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中,想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想象能力。马克思认为想象是人类的“伟大资禀”,列宁也认为创造性想象是人的“最伟大价值的质。”想象在人类创造性生活中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假若没有它,一切创造活动都不可实现,科学的发明创造、生产的技术革新离不开想象。一切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的创作还是艺术的欣赏,更离不开想象。审美想象是通向美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想象自我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在虚拟现实世界里人类各种想象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得以实现,从而预见未来,也标志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在科幻电影中人类肉身自然生命的身体被后人类技术的身体、媒介的身体、数据化的身体所取代,成为碳基、硅基、虚拟的信息程序等多种样态并存的赛博格的身体,此时的种族、性别、身份都产生了异化。“后身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虚拟的社会景观中人类的身体也成为后人类的一部分。在科幻电影中后人类的身体叙事被描述为异质化的身体,表现出碎片化、反线性、跨媒介、交互性、景观化、沉浸式的叙事特征。科幻电影中的身体想象与叙事表达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打破了人类主体性的传统哲学命题,进而形成一种异质美学。异质美学依存于物质技术发展,但其审美对象并不是完全客观化的物象,它是虚无的、异质的;而异质美学又注重人类参与其中的过程性体验,它是人类存在的生态遭遇过程。由此可见,异质美学既是对虚无主义的超越,亦是对生态主义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先秦身体审美的实践与思想对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普遍学理价值:在人类审美意识起源问题上,身体审美可视为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在“美本质”问题上,“美在生命”论又一次显示了自身的真理性;在审美形态研究上,身体审美的特殊性使传统的艺术审美中心论的偏执显示出自身的尴尬,它醒示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应当把身体审美研究接纳为自身的基础性话题。这些来自先秦身体审美史的历史成果,有助于完善、健全当代美学理论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罗佩身体艺术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生修身”艺术观,强调身体愉悦的身体伦理道德,肯定了“养生修身”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的价值;二是身体观看艺术观,不同语境下的“观看”目光,“监视”和“规训”着身体,让它符合和保持在社会性“礼”的规范之内;三是身体描写艺术观,通过指代描写及叙事隐喻,呈现对肉身和社会化具身的审美创作和艺术活动,构建了一个以人体为崇拜、形体为审美的认知框架。高罗佩身体艺术观实现了跨语境阐释,对中西方“性”的认识提供了转换和融合视角,帮助整合最具有价值的身体美学与自我关怀,对当今人类持续增长的身体关注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想象是一种思维。形象思维不同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心理实质是“象的运动”。但审美想象不同于形象思维。在审美场三层面建构中,形象思维在第三层面。审美想象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并在继发过程思维和原发过程思维参与下的“三统一”的思维方式。审美想象发生时,无意识思维内容起作巨大的作用。所以,审美想象所创造的形象,既具感性又有“理性”、既具个别性又具普遍共同性、既具超功利性又有功利因素、既具无序性又是有序的。真正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是审美想象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6.
用手想象     
“用手想象”这一创作方法,是当代绘画在与机器图象的竞争中,为自己找到的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代哲学思潮的身体转向为这一方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它是对画家身体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的发现,是绘画向身体的转向;它珍视偶然性,拓展视觉经验,开发右脑的造型、想象和创造潜能。“用手想象”不仅对绘画艺术意义重大,而且对其他实践活动,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宿命,它以其自身的神秘性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赋予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本文以电影《人生大事》中的“黑盒子”“天上的星星”“外婆的消失”三重意象凸显出儿童死亡叙事的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从“身体”“社会”与“灵魂”三个维度进行死亡的内涵阐释,最后获得儿童如何面对死亡的理想进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司空图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诗品》在论述诗歌艺术美的本质和本原时,使用了“道”、“体”、“虚”等抽象的理论概念,从而对诗歌艺术的本质规律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后代以审美为中心的诗歌理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明显的创意.其一,司空图“韵味”说同刘勰“余味”说和钟嵘“滋味”说侧重于作品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神味不一样,更强调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欣赏者想象后所获得的一种境界和情绪,更重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二,司空图对意境的推崇使他尤为重视审美情感(思)与审美想象中的艺术空间(境)融为一体。其三,司空图的美学理想、审美标准是“味外之旨”的“醇美”,而“素”“心”“情”“意”等代表主观的概念恰好说明司空图对诗人的主观在创造诗美的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城市景观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将人类历史典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城市景观审美的历史感在某种意义上是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具体而言,城市景观审美的历史感主要表现在城市景观的典与雅、古与今以及观与思这三个层面:“典与雅”侧重于历史价值中的审美品格层面,典意味着历史悠久,人类可凭藉此而回忆城市过去,并审视现今城市所面临的境遇,而雅则意味着城市文化悠远、品格高雅;“古与今”侧重于历史价值中的时间韵味,主要阐明城市中历史景观的“古”与当代景观“今”因时间距离而呈现出的张力之美;“观与思”则侧重于城市景观历史价值中的主观心理感受,观主要意指观照城市景观的外在形式,观照景观上呈现的形式美,而思则意指审美主体对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所发生的事迹进行想象,力图重现城市的过去与憧憬城市的将来。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以男性身体为审美对象的“小鲜肉”现象表明,随着男性身体逐渐失去其超验属性,表征成为认知男性身体的重要途径。表征导致男性身体的物化,使之变成以色相标记自身交换价值的肉体。不过,在男性身体物化的反拨作用下,男性身体的表征变成了一个颠覆自身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于女性身体的审美意识大致经历了生殖审美、男权审美和商业审美三个主要历史阶段。人类繁衍的需要使女性身体开始对象化,并由此使女性身体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而贯穿于人类的审美进程中,原始人类对女性身体美的理解就是建立在生殖基础上的一种认识;到了男权时代,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男性按照自己对女性美的理解来塑造女性身体,使女性身体呈现不同的审美形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女性走出了男性审美霸权的桎梏,但过分的审美追求,女性身体审美又落入了商业操纵的怪圈,商业文化的美丽诱导,最终使女性身体成为商业审美的符号。  相似文献   

12.
元宇宙空间作为一种旨在聚焦人类多元在场和体验升华两方面的高阶虚拟空间,凭借其高超的虚拟想象和体验迭生水准,不断重塑着人类的身体与心灵。从身体的角度看,以沉浸式体验著称的元宇宙空间,通过数字化身的介质促进了人身的知觉升级、行动自由,将原本隐匿的身体地位获得解放;以数据永续性和场景无边感赋能的元宇宙空间驱动人的身体形态从原来的纯粹肉身、半沉浸过渡到完全融入的“零距离”在场,极强地丰富了人类在元宇宙空间中的身体形态;以包容性和想象力为主的元宇宙空间,为人类的身体实现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极佳的网络平台。从心灵的角度看,在元宇宙空间中,心灵具象化的愿望从求之不得变成“唾手可得”,诸如全息投影、脑机接口的无线连通“人脑—元宇宙”的技术是元宇宙空间实现心灵具象化的物质基础,人类的身体知觉和行为体验是心灵满足的直接体现。有了技术支持和感知介质的存在,人类的心灵体验得到升华,人类的心灵需求得到满足,人类的心灵向度得到发展,并且促进人类身心向更高维度的发展和更深层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学者出于自身的学理合法性论证和美学建构的需要提出“多感官融入”式的自然审美理论,并在其中刻意淡化视听两种感官感觉的地位。然而这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视听审美原本具有的重要作用。关于自然的视觉审美,“如画”理论虽有关注形式特征、强调主体的组织化等不足之处,却依旧呈现了自然美特定的本质性维度,因而可以作为自然视觉审美的代表性范例。自然的听觉审美并不要求做出能得到普遍认同的审美判断,其独特之处正在于审美的多元化特征,想象的、具象的、隐喻的、类比的、气氛的等都是有价值的听觉审美方式。本文拟探讨建构一种无器官身体的“通感”审美,将自然的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统一起来,从而在本体论层面为当代自然美学的重建提供一种异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自然审美经验和理论。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实践对象世界的介质形态,媒介的技术衍化在创新现代审美场域表征图式及其审美体验的同时,也不断更新着人类对其自主意识生产可能性的认知框架。现代媒介基于形式元素的权力生产体例、跨媒介的表征结构与“劝服”策略、双向互动的权力公约机制以及愈益生活化的实践向度,形构了技术治下媒介权力的典范性征,在更为亲民、在场的感官体验与劝服结构中营造了权力生产的现代效应,同时也架构了审美场域权力表征的现代张力与异化之可能,而由之生发的知识话语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后人类”图景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5.
厄休拉·勒奎因的《变化的位面》以斯威夫特式的艺术想象,虚构了两个过分使用基因技术进行身体修复和身体潜能扩张的故事,再现了当代技科学语境下的"技术态身体"现象。借助于基因改造的悲剧,故事展示了基因技术在试图突破人类认知和智力局限的同时,颠覆了"人类本质",并带来了难以逆转的后人类之痛。文章追踪了作者对"后人类主义"技术观念的批判,指出该小说警示人类不要毫无顾忌地使用技术打破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的界限,或无限拓展身体潜能,并强调了人类"精神性"对技术灾难的反向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创作构思过程主要是创造性的审美想象过程。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凭借艺术想象编造出故事情节,创造出作品中的人物,赋予他们以个性和激情。想象是作家思维的一只翅膀,它以观察为前提,以表象为基础,以知识和经验为跳板,以感情为动力,想象的神翼从脑中再现生活表象而展开,“上穷碧落下黄泉”,遨游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积极地补充思维链条中的空缺,把不同事物神奇地联系起来,创造出生动的形象。离开了想象,写作寸步难行。其实艺术来到人间,在原始胚胎时,就依靠想象孕育而成。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神人”“英雄”如盘古等,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女…  相似文献   

17.
在纳粹主义终结和巴黎革命风暴失败后的西方社会,人们从对城邦历史的虚幻想象中回到世俗社会。正是在人类终结城邦想象而进入世俗生活的过程中,在艺术与非艺术界限日趋模糊的过程中,在世俗生活走向审美化过程中,作为现代思想史上重要范畴之一的“审美”,在经历了现代艺术的构成性原则———美的形式、天才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场、艺术家的职业伦理、人类生存的普遍性伦理等发展阶段后,最终真正成为世俗生活中的个体生存伦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初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的勃兴,可以看作是“反思文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文学从整体性的人类文化审美空间出发,以民族文化及覆盖在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为支点,探寻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地域特点和现代重建的可能性空间。作家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  相似文献   

19.
在艺术创作中,想象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感知、情感、理解诸种心理因素,只有借助想象而达到客观化、对象化,才能真正实现其审美价值。所以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屈原的崇高地位,是与其高度自由的艺术想象分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化研究与审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革命传奇影片和电视剧在新时期的嬗变轨迹.新时期世俗化语境中的革命传奇剧是为了满足了大众反抗或补偿庸常生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的“人学思潮”和寓言化叙事阻断了传奇剧的复兴之路;新世纪以来,“后革命”语境下的革命传奇剧常常通过草莽、草根、女性、谍战、狙击等等因素的添加完成对于革命历史的传奇化想象.然而,传奇之“奇”是建立在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断超越和审美想象空间的不断拓展上的,这需要高超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对主流写作禁忌的有效突破.机械性复制是当下传奇剧创作最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