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西北地区多数处于我国边陲,又聚居着多种民族群体,因此民族团结对保证国家安全、建设西北地区各省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坚持民族团结就必须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政治平等、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从而减少民族差距,促进民族团结,达到民族和谐,共建社会和谐。只有坚持民族团结,西北地区各省区才能和谐发展,只有民族共同发展,才能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2.
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的大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使命、实践路径等有利于促进“五个认同”,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民族团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央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和实践有助于消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失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广西各民族共同繁荣;统筹社会发展,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和健全民族法制,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努力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创造重要条件;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创新民族团结工作,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略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中华民族的伟大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团结是政治;民族团结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高志英 《学术探索》2004,(8):98-102
聚居于怒江、澜沧江上游地区的傈僳族、怒族为远古氐羌系统民族,由中国西北向西南迁移后演变而来的,这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但自唐以后如何沿滇西北民族迁徙走廊迁移到怒江地区并演变为两个民族共同体,其分化融合的历史过程如何,则引起学术界长期的争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从文献史料入手,结合民族学和语言学的材料和研究方法,首次考证了两个民族同源而异流的原因,并梳理了其流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协调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和谐思想,即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策;坚持民族团结原则,促进民族关系进一步凝聚;坚持民族共同发展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和大力弘扬建国后周恩来的民族和谐思想,无疑会对当前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详细梳理总结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启示性建议,对于同类型区域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引导全国人民树立和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建设和谐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着力把握好几个原则,处理好几个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构建和谐文化的科学体系,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怒江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怒江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贫困问题研究张惠君怒江州位于云南的西北隅,是全国唯一一个傈僳族自治州,州内总人口45.38万人,傈僳族是州内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51%,怒族、独龙族是其独有的民族。全州民族人口的比重达到92.3%,居全国30个自治州的第四位...  相似文献   

10.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又快又好发展,用速度缩小发展差距;重视制度建设基础上的利益协调,大力提振政府公信力;大力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发展民族间信任和谐关系,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既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也有我国的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个性,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状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49个民族深层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主题的高度凝聚。它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传递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特征的民族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显著的和谐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认为人们只有认识事物普遍的对立统一法则和必然性,并且符合一定的分寸和限度的斗争,才能捍卫正义。这一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和正义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但我们不应该追求简单的同,不应该忘记讲差异、讲斗争。  相似文献   

14.
袁国友  马勇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4,(11):115-119
在怒江水电开发争论上 ,一些学者提出的“保留怒江原生态河流”、“小鱼胜大坝”、原汁原味保护怒江民族文化的观点既缺乏科学理论依据 ,也缺乏人本主义精神 ,是一种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的非人本的自然主义环境观和非科学的文化保护观。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评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实事求是和统筹兼顾的原则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环境及民族文化保护与水电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芳 《齐鲁学刊》2007,(4):16-18
孔子和西塞罗是古代中国和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针对当时社会动荡局势,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包含有公正、美德、法治等思想。这些思想为如何治理国家,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借鉴,它们已成为人类永恒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民族意识与对民间和乡土的追索有着天然的联系与相关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处于民族危机中的晚清知识人,必然生发出对于乡土与民间的重视和兴趣。他们一方面把民间资源作为文本通俗化从而“新民”的武器,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身处民间和乡土的包围之中,中国古典时代所特有的文化一体化的状况,使得民间以及乡土文化积淀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并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影响了他们的文本创作。因此,对于民族命运的焦虑和对民间乡土的有意无意的追恋便成为了除西学东渐之外,中国近代小说写作的又一重要语境。  相似文献   

17.
天、地、人和合为一,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命题。在儒家文化体系当中,天、地、人之所以能和合为一,其哲学基础在于三才在阴阳二气上的同构,而其实现的方式、途径则在于用礼用乐。礼与乐有祀天祭地之礼乐,也有人群社会内部之礼乐。前者可以使人群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从外部得以与天、地和合;而后者可以首先实现人群社会内部的和合,并进而达到天、地、人三才内在的和合。  相似文献   

18.
冯军 《兰州学刊》2009,(11):178-181
放生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有着悠久的传承传统、广泛的理论基础与群众基础。它不仅是个人单独的行为,更是历代相传的社会习惯喜尚,是被大众被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信仰或活动方式。它以独特的姿态在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蒲松龄对放生现象情有所钟,小说集《聊斋》中有关放生的篇章多达20余篇,其他文学创作样式诗文曲中与放生相关的材料也颇为可观。蒲松龄笔下的放生既包涵民俗的范式,也点染着佛家与儒家放生的因子,更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了蒲松龄亲切和谐的自然观,善恶有报的伦理观,忧生爱民的人生观,标榜着蒲松龄一种厚实的生活姿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影响,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加大了发展差距,影响了国家发展大局。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实践和当前诸多因素发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篇章,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根基,是凝聚中国人民共识的梦,是我国科学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从“中国梦”的内涵出发,它包含着梦想与现实的统一,历史与发展的统一,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统一,阐述“中国梦”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深刻影响,从“中国梦”使人们坚定了追求理想的信念、化解了社会矛盾和支撑着民族长期发展三个方面论证“中国梦”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