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2):81-84
从历史上溯源,具有生态文学内蕴的文学作品早在18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诞生了。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态文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深层生态运动所带来的新哲学观渗透进了文学领域,9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运动兴起。中国的生态文学研究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性联系,指出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将解决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并就如何实现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方案。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斌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1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生态殖民主义的扩展导致了全球性人类生态危机和国际环境不正义;解决危机的出路在于:树立以生态道德、劳动幸福和环境正义为特征的价值观,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正义制度,实行以公正与可持续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模式和以"非官僚化"为特征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变革方案缺少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存在状况和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具有主观改良的成分和较强的乌托邦色彩,但也为环境正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环境正义实践指明了方向。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通过社会关系调整和权力结构变革重建通向正义制度之路,以达致自然、人、社会之间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派别问题,有多种不同观点.本文赞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绿色运动引发的两股思潮",并认为两者有共同点,也各有特色."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绿色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态危机代替经济危机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应该克服异己消费,建立稳态经济模式,采取非暴力革命途径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些基本主张为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其以生态危机论替代经济危机论、技术取代论以及稳态经济论、西方中心论及其危机转嫁论等理论和实践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食霖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685-690
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认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施生态转化战略,走向生态社会主义。客观评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对于我们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追源,介绍其生态危机理论、异化消费理论、稳态经济模式理论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支撑,但其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用经济的"零增长"来压制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反对"暴力革命"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一度陷入困境,缘由应试教育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的相悖、课堂生态主体的地位失衡及课堂生态环境的亚健康。生态精神的缺失使大学英语的教育失去了育人的本真目的,因而必然要实现教育价值观的转向,即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态圈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及重塑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赵壮道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4,50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带来了经济危机,生产力、生产关系同生产条件的矛盾带来了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之所以产生,"控制自然"的观念、消费主义价值观和追逐利润的狂热等主观因素是重要原因,资本主义技术理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等客观因素是其根源;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在于更新道德观念、实行生态社会主义。这是一种站在全人类立场上的人类集体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树立全球意识、遵循全球伦理、承担相应责任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开辟了新的场域。 相似文献
9.
刘仁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57-60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背景、马克思生态学的逻辑构成、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其生态学思想对后代社会主义者及生态学家的影响四个角度,证明了马克思本人是一名真正的生态学家。因为,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自然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生态学理论,为解决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林虹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3):100-104
革命文学的兴起是上世纪30年代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面对"革命文学"的浩大声势,"五四"启蒙文学阵营发生了分化与转向.一批曾坚持文化启蒙、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家转而选择了谋求大众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文学.3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历史变革紧密相关,但创作主体内在心理机制对这种转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众心理是30年代文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吴金莲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53-55
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种族压迫下深陷精神生态困境的黑人形象,白人主流文化的侵染导致他们心灵的迷失。波莉对白人的热爱、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杰萝丹和海伦娜对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盘接受以及第一代麦肯·戴德迷失的痛苦阐释了莫里森应对种族歧视下精神生态危机的主张,那就是要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2.
尤丽娜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3-75
根据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系列小说拍成的同名电影《暮光之城》,引发了学界对吸血鬼文学的关注。尝试从生态主义的视角解读《暮光之城》,从诗意地栖居、生态家园意识以及生态美学中的精神生态三个方面来阐释《暮光之城》中精神家园的生态之旅,揭示了人们对自然的疏离与回归。 相似文献
13.
龙其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1):9-15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生态文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集中书写,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全球危机的理解与想象。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对工业化大生产与水资源危机、空气污染进行了聚焦,同时也在对全球工业化大生产的关注过程中形成了日益明确的生态意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全球危机书写,反映了当代作家的全球一体化意识与关注世界环境问题的承担精神,扩大了生态文学表现视域,传播了生态文化理念,建构了一幅中国作家笔下的世界生态环境景观。 相似文献
14.
周进珍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3):31-33
由于受到“天人合一”这一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蕴藏着难解难分的生态情结,其核心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而这也正是当今生态危机重压下全球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5.
任志芬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2)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给人类精神生态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提升机遇尤其是规避风险性危机,促使人类精神生态处于和谐共融的状态,这就需要遵循精神生态合理性原则,因势利导,合理利用新媒体,实现人类精神生态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6.
李显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38-42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其新颖性和跨学科令评论家们对“精神生态”的理解见仁见智。精神生态研究两个关系;一是精神内各因素,包括信仰、欲望、动机、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之间的关系;二是精神与其外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内的危机早致了人与其外的危机,因此,探讨精神内的危机以及危机的突围意义更为重要。从总体上看,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的颠覆与人性的异化和欲望的过度膨胀等精神因子间关系的失衡,因此,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可用艺术来救赎精神和遏制欲望的过度膨胀。 相似文献
17.
工业社会之前,“生态”不构成“文明”的形态,它只是一种“原生态”。科学技术、全球化、市场之所以与生态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因为它们脱离了“人民性”。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资本、市场、科技、全球化,它们正是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力量。把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当作一种思想上的革命,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将阻碍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并最终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局面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正备受重视,厘清一些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晓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1):102-104
生态系统的全球化是最为原初的全球化,以现代性为灵魂的全球化是破坏它的毁灭性力量。对后者的反思催生出生态文艺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崛起的中国生态文艺学包括否定性的维度——对现代性和主体论文艺学的批判和肯定性的维度——对新整体主义文艺学的筹划和建构。这两者都具有巨大的可能性空间,表征着中国文艺学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岳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2):130-142
本文对生态文化发端和生态批评的现实针对性加以考辨,认为现代性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使得人类遭遇到现代性危机——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生态理论从东方和谐思想中吸收营养而发生发展。文章对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基本特征加以深度研究,强调应该从人类价值中断入手对东西方前沿话语加以整合,优化生态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导性,在生态文化东西方互动中坚持人类精神价值整体创新。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私有制、侵略扩张性以及两极分化的高度批判是解读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关键,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论证是构筑马克思生态思想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本质回归,消灭私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首要目标,消灭剥削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前提,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统一的最高目标。我们应该坚持用马克思生态思想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贡献,坚持把马克思生态思想和工业创造结合起来,坚持运用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