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审美追求上,元代散曲与唐代以来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明显不同,由蕴藉委婉变为张扬的“豪辣浩烂”.具体而言,元代散曲在审美倾向上崇尚直率的向外扩张,在风格上追求不拘传统的自由随性,在意识表达上强调现世享受的极情尽致.从元代散曲审美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可以更明确地看出元人对于中国传统崇雅审美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散曲审美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曲审美特征论张晓军散曲,萌于宋,成于金,盛于元,延续不绝于明清。散曲继诗、词之后异军突起,与诗、词分庭抗礼,鼎足而三。在元代,使诗、词退避三舍,严然占据诗坛的主座;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楚辞、汉赋、六代姘话、唐诗、宋词平分秋色,赢得了"一代之文...  相似文献   

3.
元代散曲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真正美学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散曲创作是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 ,并且以俗朴、直露之笔展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俗文学。散曲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以灵活自由的创作表现了元人的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唐宋词闺情主题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表达了女性在与男性现实相处关系下的丰富情感体验和特定心理。这类作品中经常出现美丽动人、翠眉长皱、粉泪盈掬、娇慵无力、倚阑远望的女性审美形象,弥漫着哀而不愤、怨而不怒的审美情调。这种审美情调由特定的审美心理构成,既与女性的生存境况所造成的心理以及男性词人的柔弱心态息息相关,同时又是男性词人审美心理的外化和再现。  相似文献   

5.
元代河南籍散曲家共10人,现存散曲作品247首。10位曲作家中,王恽、薛昂夫、滕斌等人的作品更显文采,姚燧、钟嗣成等人的作品更见本色。王恽、姚燧、薛昂夫、钟嗣成四家传世作品较多,在散曲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可称名家。其余诸家传世作品虽不多,但亦有可观。  相似文献   

6.
刘祯在《中国文化研究》(季刊 ) 2 0 0 1年第 2期撰文指出 :蒙古人“大元”的建立 ,对汉民族文明和传统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从而使元代审美风尚偏离传统 ,呈现出与前不同而为元所独有的五大特点 :(1)异变性。元代审美风尚异变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标志 ,就是“元曲”的兴盛。并且 ,这种“变”与“新”同样体现在杂剧的内容上。元杂剧的题材非常广阔 ,思想内容在中国文艺审美史上独树一帜 ,对封建政治的深刻批判 ,对封建官府的大胆揭露 ,对下层社会的无限同情 ,对自由爱情婚姻的勇敢追求和歌颂等等 ,可以说空前绝后。 (2 )民族性。首先是审…  相似文献   

7.
一元代散曲的崛起,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兴起与发达,音乐,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引进和融会,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刘祁《归潜志》中指出,元曲主要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所谓“里巷之曲”与“胡夷之乐”相结合,即民间歌曲与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伴随着辽、金两朝的军事与政治势力对中原地区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上,特别是在诗歌与音乐之间新的结合上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这种情况早在北宋末年就已开始了。曾敏行《独醒乐志》中称:“先君尝言,宣和间,客京师时,街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日《异国朝》、《四国朝》、《蛮牌序》、《莲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和之。”表明北方兄弟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辑刊》2007,(4):221-224
元代杂剧是在商业演出中发展兴盛起来的,其自觉的文化商业意识必然反映在戏剧审美特征上。杂剧审美商业化特征是顺应市井审美习惯与欣赏心理的结果。在题材处理上"远""近"结合,在演出气氛调节上"冷""热"相间,在演员选择上"才""貌"并举。  相似文献   

9.
<正> 黄周星《制曲枝语》云:“制曲之诀,虽尽于‘雅俗共赏’四字,仍可以一字括之,曰‘趣’。”李渔《闲情偶寄》则曰:“‘机趣’二字,填词(指曲)家必不可少。……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中国古代的诗词虽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一入调笑,易成“打油”,故唐宋诗词中虽有诙谐滑稽者流,但毕竟只占很次要的地位,且为人所轻贱。而在元代散曲中,诙谐风趣却成了一种主导风范,构成了其特有的审美标准。任讷《散曲概论》说:“散曲之重俳体,出乎异常。”俳体之格势极多,制作不穷,几占  相似文献   

10.
卢世华 《殷都学刊》2008,29(2):86-91
元代平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小说,其故事内容传承自讲史,出于满足受众好奇心理的需要,讲史、平话选取战乱时代的历史故事为写作对象,夸张地写作人物的奇貌奇术,营造诡异的氛围,在开篇、过渡和高潮等故事结构上营造惊心动魄的气氛。由于获得了受众的欢迎,平话在元代书市上得到了成功,也因此带上民间本色。其后的中国历史小说都在平话奠定的传奇道路上前进。  相似文献   

11.
12.
13.
元代北方民族散曲的民族文化特色王菊艳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它包括杂剧与散曲,产生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中。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频繁出入中原地区,其性格气质、音乐特点与欣赏习惯等深深影响了北曲的风格,同时,北方民族作家也积极参与了元...  相似文献   

14.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挑尽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李端此诗,妙在“不忿朝来喜鹊声”一句,可是近来注家,往往误解,遂令佳作失色。如张文勋释云:“她懊恼,她沮丧,连喜鹊的叫声也恼恨起来。”(见《唐诗鉴赏集》),又周锡(韦复)(见《唐诗鉴赏辞典》)与张的解说也大同小异。他们都把“不忿朝来喜鹊声”一句中“不忿”一词解释为“懊恼”、“不满”、“沮丧”等意思。这个错误,或许由张相的解说引出,因为在《诗词曲语辞汇释》“分(二)”中云:“李端《闺情》:‘……不忿朝来喜鹊声’。意言门前伫望,不见夫归,埋怨鹊声之空报喜也。”这里,似乎把“不忿”理解为“埋怨”之意。  相似文献   

15.
李白诗歌的研究者,在李诗的艺术风格上,一向只注重狂傲、豪放、雄健、飘逸一面。仅此而言,便多有偏颇,如果再推及他大量的闺事闺情诗歌所形成的缠绵悱恻,愁怨哀绝的格调来说,则更是不能概括其人其诗,难免以偏盖全,失之子羽。在对李诗内容的研究上,有更甚于此者,诸如千余年来,所发生的“抑李扬杜”的那桩公案,其症结之处,便也出现在这闺事闺情篇的评价上。按藉而察,在宋人的诗话中,如惠洪的《冷斋夜话》、张戒的《岁寒堂诗话》、陈善的《扪虱新话》、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以及清人吴景旭的《历代诗话》等著作,  相似文献   

16.
吴伟凡 《殷都学刊》2007,(4):103-106
关汉卿散曲被推崇为本色派的代表,人们多从质朴无文和俗美特质的角度去认识。其实,关汉卿的散曲在俗美的艺术生态和审美关照中总是体现出多样的风格探索和多重的艺术韵致,其作品具有趣、野、丽、秀等亦俗亦雅的多重美感,显示出他驾御形式、表达多样审美个性的本领,是剧家散曲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试论马致远散曲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致远的散曲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美的氛围。其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奔放兼清逸的情韵之美 ;诗情兼画意的生活之美 ;宏丽兼本色的文辞之美  相似文献   

18.
元代文人身处逆境 ,散曲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 ,从中可管窥到元代文人的人格精神 :他们反叛现实反叛传统 ,力求寻找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坐标 ;他们崇尚自由、任情任性 ,以极端的放浪不羁实现主体人格的高扬  相似文献   

19.
卢世华 《阴山学刊》2006,19(3):27-32
元代平话在人物形象、思想倾向、表达方式上,均表现出野性和率性的风格,这是元代平话这一白话小说发展阶段特有的风格特征,与明清小说迥然有别.这种写作风格虽然说不上成熟完善,但自有其自然可爱之处.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原因与元代平话的主要内容来自民间说话有关系;与元代北方民族的审美风格有关系;与元代文人的处境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歌词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艺术形式,会表现出它特有的优良特质来。而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又给词作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的天地。相信广大作家会投身其中,言人民之所欲言,唱人民之心声,为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编织出自己的艺术光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