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关于《雷雨》的评论和研究文章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剧本是以周朴园和蘩漪的矛盾冲突为中心。”有的说:“在这个剧本里,作为周朴园的一个主要的对立形象,最无情地揭露了他,给他以致命的打击,让他当众出丑的,并不是鲁大海,也不是鲁侍萍,而是蘩漪。”有的说:“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都只在第二幕中稍稍接触了一下,侍萍甚至很少有与周朴园斗争的意思。蘩漪与周朴园的冲突则不然,它是贯串全剧始终存在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剧本的实际情况。第一、《雷雨》虽然是落笔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个小时以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公  相似文献   

2.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假论梁韬对曹禺《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之情真假问题,评论者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人的性格中有着“善”与“恶”的两重性,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扬善惩恶,然而在20年代的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丑恶的社会风气侵蚀...  相似文献   

3.
周朴园心灵冲突管窥张翎曹禹在30年代的成名作《雷雨》半个多世纪以来,以惊人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中外剧坛上,它的思想价值、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就象一座辉煌的宝藏永远吸引人们去开采。在周朴园形象的论述中,过去多数论者主要强调了他的反动、残酷、虚伪这些令人憎恶的...  相似文献   

4.
少爷与使女之恋曹禺名著《雷雨》描写了周家两代阔少(周朴园、周萍)对使女(侍萍、四凤)的恋情。通常,这种恋情被指斥为有意的玩弄。其实,如此结论未免简单、武断,比天空还要广阔的心灵怎能仅以阶级论一刀裁决?《雷雨》没有直接写周朴园与侍萍之爱,但从周朴园一直...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的有关《雷雨》的课堂讨论中,就如何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这一问题上,分歧一直较大,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学认为,周朴园三十年如一日地去“怀念”侍萍,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这说明他是爱侍萍的,即不认为周朴园是自私、  相似文献   

6.
在曹禺同志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是“情深义重”还是冷酷无情,一直是人们讨论中的问题。持前者观点的理由是:周朴园在三十年前将侍萍赶出家门是迫于封建家庭和世俗舆论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三十年来,周朴园一直怀念着侍萍,其表现方式是身穿旧衣服,对侍萍住过的房间,里面的家具摆设全然不动,不论多热的天也不许开窗,在周朴园认出侍萍后,先是开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后又预备寄走两万元给侍萍。猛跟一看,周朴园“三十年的一贯表现”足以证明他对侍萍感情笃深。其实这“怀念的三十年”,正掩盖着他对侍萍冷酷无情的三十年。  相似文献   

7.
《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黄梅生曹禹的四幕话剧《雷雨》的主人公,现代文学研究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说周朴园,一说待萍,一说蘩漪。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雷雨》的主人公应该是周朴园,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背景、主题、情节。...  相似文献   

8.
再评周朴园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进行了再分析,对以往人们认同的周朴园是集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特性于一身的旧势力代表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深入探讨了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展示出周朴园性格的复杂矛盾性及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评价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雷雨》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力图论证,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他的回忆、念旧以至采取的纪念方式都证明:爱,是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10.
周朴园对待萍的感情,传统的评价是虚伪和冷酷。但从周朴园的言行看,他对待萍是有真情的。他与待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同样是个在封建思想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加锁下痛苦挣扎的悲剧人物。相反,他那份对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11.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剧作。该剧以周朴园为中心展开剧情 ,交织着侍萍与周朴园 30年的怨恨。繁漪、四凤与周萍之间复杂的乱伦关系 ,以及大海与周朴园之争的斗争。周朴园是该剧“核心”级的人物 ,更是《雷雨》悲剧事件的肇始者和悲剧性人物。他历经三次乏力的突围 ,终于完成了自己悲剧性的书写。第一次乏力突围亮开了他内心世界的龌龊与人格底板上的灰色 ;对朴园维系的伦理道德大厦在羞辱尴尬的境地下的坍塌冲毁体现了他突围的二次乏力 ;朴园面对大海带头的闹事 ,是他在亲情关系最后突围的迷惘与挣扎。因难于彻底摆脱亲情关系 ,朴园的三次突围始终是乏力的  相似文献   

12.
(一) 较长时期以来,关于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些情况是颇引人思索的。其一,对周朴园与侍萍同居的看法。大体说来趋于两个极端,一个“糟踏说”,一个“真正的爱情说”。这两种说法,无论依照哪种说法,都不能圆满地解释周朴园对侍萍的一系列行为。依从“糟踏说”,就解释不了“怀念”和“相认”;遵照“真正的爱情说”,就说不清“遗弃”和“绝情”。既然如此,我们是拘于原论煞费苦心地把它说“圆”呢,还是对原论引起怀疑另求新路?从逻辑上说,“糟踏说”与“真正的爱情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其间还有中介情况。从现实的夫妻感情生活来看,既不属于真正爱情  相似文献   

13.
《雷雨》中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性质始终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把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归结为其阶级本质的虚伪表现,或错开文本干脆认定是一种未经充分展开的真爱命题,都有不当之处.本文认为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怀念已经滤净了爱情的世俗因素,它超越了情感的现实可能而仅仅是一种宗教赎罪的程式.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仪征市清代朴园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园是清代仪征县一座著名的园林,建于嘉庆年间(1796—1821年).主人是盐商巴光诰家族.朴园位于仪征市北部的浅山丘陵地带,它的建筑布局参照了袁枚的随园,其中大假山的设计者是著名造园家戈裕良,朴园被钱泳称为"江南第一名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朴园被烧毁,随后迅速衰落.朴园承载了仪征古代园林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从陈从周先生开始,一些学者试图进行实地考察,找到朴园遗址,确定它的位置.但是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加上行政区划、自然地貌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位置的确定非常困难.在大量的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断,最后确定了朴园遗址的位置在今天的仪征市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  相似文献   

15.
《雷雨》中主人公周朴园的生命历程是宗教性的救赎之路。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宗教精神就是超越现实自我的自由超我,周朴园的情欲就代表着本我,儒家规范代表自我,基督教的博爱与自由代表超我。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传统无力化解与升华恶的欲望,这样个体中内在的情欲没有合适的实现途径。周朴园先是在自我与本我的斗争中痛苦挣扎,再经过乱伦与绝种这种对自我的彻底摧毁,最后进入博爱的宗教境界,获得精神上的新生与自由。周朴园的救赎之路也体现了《雷雨》对具有文化原罪的传统如何拯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传统的评价是虚伪和冷酷。但从周朴园的言行看 ,他对侍萍是有真情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同样是个在封建思想和传统的伦理道德枷锁下痛苦挣扎的悲剧人物。相反 ,他那份对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17.
教育评论就是人们对教育的评论或者说是人们对一切有目的的知识传授活动的价值判断。教育评论学就是研究教育评论现象和教育评论规律的科学。本文从创立教育评论学的必要性,教育评论的学科属性以及教育评论的主体、客体等方面回答了有关本学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延宕”问题,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评论中的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十八世纪以来,作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作出过种种解释.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研究的成果数量呈剧增态势,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新媒体评论以及转型期新闻评论之变化,研究方法渐趋多元化。这些变化与社会转型期舆论多元化、新媒体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间的互动以及其它学科对新闻学研究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有关。针对当前新闻评论总体研究水平不高,系统性、理论性不强,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为主等问题,学界应在今后研究过程中注重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摘要]经过90年代末以来的井喷式繁荣,时评发展进入平台期。社会信息系统的缺陷,导致时评发展面临瓶颈。公共舆论中真相稀缺的媒介现实,给深度调研型评论提供了发展机遇。面临公共话语场域结构转换的压力,媒体评论要想重回社会思想的中心,必须重新价值定位。首要之务是克服评论异化,对症下葯,重塑新闻评论的生命力,在价值、操作中展现社会责任。针对UGC特点,则应构筑专业壁垒,优化评论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