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封建士大夫家训治生之学的兴衰历程及其内容特征,并评析了它在中国传统治生之学和传统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解玺璋 《社区》2011,(32):14-14
中国书店出版的《曾文正公全集》,煌煌十二册,其中最有价值而不可不读,甚至要反复阅读,终身受用的,我以为有书札、家书、家训、日记、读书笔记这样一些内容。曾国藩的这些文字.“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值得品读。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养生理论核心是“尊道贵德”。在他看来,道是养生的根本依据,德是养生的基本落脚点,而生道合一则是养生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马军  陈薇  孙春艳 《百姓生活》2010,(10):48-49
当老人走出家门,就已被唯利是图的商家盯上。即便坐守家中,危险也会自己找上门来。社会上的“养生乱象”,让老人们无处可逃。  相似文献   

5.
6.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引起全社会和各高等院校的重视。要从全局和长远着手,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儒家文化的核心和优秀精华部分是它的“修身之道”,内容丰富,具体生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特点,“为我所用”,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四有”新人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石 《山西老年》2008,(2):50-51
要健康长寿,到底是要多运动,还是要注重静养?古代养生家有过许多论述。儒家主静,认为仁者寿、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吕氏春秋》以流水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变化,家训的内容至宋时,增加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治生”观念。这种独特的经济理念与行为,是以“勤”“俭”“营”与“和”等为方法、手段与境界,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治生之学,其中有机地融合了经济与伦理这极具张力的两个方面,并以同时实现经济富裕而又成就道德人格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北宋文坛巨匠苏轼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学颇有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提出了"安"与"和"养生观,告诉人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顺应外界事物的变化,保持生理、心理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能泰然处世,颐养天年。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精华.而作为儒家文化精华部分的"修身之道",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积极的、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使“齐家”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家训是“齐家”思想的载体,有着丰厚的内涵,在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家训中“由家及国”的教化理念,“义为利先”的中心命题,“以德教子”的重要内容,“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预防教育”等方法体系,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但古代家训中也有一些封建的烙印和糟粕,对传统家训加以现代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教化体系进行现代重构,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学说以为,如何造就完美人格,对于社会的领袖人物与精英人物至关重要。《大学》一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但这至多只是提供了一种道德原则和实用知识的理论间架(朱熹语),如何填补和充实这一理论间架,则是留给后世儒者的任务。南宋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和明代邱浚的《大学衍义补》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两部书集古代政府行政管理经验之大成,被当时及后世称为帝王之学,是帝王以及各级官员的必读书。  相似文献   

13.
我读了《黄帝内经.素问篇.四气调神大论篇》对养生健体有了新领悟。这篇文章最后提到积极预防疾病的理念。我窃以为,老年人最好的预防疾病方法就是在适度营养的基础上,积极地去运动、劳动和活动。先说运动。我已七十多岁,选择的运动形式是走路。每天上午去公园连续不断地走一个半至两  相似文献   

14.
“理念”和“道”分别是源于西方和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概念,当我们对两者的内涵、形成和演进进行梳理与比较之后发现,二者具有很强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在我们研究“大学之道”和“大学理念”及其比较中可得到很好的实证。中华文化的思维脉络实为追求“悟道”、“明道”、“循道”的历史过程,在我们广泛运用“理念”概念的同时,有必要弘扬“道”这一中华传统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对生死问题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本文着重从“生死之理”“生死之变”“死生无变”“养生顺死”四个方面,对《庄子》生死观中的“变”与“不变”进行剖析。“生死之理”是庄子讨论生死问题的理论依据,即道气论。庄子认为生死本为万物生化之一环,其实质为气化流行过程中的聚与散。以此为基础,庄子进而讨论生死之“变”与“不变”的问题。“变”是对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所作的描述,生死循环无端,自然而然。“不变”则是庄子根据其“齐物”思想所形成之新的生命认识与态度,死生同一,“无变于己”。这种新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养生”和“顺死”的生命态度与实践方式。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是传统儒学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成德、成圣都是从成人中展开出去的.朱熹做为教育家以教授初学者“做人的样子”为目的,根据其理学思想的新内容和特点编订了《小学》一书,以完成“小学”“大学”一体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贯穿于《小学》的“敬”思想,赋予了儒学德性教育更为鲜明的个己意识,在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中发现、认定自身,在“成己”中才可实现明德新民的“大学”之道.《小学》“为己之学”的立教理念和方式对当今教育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王艮为旗帜的泰州学派致力于儒学民间化。儒学民间化是消解儒学生存危机、推进儒学发展的新路数。问题是,王艮为什么要提倡这个发展儒学的路向?它的思想基础、价值理念是什么?它的实践理念与实践途径又是什么?本文希望通过对王艮所倡导的儒学民间化蕲向的较全面的探讨,以期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荀子既法先王,又法后王,此一问题学界已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即试图在梳理此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历史意识概念,以期阐发荀子先王、后王之说所可能蕴含的意义。文章着重分析了荀子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法不同等言说所包含的可能解释,认为先王、后王之争的本质乃在于如何保存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19.
李金华 《老友》2009,(8):55-55
一、人身"三宝"是养生核心人身"三宝",即精、气、神也。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由精气构成的。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原始物质。《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是说,气凝聚而人物成,气散而人物死,天地万物及人类生灵,都不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对其科学性、人文性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首先通过分析科学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内涵,再分别从哲学角度、实践角度及党建角度阐述二者的统一,最后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求实现的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