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社会的和谐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城乡之间政府权威、文化价值观、利益关系三个方面的不和谐出发,探讨实现城乡和谐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论乡村社会和谐的体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阵地,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同步,我国当前应从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健全和完善和谐乡村中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的乡村文化体制;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来构建乡村社会和谐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积极推动城乡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转型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地区、阶层和谐的主要动力,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落后思想观念、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农村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制约.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必须加快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地位平等、城乡之间开放互通、城乡优势互补互促、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要达到城乡关系的和谐,没有城乡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理念、政策、制度创新,以发展求城乡和谐,以和谐促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统筹城乡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和谐省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农村走向城市,再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模式.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态.因此,在和谐城市化建设中,如何同步实现语言的和谐已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小事,而是国家的战略大事.本文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城市语言和谐、语言认同与城市语言和谐、语言生态与城市语言和谐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做到语言和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解决重庆市二元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重庆的必由之路。在规划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路径上.应结合重庆市城乡发展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庆模武,促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就业是对传统二元就业制度的变革,是新时期我国就业工作重点转变的重要内容.必须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和指导就业工作,寻找统筹城乡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树立和谐动态的就业观念,需要劳动者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就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促进就业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无法替代的作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城乡就业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淡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就业、医疗保障等福利制度,恢复户口的本来面目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统筹和实现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真正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公平和有效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保障可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可以实现农村内部的和谐.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保障的难点在于农民潜在的脆弱性风险不均衡、农民的能力贫困导致难以选择享受公共产品的权利和社会排斥力对农民的排斥作用.主要解决措施有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产业化组织,进一步减轻贫困农民负担,完善落后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贫困农民的身体和文化素质,规定农民的平等权,提高农民的地位,建立城乡协调、体系健全的社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全面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的过程.二者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人类自身层面的和谐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努力实现"六大和谐":城乡之同的和谐、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和谐、干群之间的和谐、农户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农民内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其中,统筹城乡就业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扫清阻碍统筹就业的政策障碍,积极营造有利于城乡统筹就业的环境,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就业战略,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农村老龄社会来临的必然选择.开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建构与实践策略的实证研究,对于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确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的历史背景,揭示我国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在户籍制度、就业政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以及教育投入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冯玲 《学术论坛》2012,35(7):151-154
城乡一体化建设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以发展作为物质保障。文章以宁波市鄞州区城乡一体化实践为例,就如何推进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和谐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福建省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下,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机制,建立平等公平、互动互促、和谐共富的新型城乡关系.要找出福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探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模式和路径.通过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制度及公共管理体制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消除城乡体制性障碍因素,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6.
理论模型表明,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人口比例与城乡收入比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以农村向城镇移民为核心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能缩小城乡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这一结论被1985~2006年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所支持.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实现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7.
对二元问题的讨论不在于评价其是否存在,而在于对二元格局"阈值"的判断.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二元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城乡、行业、区域、政策、代际传承等方面且有不断扩大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二元现象的全面梳理,分析了泛二元现状可能带来的社会积弊,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元现象存在的不可避免与和谐二元是和谐社会构建不可逾越的阶段,籍此对和谐二元的合理区间进行了预期性探索,试图通过制度联动寻求和谐二元构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义乌市不仅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实现了城乡生产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市场带动城乡村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义乌的城乡统筹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前提、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为宗旨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义乌在城乡统筹上取得的成效既得益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得益于义乌解决了城乡分割的体制问题和建立了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城乡统筹机制,从而为城乡统筹提供了政治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的人,他最先将城乡融合与未来社会理想直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和谐社会理论.我国经过党的各届领导集体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逐步改变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援城市的局面,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时期.实践证明,只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才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为此,必须加强政府的创新能力、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协调能力、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力和依法行政促进城乡社会融合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分隔的社会保障体系严重损害了社会和谐.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损害了城乡居民的和谐;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非衔接性损害了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发展目标要求我们采取反哺式的策略,根据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性质和特征,明确政府责任,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城乡统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为农村居民建立非缴费型的年金制度.建立流动人口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分别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建立和完善其他相关福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