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康有为在20世纪初较早地通过区分文明的物质层面与道德层面,发展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各擅胜场的论述,下启东西文化论战。“一战”爆发呈现的欧洲文明危机与袁世凯复辟呈现的民国初期的共和危机,激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陈独秀持东西方文明不可调和论及“全盘西化论”,反对辜鸿铭以中国文明拯救欧洲文明的主张,形成针锋相对的格局,清晰显示现代中国建构的文明基础问题,已经与王朝时代的夷夏之辨很不一样。更多论者主张东西方文明调和论,李大钊、杜亚泉等人在1916年前后已经提出其中的主要问题。东西文化有何差异、孰优孰劣、能否调和、如何调和等议题的展开,呈现了共和制新生时期的中国思想界探寻现代中国新的文明基础的重要一步,也是现代中国知识思想转型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
替换技术论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建立在反巨型技术的基础之上,意在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在生态环境上,它注重技术在生态学上的健全性与合理性;在经济上,它主张技术向小型化和初级专业化发展,并以人类的真正需要为导向;在社会生活上,它主张权力的泛化。替换技术论保护生态,使技术适应于人的需要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过分强调技术的小型化,有重返农业社会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犹太人面临着坚持与放弃犹太教的两难选择.开普兰批判了各种犹太教改革方案,提出了"作为一种文明的犹太教"的观念,主张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把犹太教看作一种文明,将犹太教改造成为既反映犹太传统又体现现代精神的一种文明.他以文明来定位犹太教,体现了文明形态的宗教观,促使人们对犹太教内涵、地位以及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4.
GDP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许诺的自由与平等的美好愿景,相反却导致了贫富的鸿沟,带来了自然环境和社会共同体的毁灭以及虚无主义的弥漫。要破除人们对经济增长的崇拜,超越现代榨取型经济,实现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就有必要反思以个人主义和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为特征的第一次启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次启蒙"①。而建立在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基础之上的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他人,自国与他国的"共同的福祉"为旨归的第二次启蒙,从尊重他者的立场出发,呼唤一种后现代经济。所谓后现代经济是一种为了共同体利益的经济,一种生态经济,也是一种可持续经济,一种幸福经济。后现代经济有助于我们找回生命中久违的意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向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走向了大数据时代,作为人类价值选择和科技发展代表的生态文明和大数据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在人类未来生活中产生交集。如何协调和融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大数据技术成了我们在后工业文明时代最紧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数据技术区别于传统认知在因果性关系的指导下借助随机采样追求精确性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基于彼此相关的大数据进行全体性把握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改变在根本上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特点。显然,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一种建基于信息基础的文明形态,无论是其生产方式、技术、制度还是观念,都可以通过转化为数据信息而得到处理。从生产方式而言,生态文明主张扩大非物质的生产、实行生产的生态化,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生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而言,生态文明主张调适性的生态技术,具体表现为利用科技智能手段寻找清洁能源、寻找清洁材料、寻找清洁生产技术等;从制度管理上而言,生态文明要求一种整体性的共享共建式制度,具体表现为开放社会中的全体成员对信息的共享共建;从价值观念上而言,生态文明主张一种整体主义的有机生态观,具体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循环式发展的观念。生态文明关于生产方式、技术、制度和观念等的发展模式正好能够在大数据技术所具有的整全性、混杂性和相关性思维特征下得到很好的实践。因此,就大数据技术和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科技和文明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来说,二者无论是在可能性上还是必然性上都将高度地相容。  相似文献   

6.
罗马俱乐部在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工业文明不同的新的社会发展观,它主张通过人的革命来实现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素质,建立一种新的人道主义。罗马俱乐部的这些理论观点,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国提出增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主张,旨在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交流互鉴主张源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世界交往理论和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揭示了文明演进规律。文明交流互鉴应遵循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创新发展的基本原理,追求平等、多元、开放、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实际行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增加更多确定性与希望。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际行动说明,多样文明可以和谐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宪政问题提出以来,梁启超较早地注意到宪政作为一种制度文明离不开相应伦理德性的支撑.他主张应改造、重塑国民传统德性,为传统政治的现代转型奠定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9.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每一种文明都是由特定的技术体系支撑的。现代技术造就了工业文明的辉煌,也催生了工业文明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特别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的结果。能否建构生态化的技术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而要建构生态化的技术体系,就需要培育强势的生态文化,使技术服从生态原则,受生态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摩擦,给人类提出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面对这一时代课题,站在不同立场上的思想家提出了文明冲突论、文明同化论、文化保守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明对话论等不同的理论主张,但这些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悖论。习近平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深刻阐明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 ,但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笔者从逻辑学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深层解读后认为 :“李约瑟问题”的重大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分及其内在机制进行再思考 ;造成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和近代科学落后的关键因素是逻辑传统的缺乏。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迁,乌托邦也从传统乌托邦、现代反乌托邦发展到信息乌托邦。信息技术的虚拟性是新的地理大发现,它开拓了构造乌托邦的新空间,提供了感受乌托邦的新实践。信息乌托邦仍然具有传统乌托邦的局限,同时也传承着传统乌托邦批判现实和设想未来之价值。在冷战之后社会主义低潮之际,在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之时,乌托邦并未终结。乌托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的设想,更具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汉书·艺文志》知识系统中“黄帝书”展现出来的“六略”之间的密切关系问题,对《汉艺·艺文志》中与“黄帝书”有关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对“黄帝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黄帝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共有34种 656篇(卷)和6卷图,广泛分布于“诸子略”“兵书略”和“方技略”之中,是依托黄帝传说而发挥思想、传播知识技能的一种书籍载体,是许多学派或技术门类所依托的著述形式,它们借重黄帝事迹或传说来阐述某种观点,传承某些技艺,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偏重于实用技术的专业知识;中国古人将宗法世系一脉相承的观念引入技术文明的传统,为各种实用的技术寻根,追溯某位先王为思想或技艺的发源,“黄帝书”采取黄帝立言的形式,反映了血缘宗法制对中华文明发展与古代社会特殊发展路径的密切关系,《诸子略·道家》著录“黄帝书”5种100篇,其治国用兵、修身养性、哲理玄思的内涵与“黄帝书”为代表的实用知识和技术中的身体技术、社会技术、自然技术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道法玄之又玄的哲学理论的基础,也为理解古代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提供了范例,中国传统技术知识注重通过言传身教和体悟来进行传承,比较缺乏命题性知识理论的建构,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相比有较大不同,需要我们多方位系统化地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社会价值取向不同,具有不同技术观。工业文明时期的技术形式为“硬技术”,其特点表现为:构成机理的还原式、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和社会评价的单向性,并在事实层面、本体论和知识论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生态文明下的软技术观立足于整体的自然与人的发展,在价值取向着眼于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其评价体系实现了预先分析与事后评估的结合。绿色发展视野下技术观的文化转型,一要转变技术至上观念,确立技术风险意识;二要肯定自然内在价值,实现生态觉醒;三要构建技术伦理规范,从“伦理缺场”转向“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15.
控制和打击犯罪,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国家制度之一。英国的治安制度大致经历了古代社区自保、现代专业警察和当代警民联防依次递进的三个不同阶段。从形式上看,当今英国以预防为主的社区联防警务似乎是向古代社区自保治安传统的一种回归,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对先前“全民皆警”和“专业警察”两个阶段的综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独特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推广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高校俄语教学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影响着高校俄语教学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俄语教学中的应用具备鲜明的特点,俄语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首先是了解、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应从"专业型"向"一专多能"转变。  相似文献   

17.
风险技术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新技术被人们称为“朝阳工业”,然而,高新技术同时也是高风险的技术。尽管作为日常经验常规化的传统技术也有其潜在的风险,但现代技术产生社会风险的机制和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主要包括两类风险,即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技术应用的风险,二者给社会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技术评价是技术完善的基础和降低实施风险的前提,技术预见对于技术风险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建立符合风险社会要求的新机制,应该充分考虑人们的主观认知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的价值理念,而不能以简单的因果思维或工程思维来进行决策。  相似文献   

18.
技术的分类和分类标准的研究是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技术可以分为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在此基础上,把传统技术区分为三种类型,即从属于僧侣的技术、从属于民众的技术和从属于宫廷的技术。这三种技术传统在历史上是相互独立、平行发展的。分类主要是依据“技术传统”的生存论特征,而且这种区分的标准不是根据技术的规范,而是依据不同技术传统整体的形而上学水平的差异和生存论特性的不同。这种分类对于技术的文化构成论的研究,对于完整地再现技术传统和我们人类的生存图景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9.
科技工业园文化是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 ,它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文化的特点 :整合性、创新性、融合性、虚拟性和网络开放性。作为高技术时代产物的科技工业园 ,在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一个技术共同体创新活动场所。因此 ,科技工业园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技术共同体文化。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电影美学视域中的价值拷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在纪实之外还存在“奇观本性”,电影美学是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数字技术直接继承前期技术主义传统,为艺术家发挥想象表情达意提供了更多可能。数字技术引起了电影制作方式的变化,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数字技术“颠覆”了电影本性。写实主义与技术主义电影之间不是一种替代关系,它们完全可以共存和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