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其法律地位无论在国内法还是国际法上都是明确的。陈水扁曾一再表示信守上台时作出的保证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等“四个一没有”的承诺。2002年8月3日,陈水扁终于剥下了伪装。他在向极端”台独”组织“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年会发表的讲话中,鼓吹“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首次正式、公开和明确地将海峡两岸说成是“一边一国”,并声称要加强所谓“公民投票立法”,以备“有需要的时候”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这些严重的“台独”分裂言论,与早已声名狼籍的李登辉的“两国论”一脉相承,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对两岸同胞的肆意挑衅。8月6日,陈水扁诡称他8月3日的讲话应该是“主权对等”论。实质仍是鼓吹台独。据报道,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南沿海年度军事演习已进入中期阶段。今年演习的科目完全是针对“台独”、为夺取台湾本岛而设置的,且设定了最艰苦、最恶劣的环境条件演练部队。如果陈水扁死不悔改,导致台海战争爆发,其结局将会如何?《当代海军》杂志载文称,美一军事考察团对台军实力作出了评估。本刊摘要转载,以飨读者。此文不代表本刊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危机。这缘于两个大倒退: 一、陈水扁“新政府”继承李登辉“台独”理念,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近竟公然提出“一边一台”。与此相适应,在军事上,陈水扁抛出带有分裂色彩的“决战境外”军事战略,企图把战争引向大陆。在完成了台军“精实案”后,又开始“精进案”的实施,旨在提高台军的反应能力和作战能力。在武器装备上,陈水扁一方面大力发展进攻性武器,另一方面不惜血本,大量购买先进的装备,如向美国采购柴油动力潜艇和“基德”级导弹驱逐舰等,以此“挟洋自重”,一意孤行推动“台独”进程。二、小布什上台后,在克林顿政府建立的美中“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大踏步后退。布什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强调遏制机制,把台湾列为美国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好友”,表示要“协防台湾”,给台湾明确的支持。最近又支持台湾研制“阻吓性武器”。陈水扁随着小布什的指挥棒起舞,“两岸政策”自动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试图依靠美国与大陆抗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决不会坐视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得逞。除了继续谋求和平统一中国的努力外,决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无论是外来的敌对势力,还是陈水扁的一意孤行,谁分裂中国,谁将遗臭万年。历史无情,没有例外。  相似文献   

3.
有了第一次、第二次,谁能担保没有第三次?!在华盛顿的政治天平上,北京的份量远远重于台湾。自李登辉上台,“台独”势力日益抬头,陈水扁上台后,更是大肆购买洋枪洋炮,甚至放出“建国备战”、“决战境外”的狂言,在“以武拒统”的道路上滑得更远。“台独”就意味着战争。“台独”分子之所以胆敢这样“玩火”,无非是自认为有“洋大人”在背后撑腰,特别是美国对台军售的加强、美国一些人“武力保台”声音的鼓噪,更使其利令智昏。但是,“洋大人”真的就那么靠得住吗?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为脱身越战泥潭,借“大三角  相似文献   

4.
自台湾政党轮替以来,民进党的绿色旗帜插遍全岛,由国民党人马英九担任市长的台北市在绿意盎然的台湾有如一座孤城,被民进党层层包围。有人说.陈水扁上台之后不敢贸然推动“台独”,而马英九却不得不做“台独”(国民党执政的台北市独立于民进党执政的台湾当局之外)的准备,因为抛开政党分际与理念不同之外,单就陈水  相似文献   

5.
民族败类李登辉利用台湾地区选举,把国民党控制了55年的台湾地区“让”给了主张“台独”的陈水扁,公开对全中国人民挑战,同时也是对世界和平挑战。如何看待台湾大选后的政  相似文献   

6.
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和“公投”论使两岸关系波澜再起,国内公众群情激愤,有不少人认为,“打”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惟一出路,晚“打”不如早“打”,因为“台独势力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时间”。事实上,台湾问题涉及的复杂程度和内容远非简单的“打”与“不打”所能驾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  相似文献   

7.
去年3月18日民进党陈水扁在台湾上台执政之后,本来是国共两党内战对峙的台海,因陈水扁当局实施事实台独路线,而变成为分裂与反分裂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台湾当局为搞“台独”,以武拒统,不断加强台湾军事防线建设,构筑了所谓的“六大军事防线”。陈水扁上台后更是变本加厉,加强军事防线建设,并提出了“决战境外”的新战略,妄图把未来战争的战场推放在台湾本岛之外。且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六大防线”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9.
陈水扁发表的“一边一国”论可以说是他和幕僚集体策划的结果。在这些幕僚中间,有些人是李登辉“两国论”的原班人马,有的是随陈水扁一路杀过来的铁杆“台独”分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大陆缺乏了解。由这些人根据“国安”系统提供的材料所做出的研判,也就难免会有偏失。  相似文献   

10.
纵观台湾新当局一年多来的两岸政策,人们可以看出一条所谓的“务实台独”路线从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与陈水扁周围一些推崇“务实”、“理性”的“独”派人士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3月18日,民进党人陈水扁上台,意味着国民党这一百年店无奈地掩上最后一道门。其间,国民党有多少值得总结的历史教训已不再引起我们的兴趣,倒是陈水扁上台后接二连三把“台独”分子分别安插在政府的重要部门,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台海形势正发生着一次严重的倒退,我们必须对台海危机作出有力的回应。“台独”分子究竟要走多远?可以肯定的是,陈水扁不太可能回头是岸,这从他5月20日的就职演说就可以看出。但历史的前进是合力推动的结果,陈水扁的一厢情愿将受到其它力量的有力制约。因此,台海危机也可能是一种转机。转机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我们仍然愿意从和平的角度作最大的努力,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既热爱统一又热爱和平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张华 《领导文萃》2014,(21):48-51
<正>稳定可控的两岸关系的维护者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一直被视为两个战火的"易燃点"。不管如何解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动机和意图,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就是美国不希望亚太地区爆发冲突。因此台湾的首要角色就是要处理好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不要重演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的紧张关系。学界对于美国在台海地区的利益虽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但一般认为台海地  相似文献   

13.
民进党执政三周年表现 台湾奇迹褪色 严格说起来,陈水扁侥幸得到“总统”宝座并不是福气,因为台湾在李登辉独揽大权12年后已经是干疮百孔的烂摊子,蒋经国打下的经济基础已经在  相似文献   

14.
台湾军队被称为“国军”,最早就是那支国民党在大陆战败后逃到台湾的“南京国民政府”军队。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军队又被李登辉、陈水扁折腾得面目全非。军中信任与信心危机四伏,加上军营管理问题重重,台军战斗力并未随武器装备的更新而上升。  相似文献   

15.
《决策与信息》2006,(10):53-54
综合新加坡《联合早报》、台湾《新报》等媒体报道,今年8月26日晚,台湾“政论名嘴”金恒炜与前“立委”林正杰共同出席一家电视台的政论谈话节目。节目刚开始不久,林正杰就动手殴打了金恒炜,并连踢好几脚,金恒炜的鼻子被打裂。主持人连忙大喊节目暂停,但还是控制不住林正杰的火爆脾气。金恒炜是何许人,他为何会遭林正杰如此痛恨?原来,金恒炜曾经是国民党的支持者,后来转而担任陈水扁的“国策顾问”,目前是挺扁的政治评论员,现任台湾《当代》杂志的总编辑。作为外省籍的第二代,他还是一名死硬的“台独”分子,三天两头在媒体上为极端“台独”分子、为陈水扁的贪污行为公开辩护,在岛内名声很臭。  相似文献   

16.
军内一连几个大动作,军外挟洋以自重,台军正在变成陈水扁“以武拒统”的工具。 2002年是台湾民进党执政的第三年,在初步稳住政权后,陈水扁重点加速了对军队的改造,几次大动作下来,使台湾军队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台独”军队。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国内国外,大事、难事之多、之重、之频、之复杂,为改革开放20年来所少见,尤其是台湾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两岸关系再次出现危机,使不少中国人思考21世纪中国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武力遏制台独法理独立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水扁于2004年3月赢得了连任台湾领导人的机会后,很快就明确了2006年修改宪法和2008年实施新宪法的法理台独时间表。[1]陈水扁走向法理独立的政策,使那种台独不敢公开独立因此不必武力遏制台独的观  相似文献   

19.
● 台湾本届“立委”选举揭晓,泛蓝获胜,泛绿受挫。这一结果表明, 当前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泛蓝过半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两岸关系的困局,但两岸关系形势 将依然严峻。未来两岸关系将面临“三利三难”。● 台湾岛内的民意在经过数次选举的割裂之后,与陈水扁当局的施 政措施与两岸政策之间将发生更大的落差与矛盾,台湾政局纷争 不断、动荡不安已可预期。● 这次选举结果表明,岛内政局的发展走向仍然受到国际大环境, 尤其是中美关系基本格局的牵制。  相似文献   

20.
● 台湾本届“立委”选举揭晓,泛蓝获胜,泛绿受挫。这一结果表明, 当前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泛蓝过半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两岸关系的困局,但两岸关系形势 将依然严峻。未来两岸关系将面临“三利三难”。● 台湾岛内的民意在经过数次选举的割裂之后,与陈水扁当局的施 政措施与两岸政策之间将发生更大的落差与矛盾,台湾政局纷争 不断、动荡不安已可预期。● 这次选举结果表明,岛内政局的发展走向仍然受到国际大环境, 尤其是中美关系基本格局的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