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6-38
亨利·列斐伏尔作为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率先把空间作为研究的实体性概念,论证空间的社会性,提出空间生产理论,开启了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范式。他的社会空间理论对中国城市化研究和实践有着极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开创了日常生活批判研究,他毕生致力于开拓日常生活批判的问题域,尝试建立一个批判认识和变革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关注点和立足点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其批判研究的重心分布广泛,前后期研究重心有所变化,但具有思想上的内在一致性,主要涵盖资本主义神秘化的意识形态、二战后兴起的“消费社会”、都市社会以及空间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内容。列斐伏尔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内容,探索了新的解放路径。当代马克思主义需要积极回应日常生活领域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研究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4.
5.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不仅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的工具,而且为资本的扩张和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资本的空间生产带来了空间的爆炸,创造了大量的空间矛盾,它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对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甲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具有历史基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当代国家社会职能的强化,使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也有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而二者和平共处的基本形式是合作与竞争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社会进步与城市贫困概念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慈勤英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贫困概念的演变,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同时受民族、宗教文化、习惯等多种社会变量的影响,贫困概念具有较大伸缩性,但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贫困的概念仍是确定的、唯一的,不宜用笼而统之的方法高度概括。本文认为,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社会保障力相联系,我国城市人口贫困应有一个准确概念 相似文献
8.
刘淑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5):29-33
城市作为商业、文化、知识传播的中心,推动着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城市的市民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此相适应,市民意识因此应运而生.借用市民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对国家的监督与制约,使国家权力受控于社会,同时发挥市民自身的参与热情,实施社会的共同治理,成为当前学者们探讨城市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汪正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79-184
随着资本主义消费领域相对自主性的加强,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统治的批判,与其对生产活动优先性的强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裂痕,因为前者暗示着交换价值以金钱或资本的形式获得某种独立。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中已经注意到的商品交换的符号性和象征性,逐渐在列斐伏尔、鲍德里亚那里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是大的方面列斐伏尔没有脱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鲍德里亚则走向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背离与修正。 相似文献
10.
岳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6)
城市建设并非单纯的物质空间概念.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步入全面转型期,社会体制观念的变革正深刻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城市建设必须要积极应对的背景.本文主要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新型关系,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体制观念变革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旨在呼吁作为空间创造者的城市建设工作者,跳出以往纯物质形态的思维模式,加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以新媒体平台用户的信息隐私为中心,考察平台用户隐私披露与让渡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对“智能传播时代的监控社会何以形成”这一重要议题的积极回应。分析发现,智能监控社会由个体、组织、平台与社会共同形塑,各层级均含有能够形成建构性力量与解构性力量的因素,智能监控社会的强度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抗。个体因素是影响隐私披露与让渡的内在动能,用户心理层面的社交需要、情感支持、隐私计算与社会信任影响主动隐私披露;从众心理、便利需要、工作需要与生存需要影响被动隐私让渡。用户心理通过平台机制的作用后,可能导致广告骚扰、生活焦虑、媒体倦怠、安全风险等后果。互联网平台是监控社会维持的中枢层面,平台通过搭建“注册/登录”“社交/互动”“搜索/浏览”“交易/服务”4种主要场景来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通过制定有利于自身的隐私政策、设计隐私政策呈现方式等策略使用户尽可能多地披露与让渡个人信息,最终将造成正当监控、强制监控、精准监控、动态监控、横向监控与麻醉监控等社会影响。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组织构成了连接个体用户与互联网平台的中介,其作用机制是将分散的个体进行整合,进而将个人决策上升为集体决策,将组织成员的个人... 相似文献
12.
仰海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1):151-152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于国内学界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引进和深入以及对日常生活研究的展开,列斐伏尔的一些重要思想,逐渐被介绍进来;说陌生,是因为20多年来,虽然有一些关于列斐伏尔的论文,但列斐伏尔思想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何以形成,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所针对的是何种社会,他的思想在前后期是否存在着变化等, 相似文献
13.
夏海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96-100
本文从社会指标的变化阐述了新的社会发展观念 ,同时分析社会发展理念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以及当今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主要问题 ,指出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城市建设 ,必须走协同发展的道路 ,并探讨了协同发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性多种"征候"之一的市民社会,通过资本和形而上学联姻共谋对人进行抽象统治,招致马克思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原则作出批判,而这种批判路径,已随现代性持续深入,在当下获得新的历史承载。承续和深化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于切中现实的生活世界,关乎现代性下人的生存状态,并深入到时代根基处来推进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遗产中"未完成"之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5.
刘昀献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3)
当代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引起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依然存在, 但同时出现了阶级结构多层次化的变化.尤其是在两大阶级之间出现了庞大的中间阶层,社会阶级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中型分布.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对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阶级矛盾、社会冲突及解决方式发生了变化,工人运动走入低谷;对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出了挑战,导致传统左右翼政党出现了中间化趋向;当代西方国家的职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并推动了西方民主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机器在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人工智能(AI)技术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机器形态.《非人的力量》一书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讨论了AI对社会已经产生的、可观察的冲击,分析了AI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作者强调,人工智能绝非仅仅是技术内在发展规律的结果,它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生产剩余价值和商品化这样一种社会逻辑的产物.基于此,本书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作为一般性生产条件的未来图景及其可能性,工人阶级所受到的冲击及其新的斗争,以及人工通用智能技术的出现将如何挑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书为STS路径下关于技术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也为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与STS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7.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25
青岛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城市,威海是最近才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城市。设计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发展影响问卷,调查研究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青岛、威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两城市在经济生活、社会秩序、市容市貌、社区建设、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等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有关的8个方面差异显著,城管执法管理模式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卢启程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
发展都市农业和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在简要回顾都市农业和生态城市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发展都市农业与建设生态城市的协同关系视角,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昆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过程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唐宋城市社会变迁是都市经济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探讨唐宋都市社会变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变动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社会中下阶层的构成与变动,是把握都市社会变迁的关键,也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一把钥匙。今天,随着研究方法的转型,基于“唐宋变革”说基础之上的城市社会史研究已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研究内容和深度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大量新史料地涌现,也为研究者“眼睛向下”提供了新契机。新形势下,中国古代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的新进展,也必定会对我们认识今天的城市社会及其转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邬欣欣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33-41
恩格斯通过阐明资本主义大工业城市中贫困的时代根源、动态特性、典型难题,不仅揭露了城市绝对贫困现象,而且指出了城市社会凸显的相对贫困问题,并指明了城市反贫困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和制度要求。探索我国新发展阶段城市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要基于坚持恩格斯城市反贫困思想所富含的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时代视野、科学的思维方式、深厚的人民向度、坚定的社会主义原则,将恩格斯所揭示的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反贫困的路径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阶段城市贫困治理要以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阶段与民生福祉增进、统筹推进脱新贫与防返贫、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涵养为基本思路,把健全以公有制推动城市居民共同富裕的机制、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助力增强城市宜居宜业功能的机制、构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的机制作为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