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价格欺诈的特点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采取欺骗或引人误解的价格表示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价格欺诈行为复杂多样,具体有以下几种:1欺骗性降价,指经营者谎称商品或服务降价而事实上并未降价,甚至反而涨价的行为。有些经营者利用消费者寻求低价的购物心理,在商品定价上隐瞒真实情况,虚报原价和现价,谎称降价,诱骗消费者购买其商品,如常见的商家抛出所谓的“赔本大拍卖”和“跳楼大甩卖”等等。2欺骗性标价,指诱骗消费者上当而故意用模糊文字、语言、计量单位等表示价格的行为。某些商贩将季节性很强的水果故意模糊标价,如荔枝…  相似文献   

2.
一、采取虚假的优惠价、折扣价、处理价、最低价、“血本价”、“跳楼价”等手段推销商品或设备,蒙骗消费者。 二、一些企业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目表、标价签内容失实,或低标价高收费;或以两种标价签、价目表(菜谱)欺诈销售。  相似文献   

3.
网络购物中“好评返现”行为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购物中“好评返现”行为包括显性的好评返现和隐性的好评返现两种形式.它是代替“花钱买虚假好评”的一种新型竞争方式.然而,它确属于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经营者采取“好评返现”行为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给消费者附加不合理的条件.经营者利用“好评返现”行为进行虚假宣传和不当的附赠促销,对经营者自身和消费者都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禁止这种行为,其次,完善网络购物平台和加强消费者的责任意识,使之失去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国家计委最近出台《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13种行为被列为价格欺诈行为: 1.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民法中的法律行为制度还是侵权行为法甚至是刑法,都对欺诈这一客观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评价.民法中将其称为欺诈行为,刑法中将其称为诈骗行为.法律行为制度关于意思表示行为效力的规定应当起到对各类虚假表示人束以合同法拘束力并保护受欺诈人意思自由的作用;侵权行为法上的规定则着眼于令欺诈人承担赔偿责任,弥补受害人的实际损失;至于刑法制度则偏重于对情节严重的欺诈行为施以惩罚性制裁.民法法律行为制度与刑事法律制度对行为的评价表现为效力性评价与违法性评价.而同时,效力性评价并不影响违法性评价,民法上被评价为有效的行为并不影响其被刑法评价为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6.
证券欺诈行为之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志云 《理论界》2006,(10):73-74
证券欺诈行为已成为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毒瘤”。以民法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并明确发行欺诈、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四种典型、易发的证券欺诈行为的性质,是立法机关进行法律规制的前提,是探讨证券投资者法益保护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犯罪,虚假广告犯罪属于行为类型而不是犯罪类型,其并非理所当然地仅成立虚假广告罪。刑法条文并非等同于犯罪构成要件,故不能依据法条而形式地解释刑法,而应当结合社会生活事实及刑法所意图保护之法益进行实质解释。虚假广告犯罪除了会涉嫌虚假广告罪,亦有可能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假冒专利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诈骗罪等诸多犯罪。以虚假广告为手段、散布不实内容的虚假广告犯罪如果给消费者招致财产损失,则以诈骗罪处置更为适宜。在名人有意代言欺诈性虚假广告的场合,可以适用刑事推定理论来确定名人对欺诈性虚假广告具备明知的心态,并以诈骗罪的共犯予以处罚。  相似文献   

8.
产品信息欺诈是电子商务欺诈的典型代表,提高消费者对产品信息欺诈的风险感知,已成为保障网络交易空间安全的关键。为度量消费者在电商交易中对产品信息欺诈的感知风险,基于产品信息欺诈特征,提出了感知风险分为产品评价风险、价格风险、推荐信息风险、配套服务风险和产品信息展示风险等五个维度,开发了“我认为商品评价不是消费者做出的真实评价,是商家刷的”等24个测量题项。建构并验证五维度一阶因子模型、单维度二阶因子五维度一阶因子模型的感知风险结构的测量模型,提出了后者的测量结构更优,有助于对消费者感知行为进行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然而,有些经营者为减轻或者免除其应负的“三包”法律责  相似文献   

10.
胡东平  詹明 《理论界》2009,(3):90-93
传统刑法理论中,诈骗罪存在定义中对行为人主观意图关注不够,不作为欺诈中行为人的作为义务不易确定及作为欺诈与不作为欺诈难以区分等问题.民法理论中的意思表示概念包含有丰富的主客观内容,将这一概念移植到刑法中来,以虚假的意思表示概念为中心重新定义诈骗罪,并以明示的虚假意思表示和默示的虚假意思表示取代传统的作为欺诈和不作为欺诈的分类方式,有利于全面反映诈骗罪的特征,并为实践中正确认定诈骗罪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吕霞  史乃兴 《理论界》2005,(1):99-99
诉讼欺诈行为不仅干扰了正常的诉讼程序,而且有可能使法院做出错误判决,其社会危害性较大.诉讼欺诈行为涉及到民事和刑事等诸多方面,本文以刑法为切入点,对诉讼欺诈行为和诈骗罪进行分析,认为那些危害较大的诉讼欺诈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本质特征,但是与普通诈骗罪相比,又有其自己的特点,立法上宜单独设立"诉讼诈骗罪".  相似文献   

1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被学术界形象地称为“假一赔二”。这一提法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既贴近立法者的本意 ,又符合广大消费者的认知心理 ,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同假货和欺诈行为作斗争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了简便易行、深入浅出的理论武器 ,是经济法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紧紧围绕《消法》第四十九条 ,结合《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的有关规定 ,全面阐述了“假一赔二”的前提、要件构成、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障消费者获得赔偿权的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在不同情况下,消费者应向谁要求赔偿做了具体规定: 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这里规定的是商业先行赔偿的原则。 2.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  相似文献   

14.
李勤 《理论界》2005,(5):73-74
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费者权利中的基础性和必要性的权利,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先决条件.明晰知情权的内容、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之常见情形以及如何从民事角度合理地对其进行求济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消费者之民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费者权利中的基础性和必要性的权利,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先决条件.明晰知情权的内容、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之常见情形以及如何从民事角度合理地对其进行求济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网络购物的方式。文章对网络购物的消费者从行为特点、购买动机、购买过程以及购买结果等方面加以研究,以期为网络营销商、网店卖家等采取更合理的市场细分策略,使用更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7.
合同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与侦查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康 《理论界》2006,(3):102-103
合同诈骗作为一种欺诈行为古来有之,如把那些利欲熏心,奸诈狡猾的商人称为“奸商”既是明证。合同诈骗作为一种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定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隐瞒事实真相或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欺诈罪是我国1997年修订刑法后新设立的罪名。属于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经济犯罪之一。司法实践中,侦查人员依据合同犯罪案件的特点,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侦查措施谋略,严厉打击合同犯罪。  相似文献   

18.
王沛然 《兰州学刊》2022,(8):101-111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欺诈发行证券罪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扩大了犯罪行为对象的范围,同时新增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作为独立行为主体,实现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行为的正犯化。立法层面的调整具有现实价值,同时也带来了法律适用中的困惑与争议。在行为对象方面,“发行文件”以及“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表述均具有开放性,需要立足于前置法,对上述概念进行限缩解释。在行为主体方面,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共同犯罪中的行为定性存在争议。应贯彻追究“首恶”的基本立场,加大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欺诈发行幕后行为主体的刑事打击力度,认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直接责任人员成立共同正犯,以实现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伴随网络交易的发展,各种网络交易欺诈行为层出不穷,这不仅损害了网络交易参与者的利益,也严重制约着网络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学术界关于网络交易欺诈行为的研究相对少见,基于此,文章以特征分析为视角,引入计划行为理论( TPB)对搜集的近两年典型欺诈案例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量表调查各类欺诈行为的特征数据,并进行量化研究,得到网络交易欺诈行为的四大关键共性特征:形象包装特征、利益导向特征、形式特征与技术包装特征.  相似文献   

20.
对敲是期货交易中的一种欺诈行为,其性质应属于“欺诈性期货交易”的手段之一.我国刑法已经将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引诱交易等行为类型化后从欺诈中分离出来,但我国刑法至今还没有确立期货欺诈罪或欺诈性期货交易罪.尽管《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及其他一些规范提及了期货欺诈概念,但真正地如何定义期货欺诈及如何界定自营或代理中的欺诈性期货交易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为防止或减少期货欺诈,在对违法者作出行政处罚时,法律应该授权期货监管机构同时考虑及计算出民事补偿或赔偿的数额,并可在裁决中明确规定民事赔偿的份额;在监管方面,我们的立法应该引进相应的较严谨的疏而不漏的监管和防范体系,即建立“刑-行-民”及由法律授权下的自律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