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才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17-21
哈贝马斯从分析M·韦伯合理性概念入手,通过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观点的批判继承,系统阐发了科技意识形态论,提出只有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并成为意识形态新形式,认为科技意识形态有别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交换的基础意识形态,作为技术统治的隐形意识形态为统治合法性提供基础.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论不符合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总体上属于科技悲观主义;但是它不仅深化了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而且对于反思科技理性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晓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3):9-11
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天堂还是地狱,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成了理论界长期争论未决又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批判理论家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他的批判理论中论证了科学技术为什么会成为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的,见解深刻又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作家的科学技术观的形成,是一个合逻辑性与合历史性相统一的过程:霍克海默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这一论点,马尔库塞加以完善,至早期哈贝马斯却得出了资本主义统治合法化这一结论。法兰克福学派陷入理论误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区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异同,在于他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但是他们的观点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民主理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炳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103-110
哈贝马斯通过交往行动的理论,将洛克式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与卢梭式的共和主义民主理论结合起来,力图克服自由与民主的冲突.在他看来,体现民主本义的人民主权,就存在于交往活动中,是人们在符合交往理性的、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中,达到话语共识而形成的.这种存在于自由地批判性讨论的公共领域的话语民主,为制度化的代议制民主提供动力和合法性基础.哈贝马斯的民主理论为消除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提供了理想的方案,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5.
吴艳东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3):12-15
该文以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关于对意识形态批判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三个方面,系统比较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旨在划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错误实质,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隐蔽化的今天,对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推进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技术存在悖论:一方面,科学技术造就了现代文明;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成为资本主义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凭据。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因其“中立性”而具有某种“合法性”,消除这种“合法性”的办法只能是摧毁工具理性;而哈贝马斯则认为这不具有可行性,提出以“交往行动”取代工具理性。但从中国现实来看,真正科学的态度应是人文精神与工具理性的协调共存,发挥科学技术有利于社会的一面,消解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被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学者的旗手,然而就其思想的发展轨迹与成长经历而言,哈贝马斯只是将自己的学术镀上了一层形式上的法兰克福学派元素。他的理论资源和材料有部分德国古典思想的传统,然而他的价值观是激进的自由主义,他的方法论是功能主义的,而他的意识形态是保守主义的。由于他科学观、启蒙观和理性观均与第一代学者有着较大的分歧而与美国实用主义者心灵相通,因此哈贝马斯不能算是一个法兰克福学派的传人,通过他,美国的学术思想和价值立场渗透进了德国的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8.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2):17-20
合理交往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消除社会弊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改进新媒体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建设方式,解决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建设遇到的新问题有积极意义。合理的交往行为、主客体界限的超越、平等对话商谈、紧跟时代步伐的语言交往、知行合一和言行一致的追求、交往行为规范的建立等,都是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四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哈贝马斯在理论活动的初期(20世纪50-60年代),秉承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致力于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为社会批判理论奠定基础。70年代后,他逐渐突破了该学派的限制,汲取各派思想精华,并最终于80年代初完成了从认识论向交往理论的转向。“交往行为理论”是一部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所有领域的百科全书。这一理论随着哈贝马斯的研究仍在不断拓展中。 相似文献
10.
刘景良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15-17,29
哈贝马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并不是简单地复述前辈的"社会批判理论",而是沿着马尔库塞"工艺的合理性是新意识形态的内核"的思路,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哈贝马斯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非合理性的一面.把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观点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阐述出来,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桂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3):14-17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思想论争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阿尔都塞和哈贝马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截然相反的.阿尔都塞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他还把这种对立的原则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哈贝马斯则把二者等同起来,主张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吴艳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47-50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关于对意识形态批判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三个方面系统比较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旨在划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包桂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5):28-31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重心就是对谎言的批判,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倒退的批判,通过这些批判的实践拨开大众文化具有的虚幻伪装,冲破它的压抑,并揭示出真正的文化艺术所具有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使文化艺术能以不妥协的姿态对抗现实的不合理,以摧毁现实的物化逻辑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操控。 相似文献
14.
王交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5-6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思想家都对科学技术进行过探讨。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理论的一大特点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科学技术已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成为了技术统治的意识。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理论,梳理了其提出的技术统治的意识的思想源流和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了阐释了他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修正。 相似文献
15.
于永军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3):64-69
随着时代的变化、研究主题的转换,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形态也经历了异化理论、物化理论到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等诸形态的演进.但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开始,这种一以贯之的意识哲学基础的理论演进却发生了转向.哈贝马斯在克服传统社会批判理论不足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时创建了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创立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次范式转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于永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39-44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形态经历了异化理论、物化理论到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演进。但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开始,这种一以贯之的"意识哲学"基础的理论演进却发生了转向。哈贝马斯在克服传统社会批判理论不足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时创建了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创立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次范式转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芳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07-109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向法兰克福学派发起了挑战。他认为,大众是一个流动的、能动的社会从属群体;大众文化是由文化工业生产但由大众选择并消费的商品文化,具有冲突性和开放性;由于大众能够从中创造出与权威力量相对抗的意义与快感,大众文化便具有了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8.
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他们在传播学上的贡献国内却鲜见评介和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集中在对媒介控制的认识上。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通过传播上的操纵和欺骗,大众媒介不仅极为有效地清除了社会文化的否定性,甚至系统地清除了孕育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终造就单向度的人和社会。虽然这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批判,但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国际论坛》2018,(3)
哈贝马斯认为欧洲主要是从政治上界定的,一体化是欧洲特质的重要内容,欧洲认同是建构的产物,政治归属感不一定非要沿民族国家边界才能形成,可以利用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逻辑来培植欧洲认同。由地方和部落意识上升抽象为民族国家意识,再扩展为欧洲认同,最后形成世界公民意识,其集体认同理论呈现连续扩展和超越的逻辑脉络。他的欧洲认同主要源于西欧经验,未能真正摆脱欧洲中心论,他强调全球化造成同质化但又忽视地方化和根性意识的增强。以美国为对立面界定欧洲身份隐含着实力政治的危险因素,与他对世界主义的期待格格不入,对于欧洲认同向世界公民意识转化的论证也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和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从技术批判的角度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未将他的科学技术功能严格限定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从生产力本质、意识形态和社会功能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哈贝马斯与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