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西南四省(区)人口再生产的发展状况,本文运用这一数据资料分析西南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理论的思索和现实的感受,都深刻地昭示人口与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关系。因此,研究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深入分析西部的人口因素,考察这一区域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力资源等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由于目前的人口状况和特点是历史发展的积累,又是走向未来的基础,且人口发展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研究人口与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时,还必须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将安徽省划分为“皖江”、“皖北”及“其他”三大区域,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为基本单位,运用 GIS 方法和手段分析了“五普”到“六普”期间安徽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化、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性以及区域劳动人口分布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等.研究发现,安徽省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存在人口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劳动人口产业结构分布错位等现象.最后提出安徽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80年代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 人口迁移是人口和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心理状态(包括社会心理、个人心理)都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但在影响人口迁移尤其是自发性人口迁移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8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区域经济水平差距的扩大,中国人口迁移也日益活跃,自发性迁移在人口迁移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而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第一次全面提供了中国人口迁移的详细数据,使我们能够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本文将以省区为基本单位,对中国80年代的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水平、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而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与集聚水平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全面测算我国省级区域中心城市人口与经济首位度,分析中心城市经济与人口的聚集程度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基尼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市体系中人口与经济首位城市绝大部分为省会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失常。经济过度集中于省会中心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经济承载能力不高,经济聚拢效应较弱。当前,从城市规模基尼系数来看,我国未出现高集聚城市人口规模,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没有达到较高的集聚水平。我国区域之间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不尽相同,一些区域经济集聚水平整体较高,而人口集聚水平较低。从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来看,大部分区域经济高位序大城市发育不突出,区域人口低位序中小城市发育不健全。我国绝大部分省级空间单元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均符合齐普夫指数的幂律分布,但是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及经济规模的齐普夫指数差异较大,整体上人口规模齐普夫指数大于经济规模齐普夫指数。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省间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10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成经济水平、社会结构与生活质量三个指数.研究发现8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省际和省间人口净迁移有密切联系,其中导致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动因是经济水平,其次是社会结构,最后是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 就业人口构成是人口构成中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它既反映出一个地区就业系统的主要特征,又在相当程度上揭示并预示着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从系统角度出发,就业系统是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中介环节,该系统需要人口系统提供就业劳动力,使人口系统成为其供给系统;又通过经济系统的发展使就业得以实现,使经济系统成为其需求系统。也正  相似文献   

8.
人口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它与经济意义上的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人口产业结构也就谈不上经济产业结构,反之,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着人口在各产业中的分布。一个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状况如何将对其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影响。80年代初,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非农产业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使社会总产值和农民纯收入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当然,产业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及环境条件、在业人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广东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GDP数据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GeoDA软件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分析各县(市区)人口、经济集聚特征及两者空间上的协调关系及差异。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县(市区)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变化平稳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2)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均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3)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高水平协调型、低水平协调型、滞后型和超前型四类。分析指出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区域政策和区域空间效应等,并提出增强珠三角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粤东西北经济增长极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每一区域的人口状况对其经济发展、人口控制皆具重要影响。为使河北各地对人口状况及在全省所处地位有个清楚了解,本文根据四普资料对一些主要人口指标进行一番客观性的考察探究。 一、从人口数量考察 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河北省的总人口为6108.24万人,占我国大陆30个省(区、市)总人口的5.39%,居全国诸省区第六位。 1、全省各地区人口数量差异很大。保定地区(含保定市,下同)共有960.82万人,占全  相似文献   

11.
世界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梁济民,王洪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人口也有很大增长,并且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关系越来越明显。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抑制人口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就成为9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在促进成都市经济发展,及以成都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西部开发中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分圈层对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对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地理联系率来衡量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在区域上的匹配程度.找出成都市圈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人口必然会向非农产业转化。但在不同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强度、转化的方式及转化的规律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农业人口转化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探讨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了解其人口转化的现状、特征及规律,对指导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对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问题进行研究。一、转化强度人口转化强度受一定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区…  相似文献   

14.
除汉族之外的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状况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人口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和分析其发展变化态势,因地制宜地适度控制民族人口过快增长,对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地区经济的繁荣以及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近年来国家重点改造区域,对人口资源需求较大,但近年来辽吉黑三省人口始终保持净迁出状态,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匮乏问题,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以区域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符合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人口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配置人口资源可以实现公共领域中的所有资源及价值的最大化使用,可以缓解人口资源流失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推动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目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这股浪潮波及我国各个地区。人口流入可为流入地区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加剧市场竞争,使经济成本保持在相对有效的状态,有利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人口通常向经济发展更好的发达地区流动。吉林省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经济发展较慢。因此,近年存在着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2000年吉林省净迁出人口为30万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又是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与差距地区之省际人口迁移状况的考察分析,发现在80年代后半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对省际人口迁移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80年代后半期省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及分布模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10月被正式批准兴建起,本着“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原则,到1992年底在1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基本建成了工业区、生活区、行政区和商贸、旅游服务区等功能小区,开发区内现有常住人口4.8万、暂住人口3.5万、通勤职工1万,以及每天来开发区停留3天以内的流动(旅游)人口淡季l万、平季3万、旺季7万。分析开发区人口发展状况,不仅可以看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口特点,而且还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见人口未来发展状况,及早制定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控制措施,促进开发区社会经济持续、…  相似文献   

19.
合理分布山区人口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对大别山区人口、经济、生态发展的反思杨晓勇安徽省大别山区有6个县,土地面积约1.5万KM2,人口400多万,这里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在山区很具代表性,本文拟从分析大别山区人口分布状况入手,探讨如何合理分布山区人口,促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进入90年代以后,在经济欠发达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口负增长,泰安市就是一个极好的典型。泰安市的人口负增长表现出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突发性、不稳定性、极易逆转性。其人口负增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80年代的“生育堆积”和90年代的“生育空档”造成的。泰安市人口负增长,尽管持续时间不长,但对减轻泰安市人口对社会、经济的压力,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合理未来人口结构,使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新的人口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分析泰安市人口负增长的成因,对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计生工作处于中间状态的地区县有典型的意义,值得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