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台湾反蒋民主启蒙的"五四"话语--以殷海光思想言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台湾反蒋民主运动是继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其所遭遇到的第一场反对运动,对台湾近几十年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这场运动与20世纪头10年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关系和不同语境,有益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台湾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有益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殷海光作为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思想史个案.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制定了“解放台湾”的总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建国初期,主要考虑的是用武力方式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主要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对推进祖国统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在当时指导对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争取了部分寓居海外的国民党要员返回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思想也为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3.
黄朝琴是近代中国台湾能人志士之一,他和其他先驱在20世纪20年代初掀起了台湾新文化运动浪潮,在《台湾青年》(后改名为《台湾》)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开创了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先河。他们的运动弱化了日本殖民同化教育的效果,在台湾及祖国反帝反殖民斗争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警惕台湾被殖民当局从思想上“灭族”,批判日本殖民政策;提出拯救台湾需要普及民众教育;他和同时代有识之士把中华民族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根植于台湾民众心里,并指出台湾民众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的社区再造运动在台湾蓬勃一时的“社区再造运动”也称为“社区营造”或“社区总体营造”(简称“社造”)。其初始动因可追溯到台湾内政部于1965年响应联合国的创导所推动的“社区发展运动”。“社区发展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发起的一场旨在促进各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运动。据联合国1960年出版的《社区和有关服务》一书所指出,该运动倡导社区公民的主动参与精神,敦促政府制定各种目标不同的社区改进方案,提供技术和其他各种服务,旨在促进社区参与与社会发展。该运动主要从乡村开始实施,再逐步扩展到城市。台湾社区营造运…  相似文献   

5.
台湾党外运动,是相对于台湾执政的国民党党内而言的台湾岛内对国民党不满的人所进行的要求民主政治改革的运动,也称反对党运动。在台湾反对党运动的历史中,70年代的党外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上承胎死腹中的50年代《自由中国》时期的“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下为80年代中后期民主进步党等反对党团涌现奠定基础。因此,本文试图全景式地分析70年代台湾党外运动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政治主张,以期有益于正确认识风云变幻的今日台湾政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国人对台湾的关注逐步升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创建于30年代初的《新东方》《新亚细亚》两份刊物。它们在“东方革命”与“新亚细亚主义”的口号下,刊发了不少有关台湾问题的文章,其内容包括回溯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揭露日人对台湾人民的殖民统治、评析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思考大陆人民应如何回应台湾的民族解放运动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国人对台湾的认知水平与基本观点。这一时期国内知识界依据“民族自决”的理论,将台湾视为反帝反殖民斗争的同道,公开提出团结“台湾民族”抵抗日本殖民统治。“民族自决”的反帝反殖民理论在抗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其对“台湾民族革命”“两步走”的解释,揭示了所谓“台湾独立”只是相对日本殖民者而言,其最终目的仍是回归祖国。而“台湾民族”的提法同样源自“民族自决”理论,有其特定的时代与政治意义。“民族自决”论深化了国人对台湾的关切,连接了两岸的抗日革命运动,更为之后的光复台湾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7.
19世纪90年代中叶至20世纪最初10年;被有的学者称为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位关键人物,…其思想成为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1987年7月,台湾当局宣布台湾地区“解除戒严”,标志着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启动。“二二八事件”的阴影和长达38年的“戒严”独裁统治是台湾民主化的特殊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在经济上和阶级上做好了民主化的准备,祖国大陆和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也影响了岛内政治局势的变动。在决定台湾民主化启动的诸因素中,晚年的蒋经国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是民主化的“第一推手”。“江南命案”和“十信弊案”是台湾民主化的导火线,促使蒋经国领导的国民党下了最后决心。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不可回避的人生课题。20世纪后期兴起的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回应了这一课题。藏传佛教以其建立在“三士道”基础上的生命意义体系、系统缜密的中阴思想,为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的理论依据,值得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借鉴和吸纳。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后,日本在台湾强行推行“皇民化运动”,在文化、思想上对台民的“改造”达到顶峰。这一运动虽然在台湾爱国民众不屈不挠的斗争下,随着台湾光复而告失败,但其毒害和遗患不容忽视。在反独促统之路上,残存台湾社会的“皇民化心态”和“皇民情结”,是必须正视并先行破除的魔障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占地运动”是美国西部开发运动的重要一面。其持续时间长,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公共土地的法律处置及土地制度;由“占地运动”而出现的“占地法”,扩大了美国私人产权的内容;“占地运动”及相关法律促进了西部土地的流转,提高了西部土地的利用率。这有益于19世纪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的现代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教育”实验运动 ,具有丰富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和主张。“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进行长期的探索、积极实践 ,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质上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先驱者的探索和实践 ,为当前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教育”实验运动,蕴含丰富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和主张。“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进行长期探索、积极实践,为中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文章在对“乡村教育”实验运动特点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主要对其中“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并以“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为乡村教育主旨的黄质夫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在贵州榕江的教育实践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进而结合实际对其现实借鉴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在20世纪女性形象书写史中,“十七年”(1949-1965)的铁姑娘等女性政治身体书写因为缺乏女性特征被排除在历史之外。如果从20世纪女性运动历史整体的角度来看,“十七年”的女性政治书写实际上是从政治学与社会学角度解决了“五四”时期的“拉娜”出走之后的问题。 “十七年”的铁姑娘等政治身体则为中国女性平等权利建构了合法性的知识阐释体系,建构了女性的“社会性成人身份”,也为新时期(1978年以来)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提供了知识前提。因此,“十七年”女性政治身体的书写在20世纪女性美学书写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毛泽东便频繁运用“指头论”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大根本战略性问题——“大跃进”运动和中苏关系的成败得失进行总体性判断和评价。通过对毛泽东“指头论”思想源流的详细考证,认为毛泽东在用“指头论”评价“大跃进”运动和中苏关系问题时,价值判断先于事实判断,在“两点论”的理解和运用上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6.
建青 《今日南国》2010,(11):41-41
攀岩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登山运动。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欧洲盛行,70年代成为国际性比赛项目。如今.许多地方每年都举行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1990年,亚洲攀岩委员会成立,统筹安排亚洲地区的赛事。由登山运动派生而来的攀岩近年在中国开始火爆起来.逐渐成为都市青年的时尚运动。  相似文献   

17.
薛仙舟与《中国合作化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仙舟起草的《中国合作化方案》是中国近代合作运动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献,他企图借助合作,在中国建立一个“合作共和国”,以实现三民主义。虽然南京国民政府没有按照该方案开展合作运动,但它对20世纪中国合作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近代中国乌托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蒋介石开展“新生活运动”的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指导思想的产物,是“大跃进”运动的必然结果,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教训是深刻的,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反思,有益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益于进一步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相似文献   

19.
魏本权 《东方论坛》2008,8(1):97-100,10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邹平模式”代表了梁漱溟等“乡村建设派”学者发展乡村以引发都市的路径;而为学界长期忽视的青岛乡村建设运动则采取的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的模式。“青岛模式”与“邹平模式”代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各界对乡村改造与发展道路探索的两个路向:从乡村走向都市抑或从都市走向乡村。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市与乡村的关系角度对青岛与邹平乡村建设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青岛乡村建设运动模式已经具有都市“反哺”乡村、城市文明“反哺”乡村文明的意涵。  相似文献   

20.
胡适对词学研究的介入,给20世纪新词学的建设以深远的影响。他对王国维思想的发展和对“清末四大家”的批评,在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反对者,亦有拥护者,从而形成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在五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胡适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批判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他的思想却借助胡云翼的《宋词选》得以深入人心,直到80年代以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胡适思想的影响才得到真正的清算。不管胡适的“角色”是怎样地变化,他的词学思想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自身,而成为20世纪词学思想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