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我国甘、青两省特有的五个民族所处的生存区域里 ,呈现出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 ,五个民族的传统法文化具宗教神治性与宗法伦理性双重特征。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 ,要关注这些地区的民族法文化的特殊性 ,分清利弊 ,合理取舍 ,以促进法制文明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杨晓新 《殷都学刊》2011,32(2):115-119
文化遗产是文化现象,它所标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环境采取的态度和摆脱野蛮状态走向人化的方式及其结果的总和。因此不应以阶级或政治眼光来看待和处理文化遗产问题,也不应取单一的认知标准。文化遗产的价值即其历史价值,包括认知价值、评价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活价值。同时,文化遗产应该是一种正文化事象,而不是负(反)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对某一特定民族(族群)而言就在于保持文化独特性,对整个国家或整个世界来说,就是保持文化多样性,保证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保护文化遗产还可以从中吸取古老但并不过时的处理现代问题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郭乃硕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5(1):203-206
政府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文明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不仅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转型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政府法制建设的相互关系及其致力方向和重点,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先秦盟誓的契约属性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誓的基本内涵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在神灵面前订约并发誓遵守的活动.无论从仪程还是内容上,盟誓都具备契约的属性.同时,先秦盟誓反映出其时代特有的文化内涵:立约者是相对独立的单位或个体,反映了其时代的自由度;立约当事人对契约的尊重与认同程度,反映其社会契约意识的普及度、民众卫权意识的自觉度与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5.
由政治而伦理与由伦理而政治构成了解放区小说主旨实现的主要途径,但这种方式的采用则表明解放区小说依然属于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值阈.解放区小说的言说者旨在构建一种与叙说对象同一的关系时,自然在遮蔽对象的同时造成了某种程度的自我遮蔽.  相似文献   

6.
陈静 《北方论丛》2008,(2):135-138
表现消费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表现消费文化的运行方式体现为象征消费,即消费的符号和符号的消费;表现消费文化的运行形式体现为时尚消费,即变迁性、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时尚消费文化形式。表现消费文化本身就具有品牌属性,亦即表现消费文化的外化对应物是品牌文化,象征与时尚消费的体现对应物是品牌消费。而当表现消费文化呈现为信息传递时,其对应与体现的传导形式是品牌信息,因而,表现消费文化的品牌传导机理按着品牌传递机理和品牌整合传播机制运行。  相似文献   

7.
开放性理论具有理论、实践和立场相统一的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理论,蕴含四重内在逻辑的分野与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广泛的思想源流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系统和要素系统是一种可扩展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广延性的实践功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途径呈现多样化格局。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创造和传承的历史脉络、经济状况和文化心理,对特定民族共同心理的认定以及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传播形式已通过其广泛的传播方式和功能要求而获得受众的认可的今天,新媒体与民族文化结合这一形式也已经慢慢随着民族文化思潮得到重视,而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深层结构和属性,也将随之改变其原有的意识形态,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差异性,遵循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属性,实现有差异的教育公平,就是实现每位幼儿生命的平等性成长.在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幼儿教育必然要以“文化”为纽带,从文化与人、课程与文化、教育公平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去揭示影响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客观元素——文化.文章从幼儿园课程本质的文化学论证、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归属、教育公平与幼儿园课程文化属性的关系和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应有的价值取向四个维度探讨教育公平视域下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传统诉讼文化中的刑名师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良好 《学术探索》2006,(2):109-112
我们无法摆脱传统诉讼文化对当下法治建设的影响。乡土社会中的刑名师爷是案件的真正决断者,是法律职业者,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处于政治和道德上被双重拒绝的困境,这恰与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法治理念和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借古思今,以制度化的方式提升法律职业者的地位,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国先进文化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吻合的,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立足中国现实,体现中国国情,具备中国风格,形成中国气派,具有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是人民创造并服务于人民的文化;是以科学为基础,不断地吸收和反映人类科学技术优秀成果的文化;是倡扬社会公平,主张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是始终战斗的文化。努力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认清中国的文化国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遵循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法制现代化革命,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这片土壤培育出来的文化“植物”,是中国法律观念的历史沉淀。因此,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其有用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利用,对于不适合社会法制现代化的部分坚决地予以批判,甚至抛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的文化形象已成为重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动力,文化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文化产业更具有巨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法家法律政治思想与新农村法制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法家法律政治思想是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主要渊源,客观、全面地剖析法家法律政治思想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汲取现代西方法律政治理论的精华,结合农村实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之路,是当前我国新农村法制文化建设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竞争法制的不断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文化的培育和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地区)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我国对市场竞争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残,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中国市场竞争文化的培育及其发展进程与市场竞争文化对竞争法制的促进功效发挥。培育竞争文化对完善我国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从哲学层面论证了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的内涵,论证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相辅相成,二者间存在互动关系;论证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根本途径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法律传统自近代以来逐渐受到西方法律思想及其制度的影响,尤其受到民法传统的法律思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以废除旧法为基础的。但是,废除旧法也并非完全割断了与旧法的联系,中华法律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谓否定旧法,只是对那些法律政策以及法律中所反映的某些政治思想的否定。而对于那些根植于一般社会生活规律和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以及具体的道德规范,无论古今中外,都须予以接受。作为婚姻家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扶养制度,同样是这一发展进程中的一环。对扶养制度的法律文化解读,可以从一个相对崭新的视角探究我国婚姻法关于扶养制度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婚姻法》有关结婚程序的规定中存在着法定登记制与世俗仪式制、自愿的婚约与必备的婚约的冲突。这些冲突实质上体现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中国法律文化与外来法律文化的冲突。要解决这些冲突,必须要遵循继承传统、借鉴西方,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性法律文化,并促进观念性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20.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广而全面的,囊括了当时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的法律现象。法谚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它们基本上渊源于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至少是与其密切相关。法谚与其他谚语关联甚紧,后者对其起支撑、加固或强化作用;法谚有时也衍化为外围谚语,进一步表达一种日常生活道理或经验。从法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对法谚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