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科学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是新时期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策略的重大创新,也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城乡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难点与前沿问题.实践表明,促进传统城乡发展体制机制转变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与调整城乡关系的本质属性,重视市场与政府不同作用的恰当发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城乡区域良性互动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特定时空存在由城乡发展初始条件所决定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选择.基于国外处理城乡关系的历史实践与经验借鉴,中国新时期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阶段,通过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新型生态宜居社区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有效举措,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以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为目标的城乡网络化非均衡发展模式,能够为欠发达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基本支撑和理论范式,有效避免城乡发展偏离协调与统筹目标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内部动力的相互关联作用,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促使城乡利益结构调整,进而构成欠发达区域推进城乡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3.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的探索阶段,应以继续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动力,以农民非农化转移、新农村(含小城镇)建设、农业现代化为内容,以区域协调机制为手段,分区域、分阶段、分重点,稳步强化区域互动、缩小城乡差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争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李泉 《兰州学刊》2023,(1):15-30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简要梳理已有新近代表性文献成果和回顾近20多年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立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之间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突破在于立足国土空间“四大板块”和特殊类型区发展基础,瞄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与面临的突出问题,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为引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不同战略间的协同融合,加快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支持性制度设计,推动城乡区域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不同区域间分工协作、发展机会均等等重点领域取得渐进突破,并辅之以一系列长效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彰显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凸显、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等各方面。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劳动力就业转型问题、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对于我国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必须在现有城市。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基础上,广泛发展乡村工业,走二元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发展道路,最终推动农业劳动力转型,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统筹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性障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应探索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从生产力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城乡发展从“依存、对立、再到融合”的历史逻辑规律,这是新中国70年城乡收入结构变迁的理论基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出发,考察新中国70年城乡收入结构变迁的特征事实和逻辑主线,发现新中国70年城乡收入结构变迁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演进阶段,呈现出“低水平均衡-高水平失衡-高水平缓和”的分步演进特征。其逻辑主线包括一条根本主线和三条具体主线,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立足中国发展实践探索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共享发展这一根本主线,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动态调整”的时代意蕴三条具体主线。站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矛盾,平衡城乡收入结构的时代抉择。  相似文献   

8.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优化城乡新发展格局,繁荣振兴乡村文化,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极大地推进了城乡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只有坚持以历史思维总结党长期以来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举措,以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新时代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辩证思维明晰城乡差异及“先富”和“共富”的关系,以战略思维贯通城乡融合“共富”的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才能深刻理解把握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逻辑旨要,为不断拓展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难题,这一问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尤显突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关系发展成为“城市偏向”的单边关系。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基本共识。城乡关系从单边向互动的现代转型是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应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投融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城乡互动关系的形成创造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10.
论现代化中后期的乡村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进入中后期之后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从工农协调、城乡融合、区域平衡的视角理解乡村振兴。在工农协调共进中,不仅要有“世界工厂”,更要通过乡村振兴,成为“世界农场”;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城市,更要通过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在区域平衡发展中,不仅要有发达的中心城市群,更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促进边缘区域有特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玉平  牛磊 《齐鲁学刊》2006,4(6):152-154
行政发展是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文明与否的重要参照系。在政治系统内,政府职能的转变构成了行政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中国行政发展的路径选择,要在准确定位政府职能的背景下,逐步推进行政管理理念的服务化、手段的信息化、过程的法制化以及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遏制党内腐败要从健全政治制度入手.本文从加强权力互相制约和监督、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等角度,阐明其对增强党的反腐能力的影响,指明把权力监督纳入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我国催生乡村城市化道路以来 ,学术界对“乡村城市化”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定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我国“乡村城市化”的众多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 ,这对正确认识、辩证理解和深化推进我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燕斌 《兰州学刊》2006,(12):108-110
“礼”是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和谐精神的追求。礼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个基本特征。因而,我们对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是源于传统网络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MOOC用户的准确建模是实现个性化MOOC教学平台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探讨了MOOC用户模型的内涵,建模要求,重点讨论了贝叶斯网络技术在用户建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詹明安  刘晨雨 《学术探索》2004,(12):112-115
高校扩招在拉动内需、缓解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几年后却造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矛盾的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短期和长期措施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杨双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3):75-76,88
本文试从《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的反语讽刺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塑造,以及在深化犯罪主题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敬煊  屠静芬 《江汉论坛》2001,60(12):79-81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  相似文献   

19.
刘哲  王晓东 《阴山学刊》2007,21(1):84-87
残疾人体育事业作为我区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通过阐述现阶段我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因素并作了简要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并为今后残疾人体育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要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就必须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精神的关系。从历史大时代与小时代、时代精神与时代主题的关系来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逐步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现时代精神,作为这一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内容来看,大科学、大实践也是现时代精神,它们的形成和出现既深刻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内在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催生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特点来看,全球化同样也是现时代精神,它有力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大力强化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