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初年,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两次组织大规模的使团,入藏熬茶。这种以熬茶布施为名,实际上为加强同青海、西藏等蒙藏地区贸易往来的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是准噶尔部在相对安定时期发展农牧业经济,活跃同周边民族经济联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客观上促进了准噶尔和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  相似文献   

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使者来往的通路是很重要,而且沿途路上怎么防止对方沿途打探消息等政策。准噶尔汗国前往京城或清朝派往准噶尔汗国的使者,从清朝角度来看,基本是分为南路与北路。如今清朝派往准噶尔的所使团中报告发现的有:康熙二十一年(1682)派使噶尔丹内大臣齐他特;康熙二十八年(1689)派使噶尔丹理藩院尚书阿喇尼;雍正三年(1725)和雍正四年(1726)派使策妄阿喇布坦内阁学士众佛保;雍正十二年(1734)派使噶尔丹策零侍郎傳鼐;乾隆二年(1737)出使噶尔丹策零喀尔喀副台吉厄墨根,乾隆三年(1738)派使噶尔丹策零侍郎阿克敦。  相似文献   

3.
1717年,准噶尔汗国汗王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大将率5000兵士入藏。这一入藏事件实际上是当时青藏高原政治斗争的产物,对西藏僧俗造成了伤害。1743年,虽然清朝戒备森严,但在噶尔丹策零及诺颜集团的努力之下,准噶尔汗国统治者举办熬茶礼佛活动,为1717年事件道歉,他们态度诚恳、耗资巨大,取得了成功。由此,准噶尔和西藏之间中断近三十年的朝圣之路得以畅通。  相似文献   

4.
噶尔丹策零是准噶尔后期的杰出首领。他统治准噶尔前后达十八年,对准噶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多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噶尔丹策零的评价,却一直持否定观点,斥之“勾结”沙俄的“叛乱”势力。我们认为把这些看法加之于噶尔丹策零身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为了更好地推进准噶尔史的研究,笔者不避浅陋,拟就噶尔丹策零的主要活动,谈一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 铁龙年 庚辰) 年初,章嘉·若必多吉离拉萨回北京。抵达北京时,乾隆帝出寝宫院门迎接,并按满族的礼节,与章嘉·若必多吉行抱见礼,互致问侯,并献哈达。章嘉·若必多吉向乾隆帝详细奏报西藏情形,乾隆帝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6.
雍正年间清朝与准噶尔部的战争爆发,乌兰察布盟盟长扎萨克多罗达尔罕卓里克图郡王阿喇布坦多尔济率兵出征,雍正十年(1732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间,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都统丹津出任乌兰察布盟盟长。由盟外之人出任盟长,在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丹津为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都统,也是上三旗正白旗蒙古人,作为雍正皇帝的奴仆,得到信任和重用。  相似文献   

7.
一、普乐寺建立的历史背景平定准噶尔胜利后的十年,一七六五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帝为什么又在承德避暑山庄东部建设一座普乐寺呢?根据他自己在《普乐寺碑记》中说,是因为: “惟大蒙之俗,素崇黄教,将因其教,不易其俗,缘初构成之。且每山庄秋巡,内外扎萨克,觐光以来者,肩摩踵接。而新附之都尔伯特及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亦有以遂其仰瞻,只其肃恭,俾满所欲,无二心焉。”“而命之普乐者,既以自慰,且重以自勖。”  相似文献   

8.
康熙五十六年,卫拉特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布率军进入西藏,结束了和硕特汗庭在西藏的统治,建立起以达孜巴为第巴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往的研究主要受著名藏族文学家策仁旺杰所著《颇罗鼐传》的影响,将达孜巴视为准噶尔人统治下的傀儡。但是《颇罗鼐传》关于达孜巴的记载并不十分可靠。相关汉文、满文、藏文及外文等不同来源的史料证明,达孜巴在藏地拥有很大的威望与权力,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准噶尔人任命的傀儡。而准噶尔人也正是由于对达孜巴信任有加,颇为倚重,才能在卫藏地区较为稳固地统治了近3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策妄阿拉布坦是准噶尔历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珲台吉。他统治准噶尔达三十多年,曾领导准噶尔人民参加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斗争,抗击了沙俄的多次武装侵略,促进了准噶尔的社会经济发展。可是,由于在他统治准噶尔时期,派兵侵袭过哈密和西藏,和清朝政府发生过战争,因此,史学界过去有关准噶尔历史的论著,都一直把他作为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清代中期)朝鲜学者朴趾源,随朝鲜使臣赴中国祝贺乾隆帝70寿诞。期间,他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乾隆盛世的风物人事,将所见、所闻、所思记述在《热河日记》中。其中也包括了有关六世班禅、黄教(藏传佛教)、乾隆对班禅的态度、对藏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为今天清代西藏的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文献和档案史料,系统论述了18世纪初请政府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的始末。这段历史,上起康熙二十一年(1682)第五辈达赖喇嘛逝世,下讫康熙五十九年(1720)第七辈达赖喇嘛坐床。作者指出,当时藏内多事,矛盾丛集,情况复杂,以往对此事件的论述有失偏颇。文中作者详细分析了康熙作出发兵西藏平准噶尔之乱的种种原因,并对康熙平准噶尔之乱的战略和策略及具体部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方见证领土完整的丰碑,一座代表民族脊梁的圣碑。它静静矗立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格登山山脊开阔的平台上,历经200余年风雨洗礼,碑文虽有些斑驳,但整个碑身依然完整无损。它就是乾隆帝亲自撰文的纪功碑——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俗称格登山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依据原始的汉文档案及当事人记述,缜密地研究乾隆朝第二次廓尔喀战役史上三个重要问题:(一)乾隆帝是否在这次廓尔喀入侵前已经知道藏人于1789年曾经同廓尔喀秘密缔约以付银赎回失地;(二)在战争期间(1791-1792)乾隆帝对西藏达赖喇嘛的看法为何;(三)清军与廓尔喀在何种情况下结束战争.经过对文件的正确的诠释与缜密的考证,作者找出答案的同时,也就对战争的起因、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的责任、战争最后阶段清军面临的困难、皇帝的认识过程与决策过程等,做出详细的说明,还原了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4.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叛乱,清朝内地与新疆哈萨克等民族两种不同经济之间的交流得以直接进行。为得到价格低,质量高的马匹牛羊等,清政府组织人力置办江南绸缎,开展了与哈萨克等族的贸易。自乾隆二十五年到咸丰三年,这种江南和新疆地区之间大规模的官方丝绸贸易持续了近百年。这是清代商业贸易史和地区经济交流史上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单就丝绸贸易的具体数量,品种和色彩等作一番考察,敬请行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伊犁地区历来是中亚游牧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舞台。到十七、十八世纪,作为准噶尔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对西北各民族人民和中亚商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其西部辖界与哈萨克汗国的牧地相接,因此,必然地产生了相互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同时也为争夺牧场、牲畜,相互之间屡有攻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平定准噶尔叛乱,随后,哈萨克各部也相继表示内附,清政府实行了准许哈萨克人进入原准噶尔牧地游牧的政策,这为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得以复苏的哈萨克族畜牧业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条件。到沙俄入侵为止,哈萨克人广布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新疆北部清朝卡伦地区。其主要氏族部落有:斋桑西边的穆伦氏族、斋桑北边的喀拉喀列伊氏族,离塔尔巴哈台不远  相似文献   

16.
在策妄阿喇布坦同沙俄的关系史上,博罗库尔干出使俄国,温科夫斯基出使准噶尔和达尔扎复又出使俄国是一个重大事件,很能说明策妄阿喇布坦对待沙俄的态度,但这三个使团的活动情况以及所反映出的策妄阿喇布坦同沙皇俄国的关系,至今未得到仔细研究,因此有必要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7.
清准关系是康乾盛世时期最为敏感的藩部关系,直到乾隆二十年之前准噶尔汗国仍然傲然地屹立在清国的西北边陲,并且对西北蒙古、西藏、青海地区不时产生骚扰,发生威胁。清国在康乾盛世下是如何利用时机解决准噶尔汗国问题,如何防止分裂,完成民族的的统一大业,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它对我们今天的边部民族政策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就康乾盛世下的准部投诚人政策作一研究,研究康、雍、乾三代帝王是如何运用投诚人政策来为统一大业服务的。  相似文献   

18.
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天山南路(1680~1697)刘正寅明末清初,兴起于天山以北草原地区的准噶尔汗国开始加紧对天山南路绿洲农业区的侵掠与渗透,特别是17世纪70年代噶尔丹攫取准噶尔最高领导权、统一天山以北地区后,更加积极谋求对外扩张,终于1680年征服了...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汗国末年和卓家族的活动与西域形势的演变刘正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汉文及穆斯林文献,特别是注重挖掘汉文史料,对准噶尔汗国末年(18世纪中叶)西域伊斯兰教派势力和卓家族的活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考察了这一时期和卓家族黑山派反对准噶尔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唐王朝与新罗互使述论李大龙新罗是隋唐时期位于今朝鲜半岛南部的古国。隋王朝时期称臣于隋,文帝册封其王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进入唐代以后,自武德四年(621)至乾宁四年(897)双方关系十分密切,使者往来不断。本文试图就所见史料对唐王朝与新罗的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