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子恺艺术思想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子恺艺术思想的内涵朱朝辉丰子恺的艺术理论独树一帜,与同时代人的观点明显不同。尤其是他提出的“艺术为人生”的思想因受其经历、信仰的影响与其他人的“为人生”思想更是不同。丰子恺“艺术为人生”的思想是其艺术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艺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丰子恺审美观的特质在于一种“直视”的精神,即一种抛却外在束缚而直面事物本身的精神。从这种精神出发,丰子恺提出了以“绝缘”为核心概念的审美理论;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的问题上,则倡导“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文章最后简要探讨了丰子恺“直视”审美观的人生观基础及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3.
诗、画被称为姊妹艺术。在诗与画的关系上 ,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 ,莱辛则强调“诗画异质”说。中西这两种传统的诗画观的提出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中西艺术实践及其传统理论、主客体关系上强调侧重点的差异 ,以及对诗画媒介符号与时空观的不同理解 ,都是造成两种诗画观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弄清楚这种差异的内在实质 ,以求相互借鉴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绘画与文学》是丰子恺唯一一部理论专著,他从文学中的远近法、文学的写生、绘画与文学、中国画与远近法等方面全面探讨了绘画与文学的关系,这本书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诗画的贯通,更主要的是集中了丰子恺对中西画法的研究与创新,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丰子恺的诗画比较观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子恺漫画"的民族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特色以及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图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特征和文化特征。分析20世纪前半叶丰子恺的漫画可以看出,承载着丰厚的乡野文化传统的丰子恺对其时都市上海日常生活,从人(“冷漠与温馨”)与物(“人工与天然”)两个层面展开批判,这其实反映了都市与乡野在文化层面上的对立。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关系,丰子恺从护生画集(慈),儿童相(真)和旧诗新画(静)这三类漫画中努力营造出一方精神净土藉以栖身。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随着新科技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跨媒介的现象日渐普遍,跨媒介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跨媒介研究不能只注重跨媒介现象的形式分析,而是要将跨媒介现象问题化,将跨媒介的形式与相关的人文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跨媒介形式的存在价值和适用性,而是要借助适当的研究方法揭示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互动和统一。关于跨媒介性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目前倾向于将它划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跨媒介混合、跨媒介指涉、跨媒介转变,以及超媒介性。结合一些典型的跨媒介文学与艺术的作品分析,从理论的角度对每一种跨媒介类型加以比较细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散文画”是叶圣陶在论孙福熙作品时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他说:“孙福熙君的《赴法途中漫画》可称为‘散文画’,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作品.孙君那篇文章随意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思.”在这里,叶圣陶阐明了“散文画”的基本特征是“以文作画”,即在文学创作中,取一种综合的美学观念,借用绘画艺术的技法来抒情写意叙事,而不是刻板地摹写生活.叶圣陶的这一理论概括,为现代文学追求画意画境开了理论先河.尔后,丰子恺专门写了《文学与绘画》一书大力提倡“绘画与文学握手“,“绘画美与文学美的综合”.不仅如此,他还从中国诗、画发展史中究本探源,寻求文学与绘画相互交流的具体途径.郭沫若则从艺术的共同本质明确地引申出:“小说我说它是用文字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散文画”与“综合美”的美学倡导,为小说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小说家自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剧变期,也是作为学科基础的“电影”概念的形成期。作为姊妹学科文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学性”跨越学科、媒介疆界,参与到早期中国“电影”概念及相关理论建构中。电影与文学的百年互动,学界通常简化为线性时序下事件性的集合,注重作为新兴艺术的电影与文学的代际式差异,强调电影为寻求自身的独立性而与文学进行的渐进式的关系切割。简单将文学嵌入电影论题并不足以把握关键概念,借助跨媒介的“居间”视角、深入历史裂隙观照二者的互动十分必要。事实上,在文学试图统摄电影而电影又力图与文学剥离的相互角力过程中,以“电影的文学性”一语为焦点,“文学”“影戏”“文学性”“电影性”等新旧语义交叉、重叠于“电影”概念一身,并且潜隐着保守抑或进步等丰富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信息,体现出一种“不同时的同时性”。梳理与重审这一历史复杂性状况,有利于敞现一段动态、开放的“电影”概念史,或可为电影理论与历史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项反映人类行为的基本经济学设想以及将这一设想和对人类产生影响的媒介科学理论进行对比的研究。这一方法涉及到媒介的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感知层面。可运用传统新古典主义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对人类行为的不同设想,分析以上三个层面。把经济学理论与媒介理论相结合,而不是把现存的经济学理论单纯地应用到媒介上,将形成一种从媒介经济学角度论证媒介理论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风景如画"是一个人为生产的概念。它已涉及园艺、绘画、文学、戏剧布景等诸多领域,有一个从概念到艺术实践、现实体验,再到艺术实践的过程。"如画"既受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又是带有政治意味的"如画"运动所致,更是"如画"理论家将其作为"时尚"予以制造,并为其立法的结果。"如画"在理论和实践的拓展充分揭橥了"风景如画"的意识形态本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艺术美和同情心的作用、艺术和时代现实的关系、艺术的大众化主张、艺术的中国风格、漫画与散文创作互通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丰子恺艺术理论的个人化特点,探讨了丰子恺的艺术实践与其艺术理论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中世纪传奇故事亚瑟王传说是西方文艺创作的重要母题之一,丁尼生诗作《女郎夏洛特》正是以其为蓝本所书写的。有关该诗作的批评研究并不多,且集中在女性主义、互文性和伦理观等,在探讨其跨艺术价值上还留有很大的空间。本文从跨艺术诗学的视角着手,运用美学中关于悲剧和色彩的知识研究诗作和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之间的往来与互动,剖析不同艺术媒介间的“艺格符换”给予读者/观者多层次解读与多重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丰子恺是一位难得的全才性艺术家。他的情致与哲理相交融的散文 风格独异的“子恺漫画”,为他赢得了“中国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的称誉。 丰子恺一生,受其师李叔同(弘一法师)影响甚深,且涉及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这种影响有程度强弱的差别,呈现极其复杂的状态。 李叔同对丰子恺世界观的影响不总是消极的。现在见到的研究丰子恺的文章,大都只提丰子恺接受伞叔同佛教思想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支配他的世界观,一直到他逝世为止。本文试图进行较全面考察和分析,并提出与上述见解有差异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商业、政治与文化的混合--论诺·弗莱的大众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莱的大众化理论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雅俗学界限的取缔,民间艺术对统治阶级化的分权作用。他提出了“创造性艺术”与“交流性艺术”等概念,以推崇精英化的品质。对广告等制造幻觉的商业化,弗莱开出的是在教育中增强“想象力”的药方。  相似文献   

15.
从媒介视角审视艺术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从艺术存在的现象出发,探讨艺术是如何存在的,进而思考艺术的意义价值的生成。艺术存在的媒介间性是立足于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来思考艺术的存在方式,是艺术研究的新视角。在整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将媒介间性理解为艺术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艺术存在的媒介间性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互为传播、互补增生、互渗互融、互竞共生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学术的生产传播受到宏观层面的机会结构、中观层面的社区资源,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人获取资源机会的影响。美国媒介社会学发展深受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学术中心变化的影响,社会学抛弃了传播与媒介研究的“遗弃说”忽略了众多社会学理论对媒介社会学研究的作用。媒介社会学的机构性发展状况与其日益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不成比例,该学科应成为一个由问题驱动的网络跨学科领域,允许学者利用学科间的结构洞进行综合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认为,人生是苦闷的,脱离苦海的途径便是艺术和宗教。从实用的角度看,艺术是无用的。然而,丰子恺主张艺术的人生化和人生的艺术化,认为艺术能美化人生,且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这是艺术的“大用”。丰子恺自称是儿童崇拜者,认为“童心”与艺术心、宗教心、“赤子之心”三位一体,艺术能长养“童心”,永葆成人的艺术心、宗教心和“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8.
丰子恺虽以漫画及散文著称于世,但其对我国翻译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亦彪炳史册。丰子恺一生翻译了30多部艺术理论和文学方面的著作,涉及日、英、俄等语种,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对外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概述丰子恺翻译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其既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译文自然流畅,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翻译观,充分彰显作为漫画家、散文家以外的丰子恺在外国艺术理论和文学译介方面的成就以及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媒介如何进入哲学的视野,从传统哲学理论出发,为媒介哲学确定一个理论的根基,通过海德格尔关于“间性”的探讨,从“间性”的视角分析具有媒介特性的物的位置,以确定媒介在存在论中的位置。研究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主要探讨此在的在世与本己可能性的追寻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间性”的物的存在,物之物性的思想有三种指向:第一个层面基于此在的存在论环节,物作为一种此在的上手之物,起着指引与标志的作用,因而以其“因缘”结构,而相互指引出此在与物,进而世界的意义整体;第二个层面基于此在的在世结构,“常人”状态以物的异化形式,构成了此在的日常存在状态,以“器”的形式构建此在“器”式的存在,使此在处于闲言、好奇、两可的沉沦之中;第三个层面基于物的本源,物作为天地人神的聚集,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才能实现,即把物的制造作为一种作品而敞开其物性,诗作为本质的艺术,在诗意的栖居中使物作为物而自行显现出来;这三个层面的维度指向构成了媒介哲学的三重维度,这一物性论对于在存在论视域下的媒介分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艺术批评通过阐释、评论和评价艺术品,传递和诠释艺术理念/观念,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及媒介活动进行批评,以评判作为方法,倾向于批判,以诠释作为取向的批评实践方法,对于建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媒介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媒介批评,不仅关注作为艺术表达/传达载体(手段)的艺术媒介,重视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艺术媒介之于艺术形态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新媒体艺术批评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五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