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部分盟市县旗名称拾趣刘如久刘绍晶图\巴义尔呼和浩特市: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明隆庆六年,阿拉坦汗建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明万历年间定名“归化城”。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年又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即新城),后将“归化”、“绥远”...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间收藏的《重修绥远都统署记》(残石),记录了绥远都统马福祥于民国11年(1922年)重修都统署的经过,为我们研究绥远将军衙署的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结合相关史料,试对残石文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乌兰察布盟共有十四个旗县市,其中十二个旗县市以经营农业为主,牧场比较狭小,另两个旗牧场比较广阔,以牧业为主。从1958年以来,我盟畜牧业生产战线上,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认真贯徹执行了“稳定、全面、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方针,采取了具体有效的措施,使畜  相似文献   

4.
费公祠是清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走西口的商民为纪念满族将领费扬古而修建的生祠.详细介绍了费扬古驻守归化城的六年当中,归化城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生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因此,在他离开后,归化城各族人民为纪念他对当地的贡献,集资聚款在归化城建造了一座费扬古大将军生祠,成为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友好见证.  相似文献   

5.
草原上最后一位王爷贾怡媛“生啦,生啦……是个大阿哥!”“阿弥陀佛!……”68年前,一个男婴降生在鄂尔多斯中部阿拉腾席连的一座郡王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札萨克(蒙旗的执政王爷)府邸内。顿时,一向森严肃穆的王府大院里螺号齐鸣、载歌载舞、点神灯、烧香、献哈...  相似文献   

6.
谈青州旗兵在镇江战役中的爱国壮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青州旗兵在镇江战役中的爱国壮举孙长来山东青州扼中原至胶东之通路,南北控沂蒙到鲁北之走廊,自古为名城重镇,兵家险隘,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关注。清朝时期,在今青州城西北5华里处的北城(又名青州驻防满洲旗城)驻扎着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青州驻防满洲旗兵(简...  相似文献   

7.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地区发生了罗卜藏丹津之乱,使该地的游牧社会陷入混乱。清朝迅速处置,用了大约6个月的时间,镇压了这次叛乱。作为善后之策,将青海卫拉特部置于和内蒙古同样的旗制下。在这种旗制下,青海诸台吉不可能像以往那样自由行动,失去了青海卫拉特部的活跃性,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数年后的雍正九年(1731年),青海再次发生叛乱,即土尔扈特部台吉诺尔卜的反叛。同罗卜藏丹津之乱相比,诺尔卜之乱时间短,规模小,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仔细研究一下,仍可发现,这是一次展示清朝强有力的体制和在其压力下游牧民族小台吉的苦恼的事件。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其相应的历史意义。这里要阐明的正是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一、色仓源流 18世纪初期的青藏高原,正处在政治纷争的动乱之中,当时,游牧在甘、川边境的和硕特前首旗贝勒岱青和硕齐察罕丹津(藏文史料中称:吉昂德吉亲王)内受罗卜藏丹津不时侵袭,外受日益壮大的夏河黑错、扎油一带藏族部落起兵反抗,内外交困。力摆脱困境,他求助于格鲁派寺庙集团势力,以图利用宗教实现“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之宏  相似文献   

9.
凌升(1886-1936)为呼伦贝尔索伦右翼达斡尔族莫日登氏,名福贤,字云志。其父贵福曾任额鲁特旗总管、呼伦贝尔副都统等官职。凌升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精通满汉两种文字。年轻时正值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他立志报效祖国,保土安民,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民国时期,凌升历任呼伦贝尔副都统公署帮办兼额鲁特旗总管、黑龙江省公署咨议、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和蒙疆经略使公署顾问、北京中央政府咨议,是当时呼伦贝尔地区民族上层人士的重要代表,在政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福祥(1876-1932),字云亭,回族,甘肃临夏人,与其侄马鸿宾、子马鸿逵执政宁夏长达37年之久,先后出任宁夏护军使、绥远都统、西北边防会边、航空督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青岛特别市市长、安徽省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要职,曾得到西北回族军人拥戴,以西北回民领袖身份自居。马福祥一生饱读经书,崇尚儒家文化,同时非常关心回族文化教育事业,为消除清代在回汉民族间造成的创伤及隔阂,提倡回儒对话,成绩显著,成为现代社会著名回族人物。  相似文献   

11.
试析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723年(雍正元年)6月,青海和硕特亲王罗卜藏丹津趁帝位交替,坐镇西宁的皇十四子允赴京奔丧之机,胁迫诸部"叛乱"。这次"叛乱"为时不过八个月,即为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所平定。事后不久,年羹尧遵旨筹划善后,提出了治理南海和硕特蒙古势力所及地区的一系列措施,将青海地区正式划归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对于这次"叛乱",史学界曾有人认为是由于清朝没有满足罗卜藏丹津总长青藏诸部的权力欲,因而导致叛乱①。本文从分析贴熙末年西北局势和青海蒙古的战略地位出发,来探求罗卜藏丹津"叛乱"的真正原因和清朝方面的青海政策。对于罗卜藏丹律事…  相似文献   

12.
清入关后,为加强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行政机构。在中央特设理藩院,在地方则设有驻防将军、副都统、城守尉、协领等,诸管理机构的设立在客观上巩固了清朝在当地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魁星阁     
魁星阁位于今爱辉镇东南,东邻黑龙江。魁星阁原名魁星楼,根据瑷珲副都统衙门档案中《瑷珲城全图》推断,大约建于1892年至1900年之间(光绪十八—一二十六年)。它是被沙俄侵略者焚毁的瑷珲古城中唯一幸存的建筑物。该楼在1945年被苏联红军的炮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东城区有一条胡同叫史家胡同,它相当有名。第一,这里有一所学校远近闻名,它叫史家胡同小学,是北京市目前最好的两座小学之一,它的前身是清朝的左翼宗学,即城东部四个旗的满族子弟学校,民国之后,是市立二中所在地。早在1909年、1910年这条胡同里曾有留美预备学校,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在这里考过试,读过书;第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楼在这条胡同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里曾住过"人艺"的大部分演员,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入关后,青海蒙古虽名义上隶属于清廷,实际上却游离于清廷统辖之外,独霸着青藏高原;直到康熙晚期,随着清军入藏驱准的胜利和西藏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及川藏划界,青海和硕特蒙古对西藏和康区的控制宣告结束,特别是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息,清朝通过编旗设盟,将青海蒙古纳入清朝的直接统辖之下,使青海蒙古的社会政治发展经历了由强盛到衰落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旗一带农村里,过去流下来这么一种乡俗,盖房时,破土、立架、压栈要选吉日良辰,上中梁要烧香、摆供、放鞭炮,谁家盖房子,亲友邻舍都来庆贺,主人为了答谢,还要办酒备菜,大吃大喝一番。特别是压栈那天,全村人都来帮助上泥,完工后主人就得请大家吃压栈糕。浪费粮,浪费钱。一九六四年夏锄结束的时候,塔布子公社郭家营生产队贫农社员张埃虎,利用农闲时  相似文献   

17.
敕勒川新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魏民歌,无愧于千古绝唱,既描绘了敕勒川的宏伟粗犷,又含而不露地道出了幽幽的衷怨和淡淡的凄凉。敕勒川以此诗名扬天下。敕勒川,即今土默特川。北依阴山,南傍黄河。位于土默特川的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杂居的旗。全旗有汉、蒙古、回、满、苗、彝、壮、瑶、白、朝鲜、达斡尔、鄂温克等十多个民族。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在这令人眷恋的大地上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前进。  相似文献   

18.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末代君主顺帝北归长城之外。自此,边塞内外战火不断。而蒙古族以游牧为业,所需布帛、粮食、铁锅等生活用品多靠内地供应;内地所用的马牛等牲畜,多来自塞外蒙古。战争隔绝使大约两个世纪之后的这种局面有所改变。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俺答汗(]507——1581年)仰慕汉族先进的文化,吸收汉族人到土默特发展农业,修建城池,建筑房屋。他叫子弟学习汉文书籍,致力修复蒙汉友好。明世宗嘉靖中期起,俺答汗多次遣使至明朝要求恢复交往,贸易互市。几经波折,蒙汉之间终于和平再现,互市又开。明穆宗…  相似文献   

19.
大酋反清     
清朝雍正元年(1723),岁次癸卯,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发动武装反清斗争,很快失败,藏文史籍称作“癸卯之乱”。 扎什巴图尔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于康熙五十五年冬袭封亲王爵,为青海蒙古的总管王。次年冬,西藏乱起,清廷决计进军西藏平乱。五十七年皇十四子允禵为大将军驻青海,从青海和康区两路进藏,各部蒙古率部从征。五十九年九月,青海、康区两路清军会师拉萨,西藏底定。清朝改变了以前政治格局,未恢复和硕特汗权,重用藏族官员,组成地方政府。留清兵三千驻拉萨。雍正元年二月封赏青海诸台吉,又晋封察罕丹津为亲王。还晋封一位郡王,改变了原来八台吉中只有一位总管王的体制。罗卜藏丹津等人对此愤怨不已。 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初即位,允禵奔丧回京。朝廷多故,罗卜藏丹津认为有机可乘,于雍正元月五日发动反清。强令各部取消清朝封爵,具呼旧日名号。自称“达赖珲台吉”。各藏  相似文献   

20.
清代归化城、绥远城地区由于各民族的不断涌入,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生的局面。归绥地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经历接触、交流、重组和重塑,通过不断调整各自内在的结构以应对外来的影响,呈现出各民族间文化上交流互鉴,经济上相互依赖,生活上守望相助的局面。正是在这种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