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席慕容的诗歌里,爱情、青春、亲情、时光、乡愁是永恒的主题,爱情、乡愁和生命意识,在席慕容的诗里并不是可以截然分清的,很多时候它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但是它们都统一于诗人爱的基调,由爱生成。诗人心中充满爱,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纵观席慕容的每一首诗,莫不给人以一种真诚的感动。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美好的体验,而描述爱情的诗又往往联系着诗人的亲身经历。诗,都是诗人心趣的表露。当爱的真挚热烈、自由时,徐志摩歌唱和赞美爱情;当封建传统摧残爱情时,他向封建势力开火,当爱情走向低谷时,他的诗低沉、衰怨;当爱情走向破灭时,他的诗懊丧、叹息,但并不彻底失望。徐志摩有他自己的世界和属于他自己的诗。  相似文献   

3.
舒婷和翟永明,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坛上两位著名的女性诗人,都分别写下了许多“爱”的诗篇,但传达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声音:舒婷的诗是对爱的呼唤与追求,而翟永明的诗是对爱的质疑与反思。从舒婷到翟永明的这种“爱”的嬗变,折射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女性对爱情婚姻、对两性关系的不同思考与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4.
伊丽莎白·白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浪漫主义女诗人,席慕容是20世纪台湾女诗人。她们均擅长于吟咏爱情,创作的爱情诗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和热爱。本文试从背景、思想、艺术等方面对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女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许兆剑 《新天地》2011,(8):124-124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李商隐诗中最能代表其纤巧凄美风格的是其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从爱情关系上,可将李商隐的爱情诗大略划分为两类。一是实有其事的,这类爱情诗抒情对象明显、特定,与诗人具体的爱情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6.
严峻 《华人时刊》2007,(1):50-52
在河南邓州市有个台湾村,住着一群高山族人,先祖是郑成功军中勇士,婚丧嫁娶唱阿里山之歌。台湾村村口门楼上写着两副楹联: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枝叶繁茂木本深,江河流长水源远。正如台湾作家席慕容在诗中写道:“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里诉说着台湾村人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7.
《天野海郊集》:唱给民族昨天与今天的歌高文升1831年,歌德在同爱克曼谈艺时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①。艾青在论述诗的美学品格时,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使它崇高与完整”。他又在“诗人论”里说:“每个诗人有他自己...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中西诗歌文化里永恒的主题,中西方诗人对爱情诗歌的创作更是丰富多彩。澳大利亚当代著名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的《邂逅》,以视觉诗为载体,诠释了他的爱情观:相遇、相依、惜别。本文旨在通过解读视觉诗《邂逅》,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澳洲的爱情诗歌,从而对爱情观获得一次全新的领悟。  相似文献   

9.
伊丽莎白.白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浪漫主义女诗人,席慕容是20世纪台湾女诗人。她们均擅长于吟咏爱情,创作的爱情诗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和热爱。本文试从背景、思想、艺术等方面对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女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论白居易诗中的爱情婚姻观孙兰廷白居易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有唐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坛上,其贡献是令人瞩目的。他写了大量的爱情婚姻诗,这些诗反映了他的爱情婚姻观。探讨于此,对白居易思想和创作的深化研究,庶几略有裨益。一、继承“相敬如宾、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第一位意象派女诗人,被称为20世纪初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先驱。诗人终生与诗为伴,凭借超凡的头脑和想象力,把对生命的感悟幻化为神奇的意象。诗人始终保有本真的天性,讴歌自然、咏叹爱情、感念人生,抒发爱、生命、自然的情怀。1775首充满奇丽意象的小诗,彰显出诗人孤寂生命深处的柔美情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诗人坚持诗歌创作,是因为人生在世,天意难违;诗人痛苦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诗歌是终极理想对丑恶现实的烛照;异域之爱很可能战胜本土之爱,我的散文诗里,流淌着圣琼·佩斯等法国诗人高贵而风流的血统;法国诗与中国诗犹如法国少女和中国少女,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神韵与肉感;尖峰体验奠定一首诗的架构,即肉体,集体无意识则赋予一首诗以灵魂。  相似文献   

13.
席慕蓉的诗歌里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爱意,这同她的生活与为人紧密相关。因为自己幸福,所以她把爱灌注在诗歌里像种子一样播洒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所以,她爱自己、爱他人、爱故土,憧憬爱情、赞美青春、热爱生命、拥抱生活。她的诗像一个个美丽的梦,她的诗让人如痴如醉,她的诗歌给予了读者强烈的心灵感受。  相似文献   

14.
何其芳取西方象征派诗歌精髓,融晚唐五代柔美凄艳诗风,追求真实,崇尚理想,执着"纯诗"理念。《预言》一诗借用传统爱情题材,运用独语对话方式,吟唱了一曲古老而又永恒的爱情母题。爱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多具不可描述、不确定和不可穷尽及意象创造等特点。生活与青春、感伤与甜蜜、批判与揭露是其主旋律。诗作迥异之处是,爱无语而来,又无言而去,仅留下独语存在。爱情、青春、生命,在何其芳诗里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15.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热爱自然,擅长写关于自然的诗,一度被看成是消极的自然诗人。其实,作为一个诗人,华兹华斯经历了一个从爱自然到爱人类的过程。他既爱自然,更爱人类。他的诗歌里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和生存状态的关怀,人和人性始终是他关注的对象。他认为,人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保持高贵的人性。  相似文献   

16.
痛苦的灵魂——论穆旦40年代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在40年代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对人类生存状况、民族前途命运形而上思考的痛苦凝重的情感色彩。生的希望与绝望、爱的欣喜与怅惘、民族的期待与灾难等都在他的诗中交织、扭结、矛盾和冲突。透过其诗,可以感受出诗人躁动、苦闷、压抑和焦灼的痛苦灵魂。他是一位充满着矛盾与痛苦而又不断地面对矛盾、咀嚼痛苦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文娱生活     
《老友》2009,(1):52-53
诗人的痛苦一个诗人把自己写的一首长诗送到编辑部说:"先生,请您帮我看看。我所有的痛苦都在这首诗里了。"读完诗,编辑批注道:"你诗里的痛苦现在都跑到我头脑里了。"  相似文献   

18.
《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懊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以及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诗中写的是湘水配偶神的爱情生活,但却是按照人的现实生活想象出来的,因而处处流溢着人的情味。诗中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歌咏,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着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慷。  相似文献   

19.
在河南邓州市有个台湾村,住着一群高山族人,先祖是郑成功军中勇士,婚丧嫁娶唱阿里山之歌。台湾村村口门楼上写着两副楹联: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枝叶繁茂木本深,江河流长水源远。正如台湾作家席慕容在诗中写道:“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里诉说着台湾村人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权德舆写给妻子的诗不仅数量众多,引人注目,而且内容也有独特意义。从李白、杜甫以降,唐代诗人的赠内诗都是以男性中心主义的态度,着重描写妻子对自己的眷恋,而权德舆却是站在平等的立场,将妻子作为读者,表达各种情境中的对妻子的爱情,真切感人。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权德舆是“赠内诗”这一诗歌类型的确立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