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年我16岁,在一家大商店绸料专柜做学徒。一天下午,一位漂亮的女孩来到柜台边,向我打听各种布料的价格及特点。最后,她告诉我她想买某种特定的料子。“对,非常特殊的料子!”她肯定地说。她的话语温柔而甜蜜。她非常年轻,有一张活泼可爱的脸庞,双眼闪烁着期待的目光,小嘴像一朵含苞待放、娇艳欲滴的红玫瑰。“我要一种做裙子的绸子,每走一步它都要发出响声。”“那你最好买这种绸子,这是杭州出的名牌产品。”我向她建议道。“我们进了许多这种五光十色、艳丽多彩的绸子。颜色也要特别吗?”  相似文献   

2.
蔡成 《家庭科技》2005,(10):4-5
我和姐姐是听着同一个故事长大的。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如此:父亲在读中学时爱上了一个叫张菊花的女孩。后来发生了意外,张菊花被倒塌的危房砸伤,在她快死时,父亲当着很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拼命地、一声声地呼喊:我喜欢张菊花!张菊花,我喜欢你!在那个保守的年代,父亲的举动无异于一场“地震”,“早恋”的他被赶出校门,并受到了全村人的讥笑。  相似文献   

3.
5角和100元     
亦农 《快乐青春》2014,(9):28-28
有个男人,乘坐公交车后,发现身上只有一张100元的钞票,于是他歉意地把钱递给售票员。售票员找不出零钱,只得无奈地示意他坐下,却又小声嘀咕道:“有种人特爱占小便宜,拿一张大钞坐公交车,人家找不开零钱,他就能理直气壮地白坐一趟车。”售票员这么一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男人身上。这时,一个小女孩走到售票员面前,买了张车票,交到男人手里,说:“叔叔,我相信您,我给您买票。”男人很感动,他把小女孩揽在怀中,把那张100元大钞递给她。  相似文献   

4.
老婆“醋性”极强,刚结婚就告诫我:不要再与其他女人眉来眼去啦,否则容易“犯错误”。陪她逛街时目光须直视前方,对周围如云靓女全部忽略,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心里想看也是不行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把设计已久的一套“反醋兵法”拿将出来,调理她的“醋性”。  相似文献   

5.
“快看!学校的获奖名单出来了!”我正在书房里看书,妈妈突然叫道。我赶紧走到妈妈身边,把目光移到她手里的获奖名单上。“三好学生”没有我的名字,“优秀少先队员”也没有我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曹智 《快乐青春》2021,(4):16-17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上四年级时,妈妈成了我的语文老师。那之后,我就很少喊她“妈妈”而是一直喊她“续老师”!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为什么喊她“续老师”呢?不是因为她姓续,而是因为她在学校里随时随地让我“续”一下:刚写完作业,她就递给我一个作文本,让我“续”写;才读完一本科幻小说,她就搬来一堆故事书,让我“续”看;吃完饭还没放下碗,她就夹给我一筷子蔬菜,让我“续”吃....你们说说,我不叫她“续老师”还能叫她什么?  相似文献   

7.
光年 《快乐青春》2010,(6):66-67
“快让我看看我的小宝贝!”母亲欣喜地喊着。小宝宝很快被送到了母亲怀里,她掀开裹着的婴儿布,温柔的目光落到儿子的小脸上,就在这一瞬间,她一下子惊呆了——这个男孩天生没有耳朵。  相似文献   

8.
小说《第二恋》强烈地表现了作家的艺术个性。主人公“我”回忆起了九年前的一件往事:在一次舞会上,“我”认识了十八岁的玛莉。“我”爱上了她,但没有勇气说出来,因为她是百万富翁的独生女。为了她,“我”毅然离开香港,到上海做生意。就在“我”的财富急剧增加时,她  相似文献   

9.
很久很久以前,我看过一部英文电影,场景是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咖啡厅,美丽优雅的女主角和英俊潇洒的男主角各自独占着一张咖啡桌。他们先是互相偷觑,接着是相互微笑,男主角突然神经质地说了一句:“山,你过来!”他的语音在她的微笑中消失。见她没有任何反应,  相似文献   

10.
张文:老李同志,最近在理论学习和讨论中,围绕着“异化”是不是矛盾规律的问题,我有三个问题搞不清楚,请你作些解释好吗?李武:好,我们一起讨论。你有哪三个问题搞不清楚呢?张:我搞不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叫“异化”?能不能先给“异化”概念下一个定义?然后大家根据同一个定义来讨论它是不是矛盾规律,免得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李:让我先听听你对“异化”的定义有些什么看法好吗?张:我对什么叫“异化”还搞不大清楚。不过,看到有人在文章中这样说:“究竟什么叫异化?打个比方说,一个母亲生了个儿子,她很心疼,很爱,辛辛苦苦地把他培养大,教育大。可是这个儿子慢慢长大后,成了一个逆子,不仅不受母亲管,倒过来管他的母亲,欺侮或者虐待母亲。儿子不认他的妈.把母亲当外人甚至敌人。母亲也觉得儿子不象她的儿子,成了家庭里面的异己分子。这个过程用哲学的  相似文献   

11.
每次陪妻子上街,妻子总是把钱塞进我的口袋里,而她自己则身无分文。一开始,我还当她外衣没口袋,后来发现,有口袋时也是如此。我好生奇怪,问:“怎么把钱放到我的口袋里?”她笑了笑:“你就当我的‘皮夹子’好了。”话说到这份上,我还有啥可说。 既然是她的“皮夹子”,自然是她采购,我付钱。妻子跟大多数女性一样,喜欢逛百货商店、服装店、布料市场……有时,在一套时装、一块布料面前能“磨”上半天,并不时问我:怎么样,好不好?我知道她的个性,最讨厌人家做有口无心的“应声虫”,对我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去年盛夏的一天,正值中午,酷暑难当。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回到家里,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棒正要吃,这时我发现有个人站在我家门外的走廊上。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个老年妇女来乞讨。当时我想,这么热的天,年岁那么大还爬了三楼,说明真的是迫不得已,于是叫女儿拿出一块钱给她。老妇接钱后转过身子,贴着墙根小心地挪着脚步,不敢抬头,更不敢朝走廊外面看一眼。她一边摸着墙,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很少上楼,一上来就怕高。”就在她快要走到楼梯口时,我叫住她,让女儿从冰箱里拿一根价格最贵的雪糕,递到她手上。老妇下楼后,女儿不高兴地问我:“爸爸,你怎么对她这么大方?给一块钱,再加上一根雪糕四块钱,一下子给了她五块钱!”我问女儿:“你知道她为什么那么穷吗?”女儿说:“也许她家发大水了吧。”我摸着女儿的小  相似文献   

13.
王小蕊 《家庭科技》2012,(10):10-11
周日回老家,我随口说了一句:“在济南根本买不到好的玉米面.”放行李的工夫,老妈就下了楼,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地回来,提了一兜子玉米面,说: “是在最好的一家杂粮店买的.”那家店铺在小城的最西边.看着她满身疲惫,我埋怨她怎么不告诉我,我可以开车过去.老妈说:“你好不容易回来,休息一会儿.”  相似文献   

14.
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中,人们熟悉了一张美丽的面孔,也记住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邰丽华。作为《千手观音》的领舞,她让世界都为舞蹈而动容,更为残疾人的特有精神而赞叹.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秋冬之交,我和张宏杰偶遇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相互之间并没有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单就我自己来说,真正喜欢上张宏杰,是《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出版之后的事情。透过对于大明王朝谜一般的七张面孔的点亮揭穿,张宏杰既让我读懂了整个大明王朝以  相似文献   

16.
于小植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5(1):312-313
鲁迅前期作品人物的目光意象十分突出,有时甚至会冲破文本内部的逻辑凸现出来,而且面对他人的目光几乎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安甚至恐惧;在描写民众时,观察他们的目光大多表现得离奇地冷漠;在面对自己时,表现出了轻蔑甚至厌憎。1.恐惧目光在自己被别人看时,鲁迅笔下的人物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恐惧。在《狂人日记》里,随处可见狂人对目光的恐惧。“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1]3“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1]4如果说,《狂人日记》中狂人对目光的反应是一种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的病态,不能作为论据的话…  相似文献   

17.
43岁的张文显是法学教授.他当这个教授已有6年.当初晋升他为教授的时候属于“破格”,因为在重年龄讲资历的我们中国,那时候他看起来有点年轻.“十年媳妇熬成婆”,他仿佛还不到“成婆”的气候.不过,去年7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介绍这位教授的文字,仍然称他为“青年法学家”.张文显的确显得年轻,他矫健身材,书生面孔,目光中虽然闪耀着自信,前额上却尚未雕刻出表示智慧深邃的皱纹.人年轻,事业亦年轻.法学在中国——恕我陋见——尽管曾经有张友渔等前辈那样渊博的大家,但法学的青春活力,很可能是在张文显这个年龄段的一大批人走上学术前沿以后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证明     
天快黑的时候,一个头发蓬乱,双眼通红,胡须密密匝匝的男人来到学校门口.他的出现立刻引起了我的警觉. 我拦住他,问:“你找谁?”男人看到我,搓了搓双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是胡小花的爸爸,来接她回家.” 我把胡小花叫了出来.此前,胡小花都是由她奶奶来接的.她爸爸,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我对她说:“小花,你爸爸来接你了.”  相似文献   

19.
论艺术美因     
一、美感品性的分析特性和单纯美因 当我们欣赏某种自然物或自然景观时,往往注意的是它的表象。一般说来,这种表象是以完整的和特征丰富的整体形式呈现于我们面前的。 例如我们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位美丽的女郎,擦肩而过。我们感觉到她的美丽,这“美丽”是包括了她的面孔、腰身和四肢各个部位,以及颜色、表情和风姿等各种特征的。即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她的某一局部,例如面孔,这局部仍然是以特征丰富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拥有一张白嫩的面孔,一些肤色偏黄、偏黑的女性,常常往脸上涂些增白的东西,结果却适得其反:化妆后的面孔,不是面色带黄,就是像刷了一层白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