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处于全球化纵深演进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在客观上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放大器。与网络冲突、网络间谍和网络犯罪一样,网络恐怖主义成为网络空间安全的威胁来源和风险因素,是国际安全领域最新型、最棘手的难题之一。为此,需要通过国际规范的建构与扩散,降低互联网对极端主义的赋能。基于新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经由“组织、机制和惯习”的路径,即网络空间治理层面的“共同协作”、日常层面的“威慑防范”和惩戒层面的“合力打击”,可以构建网络恐怖主义治理的人类利益与命运的共同体。就现实而言,尽管由于各国的法律框架和安全措施存在差异,网络追查无法准确溯源,在切断传播路径上企业和国家之间存在价值冲突等原因,打击和处罚经常是跨国性质的网络恐怖主义尚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从规则、机制、机构和秩序等维度凝聚共识、联动备战并持续努力,进而通过加强各国的政策和实践协调及威胁信息和最佳实践的共享等,为形成惯习、建立全球性的制度框架提供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处于全球化纵深演进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在客观上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放大器。与网络冲突、网络间谍和网络犯罪一样,网络恐怖主义成为网络空间安全的威胁来源和风险因素,是国际安全领域最新型、最棘手的难题之一。为此,需要通过国际规范的建构与扩散,降低互联网对极端主义的赋能。基于新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经由“组织、机制和惯习”的路径,即网络空间治理层面的“共同协作”、日常层面的“威慑防范”和惩戒层面的“合力打击”,可以构建网络恐怖主义治理的人类利益与命运的共同体。就现实而言,尽管由于各国的法律框架和安全措施存在差异,网络追查无法准确溯源,在切断传播路径上企业和国家之间存在价值冲突等原因,打击和处罚经常是跨国性质的网络恐怖主义尚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从规则、机制、机构和秩序等维度凝聚共识、联动备战并持续努力,进而通过加强各国的政策和实践协调及威胁信息和最佳实践的共享等,为形成惯习、建立全球性的制度框架提供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国际互动的一个复杂维度,国际政治、经济事务需要建立规范以应对网络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迁冲击。而学术探讨是形成行为规则的思想基础。目前的网络安全规范研究与实践,存在技术不断进步与理念仍然滞后的步速落差。为此,相关的规范研究,就要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把握网络空间的关键特征、超越西方与非西方的分野、建构基于互联网场景的思维并超越网络主权概念,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多元主体的规范倡议作用。由此,寻找一种基于现实技术与人文传统的网络安全伦理原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以便把有影响者束缚在规范、法律和特定价值观内。  相似文献   

4.
与网络自由主义者所设想的去国家化的网络政治模式相反,"再主权化"成为网络空间国际政治发展的新态势。这一趋势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网络政治互动的共同产物:一方面,国家权威通过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管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主权在网络空间的管辖范围和方式,将虚拟空间中的社会行为和行为主体重新纳入主权的内部性之中;另一方面,国家行为体通过对外发展网络空间攻防、制定网络安全战略,从而确立其在网络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再主权化"的发展给国际网络治理机制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安全隐患问题的凸显,网络安全议题被各国提上议程。当前互联网对传统的主权国家秩序形成解构态势,两者间存在“地理约束”与“身份认同”的矛盾。从伴生于互联网的自由与秩序概念出发,国家秩序的理论依据在于当前网络空间的安全形势处于自由过度泛滥与秩序相对缺位的状态,且互联网在“去中心化”自由主义指导下无力实现自律性安全。因此,当前时期的网络安全应当以国家所主导的强制性秩序为安全起点。此外,网络安全的长远发展应当以软权力为分析框架,以合作精神为其内核,通过加强国际层面的政策合作与国内层面的思路引导来达到秩序构建的目标,并最终实现有保障的体系化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空间涉中国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中国官方、中国民间与国际社会三个舆论场之间的合流与挑战。为避免在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竞争和维护国内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过程中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消解乃至“失语”的危险,需要在对策和机制两个层面对夹角进行控制。在对策层面,内容建设上要结合中外、融会古今,建立贴近受众需要、声线柔和的自洽体系;载体建设上要注意平台提升、全网联动和形式多样的结合。在机制层面,政府体制建构要实现从科层制向扁平化的转变;现实操作逻辑要注入共赢和沟通的意识;公私关系上要实现“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与“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的结合;网络安全维护上要注意依法治理和技术保障的双层把关。由此,即可增强三个舆论场的共识度,建构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网络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伴随互联网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甚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强.与此同时,银行、电信网络、政府部门等关键基础设施、大型商业网站、云服务、工业控制系统均日益成为网络攻击重点;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通用软硬件的漏洞攻击风险、大型网站数据和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严重,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信息披露诉求应运而生.网络安全事件信息披露机制可有效防控恶意软件、漏洞风险、数据泄漏等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和威胁.为此,为进一步明确网络空间各主体有效管理和规制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的责任,建构系统化的网络安全事件信息披露机制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2010年国际法院发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不违反国际法的咨询意见。科索沃尚未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能够参与具体、现实的国际关系的程度和范围是有限的。国际承认对于国家身份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证据确认作用。国家建构是一种国际主体身份的获得与拥有, 宣布独立事关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和秩序。国际承认构成对国家身份建构秩序进行全球治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应当根据现有的国际法原则、观念及其变化发展, 负责任地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存在隔离与联通两个关系模型,隔离使网络空间的特点保留以致能够成为以个人为单位的世界社会的实现空间,联通则使国际体系的单一时代背景转换为国际体系与世界社会共存的时代背景,此影响最终落实在具有背景认知能力的国家行为体意识到国家对民众的使命的比重将从对外交往这一中间层次向安全这一根本性层次和自我实现的高级层次转移。但是,尽管存在网络空间对国家功能的影响,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在现实社会中的首要地位并没有改变,也没有出现真正的互联网自由。  相似文献   

10.
我国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网民自律是重要组成部分。网民自律的内涵表现是网民在网络空间的价值认同与自我建构,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内在层面主要包含网络思想自律、网络道德自律,外在层面主要包含网络语言自律、网络行为自律。实现网民自律需要强化网民自律的动机选择,建构其内在的心理契约,并由此确定培育网民自律的路径选择。培育网民自律的路径主要包括:内外兼修(提升网民群体的网络素养)、以德润网(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明)、依法治网(健全网络空间的法治体系)、利益驱动(强化网络空间的正向激励)以及监督管控(健全网络空间的监督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是以网络文化安全作为治理的对象。西方国家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战略建立在“规则取向”的国际战略文化理念基础之上,同时国家至上原则在网络空间治理中表现为积极倡导“网络主权”。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过程应透明、民主,治理目标应致力于追求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发展,以此回应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自由”理念,强化国家主权在网络时代的国际地位。我国要想在全球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领域成为积极而有影响力的行为体,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国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在新世纪将会更加深刻地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并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概念。对中国这样一个现代化“后发型”国家,应以经济安全为中心,以军事安全为保障,以政治安全为目标来构建自身的国家安全体系,从而确保中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安全形势不断得到改善。但由于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消极腐败行为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双刃剑"效应的影响,我国文化安全始终面临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应尽快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积极构建具有中国因素的国际认同文化,坚持在包容的基础上敢于进行文化斗争,切实掌握互联网舆论主导权,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国际联盟以集体安全思想为基础建立的安全保障机制具有集体行动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提供国际秩序与安全保障这一公共物品,但是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集体安全下的安全保障难以持久获得,这便形成了集体安全的困境。集体行动困境可以从组织结构、选择性激励和大国贡献等三种途径破解。然而国际联盟安全机制不仅未能在这三方面进行机制上的构建布置,反而由于其错误的安排,使国际联盟在维护安全与秩序方面屡屡失败,并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构筑了网络空间。作为最具当代意义的社会公共空间,网络空间孕育产生了全新的人类虚拟生存方式和虚拟社会的社会存在形式,网络空间及空间转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充满诱惑和生机的新兴领域。网络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环境,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重压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空间延展困境、大学生思想行为失范等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强化网络空间问题意识导向,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从网络空间这一个全新的层面去寻求解决方法,提出更具解释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构图。立足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和主体性思想,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创新发展体现在系统重构与协同共建、信息生产与供需平衡、秩序调控与活力创造、动态开放与价值对话四个方面,从而分别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方法、路径和机制创新。其中,理念创新是根本,方法创新是关键,路径创新是基础,机制创新是保障。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正在面临严重的安全危机。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大国博弈加剧世界局势的动荡,中东、中亚和南海成为国际军事力量角逐的敏感地区。在新冷战思维下,美国和俄罗斯先后退出《中导条约》,意欲谋求新核武威慑。恐怖主义呈现全球扩散趋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强国以传统安全观为理论指导,利用反恐战争实行霸权主义,趁机削弱假想的战略竞争对手。国际社会必须在安全观上完成新旧更替,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行动指南,打破安全困境,消除战略互疑,回应人类和平、合作与发展面临的严重威胁,重建全球反恐合作机制,终结恐怖主义危害,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治理的问题通常需要国际合作才能得以有效开展。然而,当前网络空间治理的国际合作却面临诸如国家间网络主权是否存在的争议、网络空间治理适用制度的差异以及不同意识形态融合等诸多难题。这些难题制约着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建构。事实上,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的缺失导致的结果就是:它不仅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而且也纵容了跨国网络犯罪,妨碍了公民信息自由权利的实现。虽然当前的国际形势决定了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难以在短期内达成,但是以捍卫网络主权、坚持网络合作的国际谈判与网络技术研发等为达成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而创造条件的努力不能停止。这对于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以及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合作治理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