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可获得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规模小,银行对偿债能力的关注使得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性降低。从银行方面来看,设计不同的抵押和贷款利率组合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信贷配给。而且,企业外部的支持将会有助于中小企业提高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金融市场是由民间金融和制度金融组成的一个二元结构,两种市场、两种利率的"二分法"特征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互利率弹性的大小决定了民间金融与制度金融之间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并直接决定了区域性金融市场格局。制度金融主要服务大企业;民间金融主要服务中小企业,这根源于民间金融能够解决金融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特征决定了贷款利率高低,也决定了资金的物品属性,对经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信贷均衡面临着信息难题,而高度专用性是信贷信息特有的属性,这会导致信贷产品具有极高的个性化水平。我国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形成,是以中小微型企业为载体、民间借贷市场为工具、利率市场化为内容、两种市场合而为一为目标的市场逻辑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系型贷款与"小银行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型贷款是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中小企业贷款的小银行优势实际是信息收集、处理以及消费过程综合决定的.信息不对称、对人格化信息的依赖性高是小银行优势的最本质的根源.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如何减少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其改善融资环境的首要目标.银行方面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信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科学性,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困难一直是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信贷配给方面进行研究,认为逆向选择和中小企业诚信意识缺失两个方面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5.
张剑  姜涛  谢欣 《天府新论》2011,(4):54-59
中小银行的地缘性优势和组织结构特征使其能够对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筛选和监督,并且,这种地缘优势和组织结构特征有利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利用软信息。而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硬信息,进而可以缓解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之后,能够在提高利率水平和降低对抵押品的要求的情况下较好地控制风险,从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供给意愿,进而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约束。中小银行结构简单、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审批时间快的特点,适合资金周转快的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季节性和临时性的特征。要想缓解中小企业贷款、信贷约束强等问题,应该大力发展中小银行。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融资难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融资问题的关键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中小规模、机制灵活、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社区金融,增加关系信贷,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实现企业顺利融资的有效途径。完善金融体系、建立社区金融的必要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问题仍然是"融资难"。中小企业信贷约束源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企制度性约束与信息不对称。化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需要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信贷风险防控制度、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业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观点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阐述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分析研究了有关不对称信息、最优税制设计、柠檬市场、信号传递、逆向选择等信息经济学中的重大问题 ,从而揭示出不对称信息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它为当代许多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的基本前提之一,即信息是充分、完全的,行为是确定的。而现实经济中恰恰是相反的,许多市场都存在信息的非对称现象:交易中的一方往往掌握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就有可能限制市场功能的发挥,在极端情况下,会使市场整个不存在。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原理的主要观点。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商  相似文献   

10.
从对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表现的分析入手,运用博弈论方法,力求更深入地对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和偿还贷款两个环节的策略选择建立模型进行阐述,并建议在银企信贷博弈中商业银行推行占优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在转型经济中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其发展。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入手,着眼于从商业银行贷款之前面临的”逆向选择“和贷款之后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原因,指出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进一步根据问题症结,从中小企业、商业银行、政府等多方面为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12.
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有环境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信息不对称两方面。本文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内在必然性,并提出了若干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中的常见现象。但是若市场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过大,则会大大降低市场效率。通过对商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分析,揭示了政府在市场中对消除(或减少)市场不确定信息、规范市场行为,使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应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担保市场上的"信用担保配给"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信贷配给"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应运而生,使得银行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同样面临着企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信用担保配给"模型,说明了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商业性担保机构出于风险规避选择,会导致一个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的"信用担保配给"均衡,致使众多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信用担保,从而无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为此,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推进银保合作及加强监管对于促进担保机构的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走完开局之年,我国中小企业却面临着外部需求疲软与内需严重不足的双重困境,结构矛盾、金融异化现象突出,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越来越复杂。麦克米伦缺口拉大危及中小企业生存,导致许多民营老板的跑路,致使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信贷市场的资金饥渴导致金融价格失灵,征信系统不完善而引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羊群行为,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率高,在银企交易的博弈中往往以失败告终,信贷政策收紧等。因此,必须从加快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调整银行信贷结构,完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加强企业自身建设等方面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6.
信贷配给与农户贷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户贷款难是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借鉴信贷配给理论,使用信贷合约分析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由于中国农村信贷市场的金融机构垄断、利率刚性以及抵押担保难等特点,造成了农户与农村信用社之间的信贷合约变量的不可设计性,信贷配给不可避免,从而出现农户贷款难现象。同时,本文针对现有的中国农户贷款特点提出了改变合约中抵押担保、信用社贷给概率等变量从而改善合约条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信息决策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大大削弱了信息消除市场不确定性的功能.文章探讨了企业信息决策的诚信要求及诚信边界,并在揭示企业信息决策中存在的诚信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消除企业虚假信息传递,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贷款难,其根源在于中小企业普遍信用较低,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消除信息不对称所面对的高昂成本。信用担保被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并没有改变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质,其风险控制也未必优于银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地方政府竞争这一横向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资本形成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障碍,认为地方政府围绕资本形成所采取的竞争行为必然造成地区间的信息衰减,引发民营大企业的道德风险和民营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不利于我国企业资本形成的市场化进程,据此提出通过改善政府竞争局面来推动民营企业资本市场化形成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路径梗阻的原因,在于企业自身规模小、内源性融资能力较弱,而依赖于外源性融资。作为外源性融资主渠道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却将,把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这与“小企业融资理论”研究中所提出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中小企业失信所引起的信贷配给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