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何飞云 《探求》2006,(Z1):59-6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在我国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也是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其根本就是通过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由发散型向收敛型转变,最终逐步实现城乡差距的合理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建民 《社会》2008,28(2):77-77
关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需要从微观和象征的角度予以理解。从“象征社会”的分析视角看,城市社会中的一系列媒介信息与象征标记往往成为社会身份的分类工具与生产机制。随着城乡社会流动的增加,农民工群体所承载的诸多象征标记使城乡界线由“城乡之间”移入“城市之中”,进而凸显出“城市中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常常是文化性的、隐秘的,可用“象征二元结构”概括之。“象征二元结构”意为表达不同群体社会身份的象征系统及其运作呈现出二元对立或两极趋势,它彰显了不同群体在身份、地位、声望等方面的二分化与不平等。“象征二元结构”所包含的“问题化农村”与“梦想化城市”的逻辑成为国家建构现代性形象的手段与策略,以弥合“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农民工从无到有,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受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严重缺乏,这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建立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迫在眉睫.目前,可以借鉴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城市农民工的确实际情况,遵循"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分类、分层的方法,优先建立城市农民工迫切需求的工伤、医疗、养老、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彻底废除,暂时、过度性的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必将会被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与二元经济的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单追述了二元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线索之后,本文重点评述了早期发展经济学中有重要影响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A。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指出了其理论意义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出发,论证了经济发展中“二元或多元结构”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经济发展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经济结构由原始的一元农业社会向初级二元或多元经济转变、继而向高级的二元或多元经济转变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极限点上,经济结构才会超于高级的一元化。以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进化这一理论概括为基础,作者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目前情况下,应通过加速农业──乡镇企业──城市现代工业这种三元结构的高级化转变,来推动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海钟  王欢 《社科纵横》2009,24(10):52-54,51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对甘肃省市县区域城乡居民社会热点问题态度问卷调查和结果的定量分析,表明河西河东城乡居民的社会态度一致性与差异性并存,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原因,主要源自城乡二元社会文化结构、城市类型、地理环境、区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城市社会出现了单位和社区并存的组织结构。单位和社区的分立及其矛盾,作为城市诸多社会矛盾的表现和复合体,将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社会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基层党建领域也出现了单位和社区两种党建模式并存的局面,并且与单位和社区分立的社会结构具有很强的同构性。所以,要构建和谐的城市社会,必须有执政党基层党组织体系内的和谐;要克服城市社会基本结构中的“二元化”状态,就必须实现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的互动。在当前单位和社区互动乏力的情况下,两种党建模式的互动将成为克服单位和社区组织“二元化”状态的重要动力,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7):16-20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加大农村发展的力度,缩小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实现现代化,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加快建设新农村。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因而,应深入研究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学术交流》2005,(10):121-125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着急剧变化,城市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以下岗、失业职工和“三无”人员为主体的贫困人口,并形成过渡性、群体性、边缘化等特点,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闪兰靖 《社科纵横》2007,24(4):132-133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本文试通过对兰古区窑街街道办事处这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民族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来对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一直是社会学所追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既是区域间关系和谐的文明,也是城乡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同时还是社会阶层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政策机制,促进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为此,必须弄清楚“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多层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从而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城市基层社会整合与治理逐渐由"社区制"取代"单位制",社区问题变得多元复杂,社区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这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创造了新的条件。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区事业中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化发展的水平。社区社会工作职业化探讨离不开对其所处环境及其面临问题的剖析,需要深化在制度环境、组织环境、社会认可、人才环境等方面的认识,针对各种制约因素加以应对,寻求合适的职业化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共物品理论提出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就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公共物品"。而传统的不区分"政府生产"和"政府供给"的"公共物品政府提供"意识已使我国现阶段城镇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需求迅速增加的同时,供给存在着投资意识薄弱、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缺乏和市场有效竞争不足等缺陷。为此,必须重新定位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行业中的角色作用,转变和创新政府职能,尤其是进行制度创新,确保城镇基础设施最终得以供应的同时,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5.
林业在人类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功能与作为,其他任何行业无与伦比。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其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目前仍没有得到彻底缓解。鉴于此,森工林区构建和谐社会,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开拓后续产业新领域,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落实“两个务必”思想的自觉性;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切实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通过小康型生态园林化林场、文明小区和群众文化建设,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锋  李增军 《学术交流》2006,2(12):22-2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一切为了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一切为了人的和谐社会,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及马克思主义人本生态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注证。  相似文献   

17.
汪丽萍 《创新》2010,4(3):14-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责任重、社会环境特殊、农村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实现农牧区经济发展是基础,民族关系和谐是政治保证,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目前城乡发展的差距问题日益严重,阻碍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因此,必须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 《创新》2007,1(6):17-20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且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意义重大,旨在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就预示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在较长历史时期内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  相似文献   

20.
徐欣  佟光霁 《学术交流》2007,(6):120-12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战略支点,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通过"以点带面"、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而提高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要在工农、城乡科技整体发展的层面上,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原则,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而农村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又为城市技术创新提供了原材料、剩余劳动力和市场等,进而形成了二者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