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优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1):34-38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农村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分析了目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村问题的方向在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约300万左右,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18—20万人。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稳定。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我国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农村,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区域内分布不均衡,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提高劳动力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县域经济,开发农村产业,强化内部转移;拓宽国际空间,扩大劳务输出是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敬莉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7(3):21-23
当前我国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在目前我国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工业化、城市化较为落后的情况下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途径并不顺畅。因此 ,国家应以政策为导向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对该州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状况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转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借鉴国外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转移途径角度,要合理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社会制度系统角度,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政府服务角度,要尽快规范和完善农民工转移中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逐渐引起各方的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城乡发展进程不同步、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等,应在借鉴国内外...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调查数据为经验资料,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行了估测。通过研究认为:在地域上,东部地区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区域;在产业上,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在现有制度框架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将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但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预期目标还比较艰巨。作为重庆来讲,应加快库区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成长,将有利于推动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消除我国二元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完成这一任务,要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城乡就业,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3.
张公信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35-3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广大农民进厂、进城的脚步,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可喜成绩。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基数大等原因,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仍然没能有效解决。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农民工就业主渠道。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扶持和发展本地中小企业;鼓励广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育新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农民增收、农村小康 ,而且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重庆市要实现 2 0 0 7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 70 0万人的目标 ,就必须正确面对现阶段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制约因素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人口智力结构是农业发展水平的结果。反过来 ,农业的发展也要有一个相应程度的农村人口智力结构作保障。本文通过对农业人口智力结构及其在我国发展现状的分析 ,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总结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转移率高、转移规模大,转移的对象以青壮年为主,且文化程度较高,转移领域广泛和转移行业相对集中等特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土地利用产生了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影响。最后针对不利影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性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影响。为此 ,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如国内的宏观协调和组织 ;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二、三产业 ,进行农业内部转移和农村内部转移等 ,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相似文献
18.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多地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业经济占有比重较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能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对渝东南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渝东南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现状、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赵排风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0-13
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以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为主,这种转移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供求结构和转移趋向的分析,提出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方向应该是区域内自我吸收和跨区域转移相结合,以区域内自我吸收为主。提出了相应的选择依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介绍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农村系统,重点给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C、C-P单排序,并结合A-P总排序,得出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值W1以及测算公式,对基于AHP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测算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