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趋势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扩充了教师认知,改善了教学过程、课堂管理以及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生态,为增进教师辅助性知识、提升教师课堂互动力、增强教师教学监控力以及提高教师校本教研力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人工智能也对教师固有的角色观、知识观与能力观发起了挑战,并要求教师积极进行角色转型,不断提升跨界融合能力与智能素养。为促进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发展,国家应在政策扶持与制度建设中构筑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固保障,学校应在设施完善与校方鼓励中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良环境,教师也应在知识重组、能力提升与自我重塑中积累自主发展的资本。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走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耦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与“出场”多元化,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随着技术向度的增强与工具理性思维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不同维度的伦理风险。通过分析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的成因发现,人工智能的类人属性不断强化、算法自主性导致的不可预测性不断增加、风险认知与外在保障具有有限性,导致了伦理风险“在场”的必然性。为了规避伦理风险,要以道御术,守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立场;要以情化人,构建柔性的共情共鸣机制;要以法为界,明确人工智能赋能的何以可为。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教师身份建构的历史变革和内涵诠释为切入点,分别从育人者身份、学习者身份、研究者身份、领导者身份四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身份建构面临的现实困境:教师知识权威地位削减与教化难度陡增;教师浅层学习泛化难以应对智能时代挑战;教师研究遭受数据素养瓶颈与情感距离障碍;教师信息化领导力培育滞后于智能教育变革进程.据此,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身份建构的实践路向:以知识融通与德性教化为抓手,增强智能教育素养;以学习内驱、监测与互惠为重心,走向智适应深度学习;基于数据思维与情感互动,增强教师智能情境研究力;根植教师领导的人性优势,培育教师智能教育领导力.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其有助于提升教育者的教学效能、增强受教者的主体地位以及优化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同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技术至上倾向、数据万能主义、智能推荐算法风险以及智能应用不足等现实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革新,需要提升教师智能素养,培育智能思政的教育理念;审视人工智能嵌入,调整智能思政的主体认知;利用智能教辅介质,创设智能思政的教学环境;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充实智能思政的教学内容;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健全智能思政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步入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缓慢是进行人工智能赋能的必要性;国家战略的支撑引导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共同构成人工智能对其赋能的可行性。为此,在坚持“价值为本,技术为器”“内容为王,技术为用”“教师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上,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赋能,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铸魂育人实效,进而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人工智能在教学改革中的存在方式决定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师,但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会逐渐被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所替代。人工智能通过其自身算法能够实行“深度学习”,学习者学习方式成为一种自适应的学习方式。人工智能帮助学生实行个性化学习,成为教师“助教”,辅助教师教学、促进教学服务管理。只有做到“人”、“机”协同发展,提高“人”与“机”交互效率,在教学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的价值述求,才能让机器更像“机器”、人更像“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已成为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探究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为视角,提出通过干预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水平的构想。实验随机选取成都市某民办幼儿园的20名教师为实验组,再选取与其办园环境、办园背景相似的另一所民办幼儿园的20名教师为对照组,对实验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进行干预。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园相比,实验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显著;与实验园实验前后相比,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及专业素养总体水平方面均有提升。对教师培训的具体建议为:(1)单一与混合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总体水平有现实意义;(2)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需理论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3)专家"现场诊断-指导式"培训方式对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有显著作用。综上,建议民办幼儿园在了解本园教师专业素养水平的基础上,针对教师专业素养的不同方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有效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师”等问题的讨论。研究基于知识技术、制度和伦理三个层面,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所面临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形成机制强调过程性与建构性,表现形式凸显意向性与道德性,维持机制强化情感性与利益性,发展状态呈现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成为精神引导者,学会与人工智能协作分工,构建以“人机协作教学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基础;要成为教学行动者,将知识教学转化为德性教学;要成为道德示范者,坚持立德树人,提升“道德示范力”。  相似文献   

9.
2022年10月于西南大学举行的第十六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围绕“新时代教师素养及其发展路径”这一主题,回顾并反思了东亚国家教师素养及其发展路径的历史与现实,着力探讨了东亚国家教师素养培育和提升路径。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学者就新时代的教师素养内涵与知识结构、教师的身份认同与角色定位、教师的数字素养及其发展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达成广泛共识,指出新时代应不断强化教师素养的多元化发展、深度理解和多方位重构教师身份、有效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会议促进了教师教育理论的革新和东亚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教师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技术与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价与诊断以及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模型,并对其内涵与应用现状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有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旨在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学评价的工具、方式与模式面临新的变革机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唤教师评价素养的有效培育。智能时代教师评价素养的培育向度主要体现在认知、价值、证据、育人四个方面。目前,智能时代教师评价素养培育存在现实困境:一是教师主体过度依赖智能技术,忽视评价思维的内生性发展;二是机械化挖掘教学数据,易导致教师评价技能僵化;三是教学数据模块化推送,削弱教师评价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四是人机协同评价受困于技术缺陷,易忽视情感互动及体验。由此,突破智能时代教师评价素养培育困境可采用以下路径:一是根植反思情境,构建与感性思维相联结的教师评价模式;二是增强评价理解力,培育“软”“硬”兼备的评价技能;三是立足理性考量与价值判断,树立数据向善型教师评价观;四是聚焦情感捕捉与人文关怀,回归教师教学评价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开启了人类继生物进化、文化进化之后崭新的技术进化之路,促进了人与技术的弥合与统一.人工智能可以发挥辅助和增强功能,但无法完全取代具身化和社会化的人类智能.“认知”层面的单维界定将智能简化为特定的理性认知,“心智”层面的多维界定引入“主观”的经验、意识、情感等因素对智能予以审视.以心智哲学为基础,从社会视角透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差异:人类智能具有创造性,人工智能虽在结果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创造性,但从过程上看却不尽然;人类智能具有情感性,是心与身、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的融合统一;人类智能具有意向性,能够超出自身活动本身与外物或外事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深度学习框架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系统在专业领域超越人类,但沿此路径能否指引机器模拟出类人智能仍然没有定论。强计算主义的观点主张意识和智能可以被物理还原,甚至可以忽略意识。哥德尔等学者则倾向于机器无法模拟或超越人类。文章提出认知坎陷(意识片段)的“附着”与“隧通”这一对范畴,从新的视角探讨心智的工作模式。认知坎陷具有超越时空和流变的特性,在某时某地某景可以“附着”在某个具体对象之上。认知坎陷之间可以通过“隧通”链接成一个网络。“自我”作为最原初和最重要的认知坎陷,是人类意识与智能的发端。智能的作用之一是在情景改变时将“自我”“附着”到更合适的对象上。  相似文献   

14.
从“深蓝”到AlphaGo,人工智能在问题求解、深度学习等领域迅猛发展,人们看到了其具有类似于人类理解能力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理解力仍值得商榷。一方面,人类理解是具有多重维度的现象,包含着形式化的推理计算、非形式化的直觉、顿悟以及行动等诸多内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算法不能产生类似于人的理解。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人类理解充斥着反思要素,理解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理解;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理解具有的“前结构”;最重要地,人工智能自身蕴含的离身认知逻辑与人类具身性的理解并不融贯,这可能是它无法真正具有理解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从历史观和结构观2个维度分析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与结构逻辑,旨在探寻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规律,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建立“三级师范教育”体系的“扩容期”、形成开放多元教师教育体系的“强化期”、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纵深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以教师为本”立体化发展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政策目标由教师数量满足转向教师质量提升,旨在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政策对象由全体教师转向偏远地区教师,旨在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政策落脚点由教师教育实践转向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旨在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注重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加强教师定向培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提要]在自身技术段位和国家态度支持下,启发式搜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人机交互四种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内部治理领域的应用,呈现出智能挖掘数据信息和知识、智慧提供备选治理方案、系统优化具体治理行为等技术逻辑。但透过人工智能视域看,大学内部治理既存在参与不足与功能缺位的治理主体之困,也存在行政主导与垂直领导的治理结构之困和工具理性与技术依赖的治理德性之困,从而也就限制了人工智能在其领域的应用。从大学内部治理的主体功用、组织结构、德性秩序三个维度探讨大学内部治理的优化路径,并对人工智能在大学内部治理领域的“交互”应用作技术伦理批判,以推动人工智能与大学内部治理的深度融合,为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及至新时代人才培养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以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势凸显,城市、乡村学校网络互联、统一教育云平台互通、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应用生态,有效推动了城乡学校结对共建、互助共进,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共享。城乡学校结对建立智能同步课堂,实现教师“智能手拉手”,有效破解了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难题,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质量稳步提升。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抢抓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时代机遇,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教育均衡发展筑基铺路,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打通“信息高速通道”;重视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驾驶技能”;创新“互联网+教育”推进机制,助力乡村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宁夏发挥了“示范”作用,形成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集中力量,小省也能办大事;及时出台政策,实施保障措施;整合多方力量,促进“大联通”;构建教育云平台,形成应用新常态;增设“空中课堂”,推行“网上走教”新形式,形成对乡村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8.
利用Citespace等软件对中国知网近30年来关于"人工智能"和"教师"为主题的348篇文献就发文量及趋势、关键词与中心性、关键词聚类、关键词多维尺度以及作者和研究机构几个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处于大发展阶段,教师角色的转变备受关注,各地研究机构较分散,并且一定程度上教师处于被技术支配的被动地位。同时给教师启示:正确面对人工智能热潮,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把重心放到育人工作上,发挥属人优势。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前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之一,与其他科学技术不同,人工智能专注于对人意识、思维的模拟、研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此技术开始融入高校教学中,以“代工”形式承包了诸多重复性教学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可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导学等新型科学教学方式,对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进行深度分析,探析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融合路径,逐渐形成“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的统一理念与人机协同发展教学模式,深挖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潜能,协助高校思政教师开展高质量思政课程,以达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教育的变革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素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着对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审视与评析。适应期发展阶段的高校青年教师是专业能力建构的关键时期和教学加强稳定期,探究该类教师在混合式教学场域中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国家政策重视青年人才培育的价值导向及教学能力重构现实诉求的基础上,从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高校青年教师基本特征、混合式教学发展追求等多层面搭建混合式教学评价标准的逻辑理路。以准备度、应用度、影响力三个维度作为评价基底框定评价方向,以KPI绩效理论为支撑,并结合混合式教学特征及适应期教师教学关键行为,设置包含专业准备、教学探索、教学实施、教学实绩、科研工作在内的5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评析适应期发展阶段青年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样态中的教学效果,以期提升该类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