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承志小说的英雄主义情结,张承志笔底人物超脱飘逸的精神追求、豪迈轩昂的气质品格,张承志小说流溢出的凛然正气与蔚然雄风,以及张承志所一再呼唤的清洁的精神,都可以说是中国文学豪放派美学风格的传承。张承志的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独树一帜,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豪放派美学风格的文学样本。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回族作家。80 年代,他以《黑骏马》、《北方的河》饮誉文坛。进入90 年代,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先后以长篇小说《金牧场》和融文学、历史、宗教为一体的长篇著作《心灵史》再次震动文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承志主要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作家形象。但我们多少淡漠了这样一个事实:进入“后《心灵史》”阶段的张承志,事实上已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如果置他的散文创作而不顾,仅仅只是评论他的小说,我们就很难整体地把握定位作家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平民意识、民族情怀、理想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张承志的散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植根于中国北方文化的土壤,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中代表着一种自然的和超功利的美学观念。这种美学观念在弥漫着以剽悍的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使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女性形象逐渐丰满完善。她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在他笔下有两类特色鲜明的英雄形象。一类是浪漫激昂的青春英雄,一类是坚守信仰的悲剧英雄。本文将主要以他的小说《北方的河》、《心灵史》及90年代以来的散文随笔为中心,具体分析张承志笔下的英雄人物和其作品在后新时期展现的道德理想色彩,从而更好地把握他的英雄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的创作总是以燃烧的色调去染化、丰富小说的艺术表现空间 ,将作家壮怀激烈、纵横驰骋的情绪释放出来 ,这构成了他独有的美学追求。本文拟从荷兰艺术家温森特·梵高对张承志的影响出发 ,尝试解读这两颗激情洋溢的心灵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文章把张承志作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文学现象,分析了他的皈依宗教的原因在于回族血统的感情、英雄情结的共鸣、宗教道德的感召,探寻了他信仰道路上的流浪者形象和他对流浪者的情感,阐述了他在中国信仰的意义包括文化建构和人性关怀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的文学创作是在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氛围和精神资源中成型并得以发展,与之相形的是张承志的创作深深烙上了宗教色彩的印记。“硬汉子”形象的塑造和对伊斯兰神秘主义的演绎即为这种印记的体现。从深层次考察,张承志对宗教的虔诚源自他对人生信念的执着与坚守,这对当下媚俗社会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践本体论是刘纲纪在哲学上最突出、最独特的学术贡献,这一思想一以贯之成为了他在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美术理论等领域的指导思想。他发展出了实践批判的存在论美学;他认为关是自由的感性显现;他概括出了中国美学的六大流派与六大特征。刘纲纪的哲学与芙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19世纪精神教父”的神学家施莱尔马赫,不仅把神学推向了现代,使之具有了“现代性”,而且他的美学也是作为解决现代性的精神困境而提出来的,作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美学表达,他把美学定向为在“伦理学中探寻艺术活动的规律”,也即在人类文化的自由创造领域领悟艺术活动的地位,首次确立了美学研究的文化视野。艺术的自由创造并非只是为了创造“同一性”,而是表现为民族的差异性;艺术品表达的是事物的“内在形象”,艺术的真实性也需从“内在形象”上去把握,艺术家的灵感和沉思是“睁着眼的梦境”,这些都堪称西方美学上的新创见。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以自由为核心的美学建构大致可分为三种形态:以人的物质实践所取得的各种成果为"自由",为论证基础的高尔泰所代表的"自由"美学;以个体生命的自我实现为"自由",为论证尺度的潘知常所代表的生命美学;以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提供的"自由"为基础,并在斯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了重新建构的刘士林的澄明美学.  相似文献   

11.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On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theLead¥LuDongAbstract:Thisarticledealswithwhat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  相似文献   

18.
圣西门的实业思想与法国近代的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西门的思想以实业理论而著称,这一理论认为近代社会是实业社会,以实业活动为基础,以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为目的;为此必须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实现工业化;圣西门还就发展法国新型的金融业和改进农业经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圣西门的实业思想和工业化主张成了第二帝国时代工业化的主导思想,对法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对城市景观小品需求增大。速生的景观小品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设计质量较高的景观小品也因奢华而与绿色环保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景观设计将野草文化、就地取材纳入设计理念中,可以实现在绿色城市背景下景观的人本表达。  相似文献   

20.
本然的和谐     
科学创造文明 ,也使世界受到损害。当代人的生存被合法地虚无掉了 ,这种合法化的生存危机只有通过艺术的“解合法化”才能克服。艺术是人类感情的全音阶 ,能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真实存在。人与世界的和谐 ,是自然而然地拥有的。只是由于人的不断超越 ,这种本然的和谐被遗忘掉了。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回归人与自然本原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