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视界中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艳 《学术交流》2001,1(2):17-19
马克思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学宝藏,关心人的存在,关注人类的未来,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成为马克思关注的中心话题和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聚焦点.马克思研究的是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和人的主体地位看,马克思哲学体现着一以贯之的人学主线.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实践哲学的宝贵资源,把实践哲学置于人类学的视野内,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实践哲学的一场革命.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克服了实践的二元论,把实践看作是超验与经验的统一,看作是完整的生活世界,从而建立了一种总体性的实践观.因此,马克思的人类学实践哲学内涵着一种超验纬度,内涵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这种超验性是一种积极的超验性;这种终极关怀消除了超验与经验的张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张蓬 《浙江学刊》2006,1(3):67-73
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哲学终结了西方近代的政治与哲学相对立的政治思想传统,实现了政治与哲学的联合.而这一联合以"实践"本身具有的政治维度为基础.政治维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一个根本维度,从这一角度可以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解为一种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晚年由哲学解释学转向了对实践哲学的研究,伽达默尔以"理解"、"对话"为核心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伽迭默尔的实践哲学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为我们在新的时代重新认识"实践"拓宽了视野;伽达默尔以"理解"和"对话"为核心的交往实践观对于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伽达默尔实践哲学对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研究策略,"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处于何种关系,在根本上决定于它被人们作了何种理解.只有合理理解"回到马克思",即坚持将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把握马克思的精神实质与我们当前的实践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实现一种"融合"创新,才能让"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史上的古老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多次使用"实践"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实践作为与理论相对的范畴提了出来;德国古典哲学家针对实践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特别是把实践纳入认识论尤为难能可贵,这成为马克思实践主体性哲学创立的理论契机.马克思在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基础之上,通过不同时期的著述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实践观,从生存论的意义上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所追寻的目标在于人是目的性的存在而不是作为手段出现.前马克思实践观导致了近代认知主体性哲学主客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并进而导致了工具理性与主体价值世界的分离,这是当代西方发达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所在.马克思的生存论实践观从根本上是对认知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因为,实践哲学是以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为基础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改变了以往哲学脱离现实的抽象性,能够使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对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作用,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这对当代中国具有极大地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玲 《学习与探索》2002,1(2):12-15
在对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解中 ,辩证唯物主义的提法不足以反映出马克思哲学的创新 ;而实践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哲学的具体形态 ,其底蕴则是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认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这一底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理性主义观念、主体性原则以及文化分化的表征不仅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方面,而且也成为"现代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来反思现代性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蕴含的对实践概念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则成为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试论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林 《学术交流》2006,23(11):5-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社会进步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在整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成为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然而,在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重卢卡奇而轻葛兰西研究的局面,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远未被发掘出来。以往的研究和评价或者满足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作定性研究,以判定其实践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阵营为旨归;或者把葛兰西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以探寻葛兰西实践哲学对后继者的影响为目的。但是,上述的研究恰恰忽视了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这一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我们看来,葛兰西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对马克思哲学所作的解读、从哲学理解范式根本转换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所作的全新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其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双重本质存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哲学日益呈现出人与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本然关系,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不难发现,马克思早已揭示了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马克思把实践视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的最终根源,而实践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化、文化世界的生成才具体体现和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及过程.只有从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中才可说明人的具体特性,并由此警觉人的实践与文化本质存在的当代问题和解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不能单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必须注重人的非理性方面的研究,将学理与现实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要看到经济学理论的价值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从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方面综合研究经济和经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盾 《学习与探索》2005,45(6):143-151
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新哲学观的解读是激进的,其核心论点是强调马克思哲学与整个西方学院哲学传统的彻底断裂.正是马克思新哲学观彻底的革命性质,促使这种激进的解读成为最合适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维克 《学术交流》2003,42(10):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世界最根本的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对"人化自然"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进步观,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当前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下功夫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先进性 ,在代表“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上下功夫 ,使理论研究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下功夫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坚持牢记宗旨 ,在代表根本利益上下功夫 ,把科学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面向社会、推动普及 ,在促进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知识、增强执政能力上下功夫 ;必须坚持贯穿全部、统筹全局 ,在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四个突出 :突出现实 ,贴紧要务 ;突出重点 ,破解难题 ;突出优长 ,打造精品 ;突出创新 ,繁荣学术 ,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nceptu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social work and theory. Based on analysis of 93 research studies, drawn from literature in English published between 1968 and 2016, the review considers the many ways that theory is conceptualis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asks meta‐theoretical questions about how and why different conceptualisations arise. The article examines definitional questions and ambiguities concerning the use of theory, extant research on the use of theory by social workers in practice, hostility expressed regarding theory in social work, the theory/practice divide and perspectives that emphasise theory's utility or functionality. The article points at some methodological and ethical limitations concerning current research, and summarises dominant, as well as less prominent, versions of what counts as theory within the social work discipline, before finally suggesting that further meta‐theoretical research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8.
孙应帅 《创新》2012,6(5):12-15,126
近几年,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指示,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从某种角度理解,其具体涵义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就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指示精神为指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