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付晶晶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6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现象的弹幕首先出现在小众范围的传播环境中。弹幕现象的出现,是社交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印证了网络世界群体狂欢行为的一种形式和可能。通过弹幕这种新型的视频观看形式,观看者对视频内容的共鸣体验得以实现。作为亚文化的弹幕由于具有典型的超时空的交互性、碎片化、反艺术、群体狂欢等特点,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进入主流文化的领域已逐渐成为现实。但弹幕在从小众到大众的发展道路上引发的争议不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不可忽视。弹幕发言的自由并不等于恣意和无序,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行为,同样需要他律和自律。 相似文献
2.
3.
弹幕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而对视频文本进行的再创作,其给受众营造了一场以弹幕视频为场域的狂欢盛宴。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内容分析方法,文章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弹幕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同时以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为研究视角评析了弹幕引起狂欢的机制和效果;旨在以狂欢理论为框架剖析弹幕满足受众追求自由平等对话与自我身份认同的使用价值并探讨弹幕的语言不规范与吐槽功能等可能会导致的娱乐至死及其目前用户小众化特点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肖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5):20-24
弹幕语言是基于弹幕视频产生的一种新媒体语言.由于弹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施受双方的互动关系,因此与其他新媒体语言相比,弹幕语言的即时性、互动性更强,使用不规范现象也更明显,但目前学界对其研究动力不足.本文基于大量的观察和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弹幕语言的语用特征、使用现状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5.
胡梅仙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6):157-160
《大众狂欢: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透析》一书,力图通过研究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化现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通过网络文化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民主意识、政治权利、社会转型、国民性、文化归属感、媒介伦理、消费主义、社会性别等问题的研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实现媾合与变异,是一部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6.
7.
8.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采纳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实践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现象,吸引了大批华人传播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属于个案研究,或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情境,未能阐明基于中国新媒体环境的新传播机制究竟如何作用。为此,应将诠释研究范式带来的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研究中,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描”新媒体事件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所建构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6):163-167
勃兴的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仅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的大众传媒属性,还大大突破了互联网与手机的传媒和通讯工具角色,成为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并促引国家社会发生全面变革的社会化媒体。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对于传统媒体的超越主要表现在网络化、全球化、社会化与个体化四个层面。传播转型使得新媒体极大影响着传统的意识形态构建方式,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刘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3,(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入传播领域后,其凭借传播方式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有效接收率,也使一些外界的受众能通过新媒体了解到最新的民族动态和风土人情,从而由过去的小众传播过渡为大众传播.文章探讨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带来的新内容和利用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对策,希望对增强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麦克卢汉主义者眼里,传统媒体的持续萎缩,是互联网作为绝对尺度强制衡量的结果。对于无论报纸还是广电而言,出路首先不在于以消灭自己为代价与新浪、腾讯角力(比如创办内容同质的网站与APP客户端),而是应该汲取新媒体的理念和精神、结合自己的专业人才和资源优势、捕捉受众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去释放原本还蛰伏于内部的生产力。这也许最终仍不能抵挡新媒体的进逼,但在某个有限的时空里,可以分到属于自己的受众、广告、影响力和话语权份额。 相似文献
12.
新媒介和后现代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366-370
由于媒介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给诸如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介带来了新的社会化特点,同时导致像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它们的主导特质是:图像的优势地位;巨量多元信息的快速流动;广泛的互动性。而上述特质对生活的平面化与历史意识的丧失、小叙事的流行、消费文化的出现和新主体的产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种种新的文化症候为我们想像未来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陈晓婧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4-19
新媒介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传统人际互动形态的变革。借助新媒介平台实现的互动范围跨越时空界限,互动过程同步共时,互动体验综合感官,互动对象向公众延展,互动领域公私界限模糊,人际互动内容呈现出外显化、浅表化和公共化的趋势。因此,新媒介时代是传统与新型人际互动形态共存的时代,人们在关注其日益显著的社会影响的同时,还将重新认知和延展人际互动的涵义。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复杂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因而也就给传播效果带来了巨大影响。价值观念的接受是一个涉及人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系统过程,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这些内在点和基本方面入手,并通过国民教育全过程教化人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国民的信仰和坚持,进而成为国民思考和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结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教育与固化,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路遥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6-129
随着新媒体社交工具的不断推广,传统舆论的传播机制与话语权都受到了挑战。网络意见领袖正成为高校校园舆论传播的新兴力量。文章界定了新媒体情境下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内涵,分析了其特征、现状,并对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培育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79-281
针对新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报道提出新的需求,传统纸介质报纸已然陷入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挑战的问题,论述了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问题,提出了从报网互动的角度经营报纸网络版和通过卫星报纸变革报纸发行两条融合途径。论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融合新闻。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融合新闻的优势,提出融合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传统新闻媒介网络化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品牌:我国的新媒体与动漫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鸣奋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8-15
在品牌建设领域,新媒体与动漫产业之间的互动是我国近年来令人瞩目的现象。首度将新媒体动漫品牌建设区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即通过新媒体打造的动漫品牌,新媒体动漫自身的品牌,新媒体通过动漫打造的品牌。以此为出发点,阐述我国新媒体动漫品牌建设所取得的进展,分析当前品牌观念亟待更新、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内涵有待发掘等问题,提出充分利用新媒体各种服务、借鉴传统品牌营销策略、提高动漫的品牌建设效益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坚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2-07
媒介文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社会对东北文化的认知水平,消弭了东北文化的空间隔离性,使人们对东北文化的认知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参照域。媒介文化通过改变人们的传统经验和价值观,改变赖以形成传统经验和价值观的文化现实环境,实现了对东北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重构。媒介文化不断赋予东北文化新的内涵,并将自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创造融入东北文化的发展中。媒介文化的现代性精神和多元化视角,使得它对东北文化的信息化表征,在文化对象选择和文化意义认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媒介文化通过东北文化的转型和体系化传播机制的建构,增强了东北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丁夏夏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53-60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着舆论生态环境的挑战、公众话语表达方式的嬗变、公共治理方式的变革;面临着政府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传播自身形象的能力不足。政府公信力体现着政府的治理水平,引领着整个社会诚信生态的维护。我们需要从推进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善于管控网络舆情、建构地方政府形象塑造新格局等维度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