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验意义的表达要运用词语,词语的所指是人类的不同经验范畴,词语和经验相互对应,互为引发,在互动中体现经验意义。概念性经验的表达依靠事物词,事件性经验依靠事件词,感知性经验依靠抽象词,而关系性经验要用关系词。词语表达的是一种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2.
人的童年经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里下河作家多出生于乡村,对于他们来说,童年经验就是乡土经验。对乡土经验的倚重,对写实风格的追求,使他们的一些小说呈现出民族志的特点,可称之为民族志式的书写。其具体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非虚构化、对“地方性知识”的“深描”、人物和语言的地方色彩。在全球化语境下,有着浓厚地方色彩的里下河小说的乡村叙事必将成为里下河地方性经验的“文化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虚构的悖论”是当代美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为了解决审美经验中真实情感与艺术虚构之间的不协调性,一些美学家主张审美经验中的情感反应是假装的,另一些美学家则主张艺术虚构具有想象性的真实.本文试图用身心关系理论来解决“虚构的悖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艺术功能的猜想,即艺术的目的就是维持身心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文学的“非虚构”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非虚构”文学作品在当前形成热潮90年代末,相对于传统的虚构小说,一批“非虚构”的文学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关注。一些作家把自身真实经历写进作品,并明确表示此乃“我”的真实的故事;另一些作家,则以“纪录员”的身份,将他人的真实经历以“口述”方式如实写出;由此再推向极致,则有原始文本的直接展示,如日记、书信及其他有关资料等。第一类作品,可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乡下五年的记忆》为代表;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不再虚构故事,不再塑造典型,而是现身说法、自我登场,以平叙的手法,讲述他自己早年求职受阻、恋爱不…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相隔十年写下的两篇针对同一地区的纪实性作品《通渭人家》《定西笔记》,在“非虚构”热潮背景下,具备了历史的意味。两作以“非虚构”对事实的发现,给予这些因偏狭的眼光而变得单一的地方以立体多维的形象,拓展了人们对当下中国现实的认知;同为“行动”和“在场”的非虚构之作,较之《通渭人家》,《定西笔记》在个体经验的介入方面更加深入,彰显了非虚构写作主体的自觉意识;在文学性的深层把控方面,具有更为充分的经验。比较分析两作的“非虚构”书写,对于当下“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童年经验作为作家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是包罗万象的,而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童真感受是其中的主要成份。它们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成为作家审美心理建构的最初动因。文学创作则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或变形,童年经验在创作中的重塑和变形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童过经验溶入日后的人生经验并以“直接的形式”进入创作,成为一种叙事策略,另一种则是化作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或情绪以隐约可见的方式进入创作。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即作家必须与生活现象、文本做主体间的交流。张竹坡指出:《金瓶梅》作者“入世最深”,依“情理”、“借海扬波”、“依山点石”,以不同的“笔法”、“犯而不犯”、“白描”等艺术表达技法塑造人物形象,借小说以“泄愤”。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极具现代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贾丽萍 《东方论坛》2008,4(2):50-55
在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支配下,中国作家的虚构意识相对淡薄,小说的艺术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呈现为二元对立的悖论关系:不真实的被看作是虚构的,真实的则不是虚构的。小说由虚构抵达真实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从强调小说的反映功能到注重小说的虚构品性,是现代小说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小说突显三大特征:虚构、叙事、真实的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作家的小说创作明显疏离了前几代作家们所习惯关心的话题,而显示出较为独特的文学追求。他们更关注对“当下现实”的书写,其创作很少有宏大的主题,更多的是对生活表象的个人化体验和书写,他们以“边缘化”的立场和“非代言人”的角色书写个人的感觉经验和隐秘的内心世界,是面向自身个体生命的欲望式倾诉。  相似文献   

10.
近三十年来,女性作家在书写成长时倾向于以个体真实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为原型,以自叙传的叙事方式来摹写与虚构“我”的成长故事,表现“理想的自我”与“体验的自我”之间的反差。在成长叙事中,主体性别意识的自觉往往与真实的历史情境相融合,女性成长文本与作家的现实经验构成一种相互指涉、相互映照的关系,使自叙传这一叙事方式呈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其女性意识的基础是对二元对立的两性观的突破。她既透彻地揭开了女性在家族制度与父权文化压迫中的绝望经验,也戳穿了女性独立追寻生命自由的虚妄,以写实与象征的手法证实了她们无法拥有一间绝对属于“自己的房间”的现实;女性在痛苦阅历中或疯狂复仇,或沉淀经验历练生活智慧,使苦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精神成长的资源,但最终却无法以胜利者的强悍姿态宣告自己的未来;她们对人生价值的最终确定是在两性建构的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经验话语中完成的,而这正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获得精神成长的体现。张爱玲是将“性别政治复杂化”与她的历史观、写作观达成统一,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女性主义政治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常常潜在地规范和制约着艺术作品的生成。川端康成的创作也不例外。他的小说无论从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艺术风格的表现上,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对女性美的偏爱;对自然美的倾心;对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之美的追随,以及作品中弥漫的虚无气息等等。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川端康成的童年经验特别是缺失性经验对其小说创作所产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理解康德先验哲学之关键,不是去追踪“先验”如何“来源于经验”,而是剖析“先验”如何“独立于经验”。这是康德自己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划出的大界限。前者,不是先验哲学研究的对象;后者,才是其研究的真正对象(领域)。以此标尺去衡量当下国内的康德研究,多未进入“独立于经验”领域内之研究,而是从外围方面着力于如何“来自经验”的唯物主义解说、追踪其久远之历史根源等等;或是缺乏“经验-先验”之间的严格界限意识。而我们应遵循之出发点是:“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  相似文献   

14.
陈晓明对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具体文本研究深入反哺了他关于“漫长的20世纪”的理论建构,其可视作本雅明意义上的“寓言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回声。陈晓明从文本细部出发,以“漫长的20世纪”背景下的作家心灵史为中介,将美学与历史深入结合。在对“漫长的20世纪”的经验建构中,陈晓明一方面从特定文本的美学表征出发,阐发作家带有强烈时代症候性的历史意识,另一方面则诉诸作家意识中那些超越了特定时代语境的思想特性,发掘出“自然史”这一内在视点,亦关注作家对革命遗产的价值转化,从中提炼出“漫长的20世纪”经验的中国特质。陈晓明对中国经验的深入辨析,得益于他对1950、1960年代人心灵史的深切体认,他深入文本的复杂层次,发覆一代人心灵史的印痕与褶皱,从生命实感出发捍卫一代人的历史真实,在这个意义上,他亦是阿甘本所说的“同代人”。  相似文献   

15.
设计美学批评不指涉“标准”,但代表了对“标准”的态度。信息社会语境设计美学批评的主体意识主要集中体现于经验的判断力问题上,涉及基于信息本体论的主体、对象与方式三个层面:技术型社会的认知逻辑客观上为洞彻科技光晕笼罩下的设计主体提供了理解框架;而信息交互式的主体间性则构成了设计范畴体验式的“存在”,以之为对象进行经验判断,...  相似文献   

16.
困扰纪实文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实文学在新时期迅速崛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也给纪实文学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如文体特征的矛盾与作家的两难选择;过分追求新闻性与功利性,导致文学品位失落;失真、媚俗,缺乏艺术个性和史传意识;难于把握纪实文学的“虚构”度;纪实文学作家常被官司所困扰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促进纪实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许多纪实文学作家、理论家坚持自然主义真实观 ,表现在 :强调实录生活 ;无需想象和虚构 ;不必遵循典型化的原则 ;在创作中主体不介入、无评价等。出现这种现象 ,固然与“纪实”题材和时代的“务实”、开放有关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自然主义的一些理论同样符合创作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纵观报告文学之发展史,几乎所有报告文学作家及其评论家,无不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本质特征。这足以表明真实性对于报告文学的成败与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对于如何理解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以及在写作中如何体现真实性的问题,始终是报告文学争论的焦点,迄今仍有分歧。有人主张在报告文学写作中,允许作者“适当虚构”或“略有虚构”,认为这种“有限虚构”是出于艺术加工的需要而无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哲学视角看,“主体间性”包括六个方面:物理学研究的“物理学家眼光中的自然”;库恩的“集团合理性”;从“纽拉特之船”看科学的经验基础;从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争看主体间性;按照戴维森“三角测量”的观点来理解科学实验;从相对论看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客观性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 ,谈到生活经验对创作的影响 ,很少谈到童年经验。事实上 ,童年经验对作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童年经验作为创作素材进入作家的创作 ;二、童年经验作为心理定势对创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