的能力,二是作为一种自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直接给出对象的能力,三是作为人的感性直观和知性思维所模仿的“原型”的能力,所有这些含义都只是一种逻辑上不矛盾、事实上对于人来说却不可能的假设。康德的智性直观对德国哲学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康德将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感性之形式和纯粹的条件称为概念的图型;在范畴和出现之间,知性的进程即出现如何包摄于范畴之下或范畴如何应用于出现的过程就是纯粹知性的图型法. "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展示了主体建构客体的方式,是对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扬弃,其中蕴藏着康德认识论的全部秘密.康德的图型说为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语言哲学、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摇篮.  相似文献   

9.
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需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明:其一,知性的独特性在于其构成性,知性直接与知识相关,感性只提供杂多表象,为知性提供思维的材料,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而与经验对象无关。由此说明为何是知性而非感性或理性为自然立法。其二,"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知性为自然立法"不能仅仅从知性为认识(知识)立法的角度理解,更重要的是知性为一切可被经验的认识对象(现象)立法。"自然"与"经验对象"是统一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为经验对象立法。其三,关于知性如何立法的问题,直接关涉知性范畴提供规则和先验想象力的生产作用,人通过感性提供杂多表象经由知性范畴依据自身规则统合表象形成对经验对象的认知,即"感性提供表象——先验想象力——知性范畴统合——经验对象"。  相似文献   

10.
郑争文 《兰州学刊》2006,(11):23-26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向我们指出:时间是先天的直观形式;关于时间的整个先验论证意在表明:时间是现象的必然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指明:在康德那儿,时间意味着感性和知性的相互限制以及二者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宋祖良同志著长文力辨知性、理性非指认识阶段而指思维方法。诚然,思维方法说是有根据的,但认识阶段说并非就是“缺乏历史观点”的杜撰。考之康德、黑格尔,两说均有根据;不仅如此,而且不限于这二义。试为辨说。 (一)知性、理性在康德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认识论的研究是从对认识能力的考察入手的,所以,知性、理性在他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了感性、知性、理性三重划分。 感性即直观,“对象是通过感性而被给予我们的”,“通过我们被对象所激动这种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接受性),叫做感性”。 感性管直观,知性则管思维,“使我们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是知性”。知性的范畴为形式和构架,对感性表象进行综合,使之具有规律性的联系,形成现象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康德把物的内部区分为"比较性的内部"与"绝对的内部",前者并非物的真正内部,而只是物的"外部"。物的真正内部或绝对内部其实也就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先验感性论分别从经验性直观和纯粹直观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的感性只是从关系的角度获得关于物的知识的材料,先验分析论则通过将范畴的本质揭示为一套"关系"体系从而论证了人类认识的本质不过是在感性材料中建立起各种综合的关系而已,这丝毫没有触动到物的自在的"内部",康德正由此在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划出一条人类认识的界限。不过,对于这个不可知的绝对内部,康德毕竟还是为之预留了一条可能的认识之路,这就是上帝的理智直观。  相似文献   

13.
史现明 《理论界》2011,(3):95-97
从先验分析论到先验辩证论,综合的概念都处于优先的地位。从纯粹知性的统觉的源始统一性到想象力和知性概念的图型法,都以综合的概念为核心。康德认为,判断力作为人的一种"先天禀赋"也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在概念的图型法中,康德认为不管是经验产物的图像还是先验的图型,都建立于知性的综合能力之上。综合以统一为目的,任何"统一性"都是综合的统一性。康德的综合思想蕴含丰富,大大启发了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14.
张鹏翔 《理论界》2010,(7):92-95
康德哲学的悖论是一种看的条件与两种存在之间的矛盾。康德始终坚持直观即是对象的原理,没有直观条件的对象是不存在的。但对于物自体,康德只是说它不可认识,并没有否认它的存在;而且充分肯定了它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功能和作用。物自体是存在的,但却没有相应的直观条件;因为康德只有一种看的条件,即感性直观。只有感性直观构成的现象界才是存在的,概念、范畴也只有通过感性直观才能产生关于事物的真知识。物自体存在着,但却又在感性直观条件之外;这直接违反了康德自己坚持的直观即是对象的原理。面对这一矛盾,康德同样始终纠缠于两种存在、两种对象之间的矛盾悖论,却忽略了对直观条件本身的批判,而这刚好启示出人的另一种看,即现象学式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像力的直观、理智直观所共同构成的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其中,想像力的直观可再区分为"自发的直观"和"自由的直观",前者是想像力在认识领域中的运用,后者是想像力在审美领域中的运用。将想像力作为一种直观能力来对待,这既为康德的"想像力难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康德直观理论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6.
"直观"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术语。康德明确说过,概念与直观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知识的对象。然而,围绕"直观"这一概念却产生了诸多争议。本文认为应从两个主要意义上理解这一概念,即"作为意向活动的直观"与"作为这种活动结果的直观"。同时,本文指出,必须重视康德所提出的独特的"形式直观"概念。借助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康德的先验论证才能够建立起来,而且它的结论也才具有更大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5,(12)
汉纳主张对康德知识论的经验式解读:直观是独立于知性的表象,属于感性范畴。直观的客观有效性来自于先验的时间和空间。"非全等对应物"表明,显像与其非全等对应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先验的空间结构,而非知性的概念因素。对直观的超验解读否定其独立性,强调"协调"原则在知识产生中的作用,这实际上回到了康德"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王震 《理论界》2013,(12):121-124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探讨了范畴直观,认为范畴直观是对含义中对象性的形式的明见和充实,因而可谓是知性明察和一个最高意义上的思维。它为从现象学上澄清逻辑明见性开辟了道路。然而,恰恰是在这一“对象化”的框架下,“存在”这一涵义丰富的概念本身被降低为最低的“混杂的”范畴。而要明了他究竟如何漏过了“存在”概念,则要求我们回到胡塞尔对范畴直观概念的提出和确立上,回到范畴直观概念的形而上学基础中去追问。  相似文献   

19.
何为本质,如何直观?——关于现象学观念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质及其直观或观念及其直观的问题是现象学思想方法的重中之重。第一"逻辑研究"的标题是"表达与含义",这更多地是因为这一研究与《逻辑研究》第一卷中讨论的纯粹逻辑学主题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逻辑研究》更应当叫做《本质论研究》,亦即"对本质及其直观方式的研究"。第一"逻辑研究"的主题也可以更明确地表述为:对在语言活动中的本质及其直观方式的研究。根据这一研究,含义既区别于表达和符号,又区别于体验,同时还区别于对象,因此,作为观念统一的含义被展示为一种特有存在,这也为现象学的观念论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而在第一"逻辑研究"中得以显明的在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观念(含义)与概念(表达)之间的本质性的奠基关系,最终也论证了在意识哲学与语言哲学之间的本质性的奠基关系。无论现象学今天有了多么长足的发展,仍有必要一再反思地回溯到本质及其直观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20.
哲学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后远离了生活,但这种哲学又要回到其起源的地方,世俗生活都曾有过对自身的反思.我们在禅宗的"直观"方法中发现一种古老和根本的消解自身以还原本质的方法,这种直观不是概念或经验的,而是人在清净自是中呈现,在自身之中的回转以回到自身的清白.这种"看"的方法让呈现和呈现者以及所现之事回归其本来自在的纯粹面貌,人在普遍的呈现中保持存在的纯真又促其显露,这是真正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