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信息时代的数字图像带来了社会文化新的发展空间,数字图像以其逼真、形象、快速、虚拟的特点成为我们这个读图时代的宠儿。数字图像是视觉文化的一个构成元素,当然,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这种新的文化形式,促进了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思想时代内涵的探讨,倡导人们用"人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待世界,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互动和人性关切中实现自然与生命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声乐演员在舞台上的歌唱是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有机结合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歌唱的外部动作和技术技巧的设计和运用,一是要弄清它与表现歌曲情思的关系,把握好声音律动和歌唱外部动作的指向性和知觉联想性,让观众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反复转换,从感官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统一的高度来正确深刻领悟歌曲的音乐美;二是要以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求与歌曲所表达的人的欲望和意向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深刻理解作为内在依据;此外,还要从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加以审察和协调。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媒体艺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通过对新媒体与多媒体艺术关系的探讨,讨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中,栅格与自由排版在视觉传达设计理念以及在多媒体艺术设计技术支持下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以栅格排版为主、自由排版为辅的设计理念,指出了"规范中的合理自由"设计方法将成为新媒体艺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种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认为知觉作用具有指向性,物体就是被知觉的物体。在审美活动中,要搁置各种主动附加的内容,让审美对象能够直接地呈现于我们,使审美知觉的特征显现出来。杜夫海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分析感觉与知觉看成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对活生生的审美知觉的描述和向往,意味着人们渴望追寻到鲍姆嘉通aesthetic(感性学)的原意,返回到希腊人称之为"感性经验"的那种基本的和具体的人类原初经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杜夫海纳的美学认识论的基础。审美知觉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的阶段和反思和情感阶段。审美知觉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向性的现象学的知觉,是一种纯粹的知觉,也是一种能把艺术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它既是感性的,同时也是归纳性的。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中的“感觉”还是介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现象,一到“知觉”就算正式跨入了心理学所研究的纯粹心理现象的范围。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就把知觉现象与感觉现象区别开了。知觉的这些特点,处处表现了主观因素的参与,使人们看起来好象主客观有不一致处。这是心理活动的一个总特点。所谓知觉中有主观因素的参与,就是说知觉中有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传统的心理学在研究知觉时,主要查明刺激是怎么样时,人的知觉就会怎么样。本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用信息加工的理论研究知  相似文献   

7.
奥斯汀对感觉材料理论的驳斥是他运用语言探究方法检查传统哲学论证的一个典型范例.他认为“我们是感知物质事物还是感知感觉材料?”这个传统知觉问题本身似是而非,而建基在“依据错觉的论证”之上的感觉材料理论则包含大量迷惑人的谬误和各种隐藏着的动机.艾耶尔所表述的论证包含许多语词上的误用或滥用以及诸多对知觉事实的错误概括,其真实动机就是要把现实世界观念化或虚幻化.奥斯汀对感觉材料理论的驳斥并非仅具有否定意义,在批驳感觉材料理论过程中,他还在知觉对象、知觉方式、知觉描述、经验性质等方面提出正面的观点.他的观点至少校正了我们思考知觉问题的框架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是新时代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采用视觉化方式讲好"中国梦"是顺应读图时代的必然选择。"中国梦"的视觉传播契合读图时代的受众需求,"中国梦"内涵的丰富性和抽象性要求创新传播形式,视觉技术发达使"中国梦"视觉传播成为可能。"中国梦"视觉传播呈现出多元传播主体参与、媒介空间"超真实"融合发展、视觉形式创新运用、内容制作奇观化的境况。"中国梦"视觉传播存在政治宣传模式犹存、文化差异与多元解读造成信息理解偏差、庸俗娱乐化内容频现等问题,应该充分调动各类传播主体的参与热情,增强传播语境的适应性与融入性,营造清朗的"中国梦"视觉传播生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中国梦"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迅速拓宽,设计的表现手段、范围和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内涵丰富的和变化迅速的全新设计形态,是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数字时代不可避免地冲击和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从而引发了设计新观念的产生,即技术支配化、设计创新化、设计大众化、方法多样化和媒介整合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媒介形态的变化 ,而与媒介紧密联系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化新媒介迅速发展的环境下 ,也有了新的发展领域 ,新媒介视觉传达设计成为新时代的主题。新媒介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历史延续性 ,也具有协同设计、综合、交互、高技术、视频化的特征 ,具有不同的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11.
视觉思维着重探讨“视觉器官系统”在感知外界事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在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对人判断事物所起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视觉思维相关理论的梳理、对视传设计过程中与视知觉相关实例与理论的研讨,以及对相关传播媒介发展历史与前景的展望,探寻视觉思维与视觉传达设计过程及与相关传播载体的交互关联,重新审视视知觉在设计者与受众交流间的作用。目的在于使设计者走在受众观看之前,揣测受众偏好,预想观看之后的所有可能反应与共鸣,在视觉形象多变而缭乱的现代社会,不断创造全新方式表达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12.
源于感官的体验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产品属性也逐渐朝着更加人性化、情感化的方向转变.产品设计越来越多地追求通过感官、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激发愉悦人的精神的体验设计.融合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等感觉的知觉体验设计,抓住产品最容易被感知的部分--缤纷的色彩、优美的声音、诱人的芬芳……充分利用感官特性设计产品,使产品更有吸引力,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13.
在对绘画作品的分析和研究的同时,阐述绘画艺术中“主观创造性”的所在;还通过对绘画作品与客现实物的视觉比较以及对画家在作画时的心理分析,以求证明绘画作品中的“空间”是被画家人为地创造出来的,并强调这种“空间”感觉只能为人的视觉提供其美或具有生命般的知觉。  相似文献   

14.
触觉时序知觉的手臂交叉效应是指在触觉时序判断任务中,与手臂不交叉条件相比较,当被试两手臂跨身体中线交叉时触觉时序判断的表现显著下降。空间参考系、个体的性别和利手、视觉信息和视觉经验等是影响手臂交叉效应的主要因素,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试图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通过这种有趣的现象了解人类的触觉知觉特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类工效学领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触觉时序知觉手臂交叉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绘画中用以固定空间的画框,已演变为当代视觉传媒中用以扩展空间的视窗."框"在空间知觉上具有关键性作用,它在画面方向上和深度方向上引导着空间结构的变化,而对它的前提性假设则是空间错觉产生的主要原因.弥漫在当代媒介环境中的各类视窗以"框"的多重性导致了场所空间的多义性,并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空间观念.因此,当代社会空间及其影像的生产和消费,需要针对这种新的知觉方式进行调整和转型.  相似文献   

16.
视觉传达设计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产物,也是顺应当下人们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必然选择。视觉传达设计离不开秩序美感,后者是前者艺术表现的最基本方法。视觉传达设计对秩序美感的感知与探求,主要包括对自然中的秩序美和人体心理秩序感的追寻。视觉传达设计与秩序美感的复杂关系,表现为先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孕育,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共存,视觉传达设计之后的理解和升华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影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视觉记录方式,为保存曾经作为现实存在的历史记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当人们跻身于"读图时代"视听媒体的汪洋,需要去把握影像存在的"绝对客观性"本质与表达的意义,进而明晰作为"本质直观"的影像是如何开启了一个个时代的视觉文化片断,并最终达成观者对于生活世界的整体观照与认知。  相似文献   

18.
知觉研究对于解决美术与设计的种种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借助分析美学的研究成果, 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探讨审美知觉问题.正如分析美学对看、 听等日常知觉概念的分析所认为的, 审美知觉的意义也在于具体的审美知觉活动之中.日常知觉与审美知觉的差别, 只有在对具体"生活形式"的描述中才能真正区分, 这正是回答关于美的一系列提问和理解美术与设计的问题的关键.语言是密切介入知觉的, 语词在来源上与直接的知觉经验密切相关, 当我们知觉这个世界之时, 就已经准备好了用以整理客观事物并对它进行处理的工具--语言.  相似文献   

19.
产品设计表达是设计师的工作语言.设计表达中的视觉语言在本质上与语言文字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研究语言的理论工具并结合知觉理论、形态理论、符号理论、信息理论以及美学理论对设计表达中的视觉语言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杜夫海纳的艺术时空观构成了审美对象自律性的理论基础,成为审美对象"准主体"的重要成因.正是通过建构"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相结合的艺术时空观,杜夫海纳赋予了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崭新的地位,从而将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置于可逆双向的审美知觉意向性结构加以考察,实现了审美经验过程的交互主体性,进而揭示了审美对象"准主体"与审美欣赏主体在交感思考中的主体间性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