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波斯特洛姆、尤德科夫斯基、索勒斯等人将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主要归因于目标正交、价值观加载困难、工具子目标趋同、能力增强等几个方面。我们从义务论、功利主义、美德伦理学三个主流伦理理论出发,针对智能伦理中面临的几个主要技术难题及代表性解决方案展开分析,考察其优势与缺陷。从义务论出发,总有些隐藏的微妙细节是事先难以预料的,存在可能被利用的漏洞,并且很难确保伦理准则的语义足够精确;功利主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典型代表是强化学习,强化学习的框架无法回避目标正交、价值观加载困难、工具子目标趋同等难题;如果单纯依靠美德伦理学,不仅不能提供正确行动的判别标准,各种美德的语义定义也是模糊的。虽然三个理论各有各的困难,但有希望整合出一条综合性的解决路径,用义务论的伦理准则约束智能体的行动空间,借助美德伦理学弥补功利主义的不足,采用"合作逆强化学习"的方法加载相对可靠的价值观,在确保不损失太多智能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与人的行为保持一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冲击和更新传媒发展的技术底层,导致新闻生产方式、传媒产业链、传媒价值链发生快速而巨大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传统新闻伦理规范无法提供支撑。本文以人工智能新闻应用中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借鉴国外伦理理论和实践中的合理思想和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传统伦理和现实语境,借助技术伦理学的研究视角,从伦理基石、基本原则、政策框架、责任主体、道德规范、技术工具等方面提出中国人工智能新闻伦理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3.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政治哲学、道德、伦理学层面的范畴,同时也是社会福利思想范畴,在抨击和批判中成长,并对整个社会影响深刻。社会工作伦理是基于价值观、道德标准和伦理学而提炼出来的有关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并指导社会工作服务。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思想基础和在实践中的应用都具有诸多交叉之处。功利主义的诞生比专业社会工作伦理要早得多,且影响大、基础厚,又基于两者的理论交叉,研究认为功利主义能够为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提供发展思路和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4.
陆王心学意志论伦理在宋明时期的出现,体现出历史与伦理逻辑的致一和必然.宋明伦理的演化,呈现出一个由功利主义伦理而理念主义伦理而中道论伦理,再到意志论伦理这样一个伦理发展的螺旋.由是观之,人类伦理演化的轨迹也应呈现为一系列在循环往复中前进上升的类似螺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主要伦理学著作<论至善与至恶>进行了解析.作者指出:西塞罗抓住希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紧紧围绕至善问题批判晚期希腊三大主要伦理体系,将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的内在逻辑矛盾和外在实际困境展示在人们面前.西塞罗的政治、法律著作中已经包含着"公民伦理"的思想,通过<论至善与至恶>的写作,西塞罗基本上完成了对希腊伦理学遗产的清理.这种批判性的扬弃使他不但能够兼收并蓄,为发展适合罗马共和国的伦理思想改铸出一整套拉丁伦理学术语,而且以他那个时代和民众的共同道德意识为裁决标准,重整了适应主流文化发展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小说《羞辱》讲述了戏剧演员西蒙·艾克斯勒晚年陷入了身份选择伦理困境、爱情伦理困境和家庭伦理困境。文章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了《羞辱》中的主要伦理事件,旨在挖掘罗斯小说中蕴含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维护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秩序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科技伦理审查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以生命医学伦理为基础的伦理审查范式,在应用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时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阐述了其对传统伦理审查模式的冲击,并总结了业内先行的实践策略对审查范式创新的启示。基于此,文章提出人工智能伦理审查范式创新需从理论、职能和方法三个维度进行:在理论上,主张采用美德伦理学,强调品德养成;在职能上,拓展伦理委员会的职责;在方法上,发展技术工具实现技术与伦理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发展中要处理好人机关系与人际关系、政府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人工智能设计与人工智能伦理的关系、人工智能伦理与人工智能法律的关系.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很可能陷入伦理困境,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伦理引发的道德主体问题、政府管理问题、社会发展问题、教育瓶颈问题等.针对这些人工智能伦理引发的现实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的人工智能发展理念;二要坚持权责一致原则,构建权责高度一致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三要坚持多主体参与原则,构建人工智能伦理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四要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建立文理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体系;五要坚持开放共享原则,构建面向世界的人工智能伦理的对外话语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发展中要处理好人机关系与人际关系、政府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人工智能设计与人工智能伦理的关系、人工智能伦理与人工智能法律的关系.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很可能陷入伦理困境,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伦理引发的道德主体问题、政府管理问题、社会发展问题、教育瓶颈问题等.针对这些人工智能伦理引发的现实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的人工智能发展理念;二要坚持权责一致原则,构建权责高度一致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三要坚持多主体参与原则,构建人工智能伦理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四要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建立文理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体系;五要坚持开放共享原则,构建面向世界的人工智能伦理的对外话语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国内关于科技伦理学的研究现状出发,提出建构科技伦理学理论体系的任务;主张按照科技价值论-科技伦理规范论-科技道德论-科技应用的线索进行建构;论证了以功利规范与道义规范的结合或互补作为科技伦理学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同时指出了系统功利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体道德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伦理体制的思考。随着技术不断革新,人工智能体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它的自由性和独立性日趋进步。人工智能体的安全性凸显,在设计和应用人工智能体的过程中,传统的研发进路已然落后。人们对人工智能体有无道德以及道德去向提出了质疑。人工智能体走向人机一体化可能更有助于人工智能体道德的确立,人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对于人工智能体道德所引发的伦理困境而言具有进步意义。人机之间的和谐相处可能是未来人工智能体道德迈出困境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一书中,吉尔·利波维茨基勾勒了伦理形态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迁的轨迹图。在前个人主义时期,伦理表现为管制型的"有痛"伦理;进入个人主义时期,伦理在脱嵌于"有痛"伦理形态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个人权利泛滥的无序混乱;新个人主义时期则针对上述伦理困境,呼唤良知的回归,并构建一种新型的"无痛"伦理。这种"无痛"伦理是在回归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倡导保有底线但抽离出奉献感的新型伦理模式。这样一种伦理变迁的分析,既强化了伦理随现实变动而发生变迁的视角,但也遮蔽了伦理对现实应有的超越批判向度。  相似文献   

13.
从责任认知和行为选择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亲职伦理责任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亲职伦理责任推卸问题、亲职伦理责任越 界问题以及伦理两难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伦理知识缺位造成的亲职伦理敏感性不高、伦理和道德的混淆造成的伦 理责任认识不清、以情感主义为表征的道德文化产生的道德语言无序、伦理勇气缺位造成的伦理实践能力不强。针对幼教实践 中产生的亲职伦理问题可以从构建亲职伦理规范、营造亲职伦理文化、关注亲职伦理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4.
强烈的道德需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与保证。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决定了社会道德标准和人的行为方式,也最终决定了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需要。以道德需要的培养为中心的德育包括社会道德需要和个体道德需要的培养两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社会道德追求的改造和社会道德问题的重新解读,形成道德需要,道德实践的重构。基本的道德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准备、形成道德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道德理论与知识的教育活动、道德实践、道德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道德需要的满足(社会责任)、道德观念的内化、产生新的道德需要(道德的发展、道德需要的满足和层次的提升)等环节。  相似文献   

15.
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种二维定位决定了节能减排立法应遵循的伦理基础是人本和谐主义。人本和谐主义以人性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观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试析宗教伦理的涵义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宗教有两种思路:一是狭义的,将宗教视为和其他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如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并列而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社会精神生活现象;二是广义的,将宗教理解为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理解为人性或生命存在的形而上学根基。根据两种宗教思路,宗教伦理有两种释义:着眼于个性形态,指在宗教领域和宗教活动中,由信奉者群体遵守的,从特定信仰体系里引申出来的一套伦理规范,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等一样,属于一种特殊的伦理领域或伦理形态。着眼于共性意蕴,关涉的是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价值生存模式,将人的整个社会伦理生活秩序指向了某种终极意义或终极信念。依此,宗教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探讨人类生存的伦理秩序和信念根基之间的关系,一是人心道义秩序与信念根基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伦理秩序与意义共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动物保护伦理是环境伦理学中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论是关于动物伦理的现代讨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与以往以人类为中心的动物保护主义不同,动物解放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平等原则和功利原则,它主张从"动物的解放是人类解放事业的继续"出发,把道德关怀的对象直接扩展到动物身上,从而让动物拥有道德地位,以此从外部、强制性地限制人对动物的伤害行为.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德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理论与德行实践的严重脱节,这已经或正在导致德育危机的出现。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扎根于生活世界,才可能实现它的本质目标。因此,必须以生活德育理论和交往德育理论的新理念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指引德育全过程,重塑我国德育形象。  相似文献   

19.
试论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之背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经济伦理学就是要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分析 ,对道德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流行观点从诸多层面揭示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二律背反性 ,并且从人性结构的永恒矛盾说明了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产生背谬的人性论根源。文章指出 ,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的行为 ,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至多只能是对经济行为的反道德性和道德行为的非经济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提供了新契机。从技术逻辑角度看,人工智能驱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遵循数据驱动、算法引领、智能融合三重逻辑。随着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逻辑蕴含的科技伦理也内嵌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具备知识传授、思想引领、观念塑造的育人目标,还应对人工智能嵌入可能引发的安全、隐私、透明与开放等问题作出积极回应。人工智能驱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建立开放式、集约化、智能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好地实现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