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关于国家安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格局复杂变化,从国内与国际、国家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安全与发展、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等维度观察、研判、统筹国家安全领域的各类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这种系统思维体现为注重整体性,在统筹历史现实、国内国际大势中把握国家安全;注重全面性,在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过程中布局国家安全;注重关联性,在形成协调行动的强大合力中推进国家安全;注重动态性,在抓好当前和长远有机统一中谋划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系统思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据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资产和战略资源。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息息相关。完善数据安全立法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检视我国现有数据安全相关法律制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数据安全立法进程、立法渊源、立法理念、立法效果都与维护我国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存在明显的差距。为更好地发挥数据安全法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积极作用,应当在我国的数据安全立法中,进一步突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立法指导思想地位,确立数据主权不可侵犯原则,认清数据应用发展与国家安全的辩证关系,构建科学完整的数据安全法治体系,助推我国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把分散的国家安全论断系统凝练为逻辑严密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之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把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紧密结合起来,拓宽了国家安全领域;提出国家安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国家安全主旨的转换;阐述了安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出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突出其极端重要性;阐明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创新性、整体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张宇伯  王丹 《学术探索》2022,(10):39-4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安全维护和保障这一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全面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发生逻辑上看,中华民族传统国家安全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安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独特的生成来源;从现实意蕴上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制度治理的科学原则和“三大规律”的执政自觉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独特的价值关切;从时代观照上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坚持、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力回应“历史周期率”问题、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展现了独特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关于国家安全的理论、思想和学说,也是一种国家安全实践。这一国家安全实践形态开辟与创建了20世纪人类社会国家安全发展道路,改写了人类文明安全发展史。它所推进的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塑造了20世纪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历史性特征和当代中国国家安全的本质属性。总体国家安全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历史总结与发展。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既被国际文化安全所塑造,也在参与塑造国际文化安全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在推动全球安全中塑造中国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新格局,由此推进和实现全球文化安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是对《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安全前景的全新阐释,是在全人类安全事业中实现《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道路的伟大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6.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现实途径。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地铁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面临的传统威胁与新兴风险相互交织、偶发性节点破坏与系统性危机并存的复杂形势凸显,有必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角度来指导地铁公共交通安全反恐怖工作,努力提升城市交通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总结国内外反恐怖斗争形势,归纳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下健全地铁反恐怖安全必要性,分析地铁恐怖主义犯罪手段、特点与危害性原因,进而提出地铁反恐怖对策研究,努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以提高地铁反恐怖主义犯罪应急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7.
安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人民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发展,生成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新时代,人民安全仍面临风险和挑战,同时人民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行动指南,统筹国内与海外,以国家安全为保障,以发展民生为基础,以平安中国建设为抓手,以保护海外利益为载体,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安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正发生十分显著的变化,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安全观是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观转型的基本定位。经济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综合治理与国家安全有着辩证的内在联系。确立符合国家安全需要的经济关系协调理念与机制,探求社会综合治理的应对措施,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丁忠毅 《社会科学战线》2020,306(12):182-194
公共卫生安全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非传统安全因素。陆地边境地区既是境外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向国内蔓延扩散的脆弱性空间,又是重要安全屏障。陆地边境地区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直接危害民众生命健康安全,容易引发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关乎国家总体安全。当前陆地边境地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面临边境通道管控难度大、口岸卫生检验检疫能力不足、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不健全、周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水平偏低和全球卫生健康合作乏力等挑战。加强陆地边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需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探索口岸卫生检验检疫关口外推,补齐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短板,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协同治理机制,统筹常规治理和危机应对,强化全球卫生健康合作治理,着力推进与周边国家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国家环境安全观:一种非传统安全观的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环境安全"观是国家安全关注扩大的反映,它将严重的环境威胁本身视为国家安全问题,要求在环境问题上改变传统安全观中"他者是敌人"的意识,以共同安全来推进国际合作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环境问题在当下许多国家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总体上仍处于次要的位置."国家环境安全"观是对传统安全观的冲击,也是对国家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双向维护.国家环境安全状况存在国别特点,各国要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国家环境安全观.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在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利益方面,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的不时抬头与显露,"台独"活动的日益发展与猖獗,海权安全和利益所遭受到的严重威胁与损害,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甚至牵动着全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展有效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反对"台独"斗争、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安全已经成为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2.
国内关于国家语言战略的研究多是着重于介绍美国语言战略研究的状况,并试图在美国语言战略框架下构建中国的语言战略,缺乏依据我国语言国情的、统观全局的、基于数据支持的系统研究。我国语言战略研究急需解决四个方面的课题:建立语言规划机构;促进各民族间互相学习语言;改革汉语国际推广机制;外语教育压缩规模,提高效率。我国国家安全与语言战略的长期规划应该主要包括国民语言习得规划和国家安全的语言战略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与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在要素聚合与结构生成的基础上,对该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剖析和研究。最后立足当今时代现状,提出治理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力求通过树立国家治理基本理念,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构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式,使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治理绩效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正面临复杂的全球治理危机,其中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发展的共同威胁。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都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旨在实现人类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绿色"一带一路"作为全球治理的新型公共产品,是对全球治理理念的改革性创新,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也是中国与中亚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路径。中国与中亚地区绿色合作起步不早,也面临诸多问题,了解合作现状与现存问题有利于中国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时,实现统筹安排和精准定位,切实提高合作效率,提高域内国家人民的福祉,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府际治理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管理实践的新趋势。我国府际关系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内学者研究府际关系的视角包括公共安全视角、政治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公共行政学视角和法制视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重点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东盟安全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 2 1世纪以来 ,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也受到国际领域不安全因素的渗透和波及 ,地区的安全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新的历史时期 ,东盟的安全合作主要受到来自美国、中国、日本等大国因素以及东盟自身因素的影响 ,因此 ,东盟将如何积极适应新形势 ,及时调整地区安全机制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所采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特定背景下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它并不是一个适合中国长期采用和坚持的模式,特别是在目前依赖国际市场遭到的阻力不断升级、国内市场开辟又很棘手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已大打折扣。开辟国内市场、转变发展方式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走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消费内驱型"已是必然。"消费内驱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居民有效需求的增长,其运行的前提是相应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这对更好地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超越西方治理与走向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历史背景,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西方色彩,渗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而且也面临着新的“治理困境”。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来看,治理与统治具有本质同一性,只是前者表面掩盖了统治职能而突出了管理职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概念,国家治理植根于中国国情与改革实践,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对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主动回应,还是对政府、社会、市场关系的深刻反思与重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最新发展。对比中、西方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具有优越性,更具改革价值。要超越西方治理,必须牢牢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有许多国家不断地以中国少数民族人权遭受损害为借口来干涉中国的内政。所以,如何保护我国少数民族人权、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成为了当今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维护好地区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