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高扬 《天府新论》2014,(5):133-135
巴渠船工号子是巴蜀东部、北部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它不仅伴随着船工、船队成为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载体,还成为与外界文化交流、不断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优秀因子的重要纽带。从巴渠船工号子这种艺术文化的历史语境、当前语境以及内涵解读等三个主要方面,可以诠释其中的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伴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程,勤劳智慧的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璀璨迷人的音乐文化。传统民歌,则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百花园中一株芳香四溢的奇葩。  相似文献   

3.
作为非物质文化与进行信息交流工具的谚语,同歌谣一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古老的传统文化的载体.许多谚语,有的保存在古籍中,有的在民间广泛流传,保留了许多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也体现了儒道两家皆重视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同时,也有古典美学的某些神韵,给人们许多宝贵的启示,值得当今社会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是珠江上游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是珠江上游地区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的有效举措,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途径。对珠江上游地区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应采用延长产业链、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接嫁、建立绿色企业制度、用生态理念改造工业园区等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5,(4):111-117
黎族是一个只有口头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言传身教是黎族古代教育史上的主要形态,黎族民歌作为口头传承的主要工具而具有鲜明的教育功能。民歌的教育途径与民歌演唱的场合有关系,主要体现在家庭日常生活,家族祭祀,劳动,节日,婚丧。从内容看,黎族民歌在品德、知识、情感和审美等方面发挥着教育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黎族汉化速度也随之加快,为一定程度上保存本民族的特殊,黎族教育在国家体系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增加本民族特色教育因素,尤其在家庭教育和民间的社会教育中,因此,民歌在黎族现代学前教育中仍然应该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习语是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与各国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探索英汉习语产生的文化背景,正确解读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对习语的影响以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民歌的音乐形态主要指民歌的曲调在旋律、节奏、调式、结构、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形式或表现。海南黎族民歌的曲调俗称"唱调"或"歌调",主要以衬词、内容、流行地域、曲调长度等来命名。由于族源、人口迁徙和社会发展等原因,黎族民歌的音乐形态既有与大陆中原音乐相一致的形式或表现,又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行政与道德、行政与为民、行政与公私等几个角度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价值观,旨在加深对传统廉政思想的理解,以期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0.
张晓武 《阴山学刊》2014,(2):99-102
采用民族音乐学基本方法——田野调查获得的梅力更嘎查乌拉特传统民歌的第一手资料,令人亦喜亦忧,这里的乌拉特传统民歌资源丰富,但总体生态状况令人担忧.今天的文化状况、演唱语境、学校教育状况和外来音乐都不利于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认识这里蒙古族传统民歌的生态状况,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传承当地乌拉特传统民歌的方法,对区域蒙古族传统音乐乃至全国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工作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农业产业化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建成一批具有全国或大区地位的专业商品基地,使农业逐步实现从弱质产业向强质产业的跨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罗梅 《学术探索》2013,(9):120-123
在传播手段和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怒江傈僳族民歌传播在与传统的“口耳相闻”特色的比较下,出现了一些体现着时代特征和变化的新趋势,并对民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歌传承在这样一个必然的存在环境中,面临着冲击与发展并存的境遇。  相似文献   

13.
草原是草原文化物质之根。草原文化生态环境是草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最基本条件。近年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着严重挑战。建设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已刻不容缓。2005年,长调民歌成功入选联合国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高端保护。在近几年的保护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汉乐府民歌中女性人物的类型、特征等加以论析。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喜欢在作品中运用各种形式的湘西民歌,如巫歌、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风俗歌。此类乡野民歌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趣味、野味、巫味,更使文本飘溢着馥郁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6.
所谓俗文学,一是民间文学,二是文人拟作。于是若讨论民歌,还须观照“拟民歌”,尤其是具有民歌视阈的理论,它们虽如散金碎玉、吉光片羽,却也实在是价值不菲。自文学“自觉”之后,雅化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回归“本色”、“亲风雅”、“真性情”的宏论间出,但皆“羽弱声微”,未能唤醒学界,民间文学始终是文人文学的附属物。虽然民歌、拟民歌早已登上大雅之堂——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但还没有真正走进现当代文学史。学界并没有正视民歌一次次地对文人诗的挽救,并没有看清音乐性才是诗歌一以贯之的红线。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河南地域的诗篇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其中既有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又有青年男女执著纯真的爱情,还有中原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所有这些不但对研究古代河南的民风民俗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在各个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原民歌在《诗经》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艳 《学术探索》2013,(6):106-109
畲族民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广为传承。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畲族民歌出现了严重的传承危机。我们应该从传承主体、传承形态、文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人手,对传统畲族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并力图创作出新时代下的畲族新民歌作品,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