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居住于后现代的人,列举出主要关切的问题比给后现代下定义更重要。居住于后现代的人关切的问题是我们不是生活在现在而是在"之后",我们具有别具一格的偶然性,欧洲中心主义正逐渐破灭,现代主义宏大叙事已经终结。这些关切尤其能够在艺术领域得以体现,后现代的胜利带来了作为"技艺"的艺术的终结,显示出了一种新型的时间意识,打碎了异中求同的文化传统,毁灭了高雅艺术和低级艺术之间的差别,并凸显了新文化条件的边缘性、碎片化。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省思与理论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的西方理论界,“理论终结论”此起彼伏,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回应。他通过对当前的文化理论兴衰的全面的诊断和清醒的审视,指明“政治失忆”和“政治失败”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后现代理论把宏大、严肃的涉及到人类终极关怀的政治问题换成了人类琐碎的生活形式,结果在面对人类根本性问题时显得软弱无力,因此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真正走向终结的是“后现代理论”,理论自身并未终结。伊格尔顿认为理论的重建必须重视后现代主义所逃避的道德、价值、真理等宏大问题,以伦理学为新起点,遵循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与社会主义传统,在反思中保持批判的姿态,并且指向政治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3.
试论罗蒂的种族中心主义观念及其后果张国清当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在国内外学术界正方兴未艾。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是西方传统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化走向衰落的象征,而不是其复兴的征兆。对此,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如德里达、海德格尔和福柯等人...  相似文献   

4.
飞越迷雾──论中国当代文坛后现代主义之有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文坛流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这一观点进行了批评。认为这一观点是在西方理论话语进入中国以后,理论界用西方理论话语对当今中国文坛一些新现象的盲目比附;再者,西方所提的“后现代”是有所指的,它可以被认为是尼采传统的延续,也体现了西方人超越性的思维品格,而这一点在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中是不具备的;虽然后现代不可能在目前的中国形成一个思潮和运动,但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确实可以看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中国有了后现代主义。对这一现象应反思其得失,采取审慎的态度去透视这一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史是用现代汉语去讲述中国古代关于美学的资料。现代汉语的学术语汇是在西方近代精神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西方近代学术与各种非西方文化距离最远,矛盾最大,同时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学术也有相当的距离。当中国学术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要与古代传统和世界各文化沟通的时候,现代汉语已构成的学术语汇的局限就显示出来,中国美学史的写作成为暴露现代汉语学术语汇局限性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经历了革命性的剧变。在西方社会与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之际,其文化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此时,人们开始频繁使用“后现代”一词概括和评价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后现代有关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让-弗.利奥塔是西方后现代理论发轫之初最重要的理论奠基人之一,他重新思考西方的思想传统,对其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用“后现代”命名。他的后现代思想论述了后现代状况的多个方面,其观点在后现代思想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戴维.洛奇的《好工作》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集中呈现后现代社会表征与后现代典型心态和思维模式,是后现代社会表征中的后现代叙事。文本呈现的后现代社会表征主要有:环境污染,科学技术的膨胀泛滥,传统“家庭”的瓦解,追求“不确定性”,消费活动的游戏性等等。文本借助人物表达了对后现代社会的困惑与烦恼,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后现代状态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们的危言耸听,而是当代西方人所面临的直接现实。  相似文献   

8.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终结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历史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全球形势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重提并进一步阐释了"历史终结论"思想。"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一种历史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性理论。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与批判,并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大历史进程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关于后现代文化的讨论中,“本文”(Text)概念几乎无所不在。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科学革命变革的标志和起点,然而其含义究竟如何?许多人尚不甚了了,对之误解和歪曲的事时有发生。作者在研究时发现,“本文”虽然是一个西方概念,却与中国道家之“道”有着多方面的血缘关系;如“消解”与“反者道之动”(老子);“对话”与“负阴抱阳”(老子);“本文”与“万物一马”(庄子)等,本“对话”在一个中国学者(E)和一个西方学者(W)之间进行,其本身又是一篇关于“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上大多数人被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既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和文化上.如果从文化的纬度来考察全球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一个直接后果.后现代主义在进入中国的文化土壤时必然与中国文化相碰撞进而发生形交.在"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可以建构四种形式的后现代性话语:(1)"全球本土化"的后现代话语;(2)具有解构特征的大众文化话语;(3)从中国视角重新建构的全球化话语;(4)作为全球本土化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儒学已经逐步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带有主导性意义的话语力量,并在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语境下得到了重新建构.它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据以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因此,一方面应当从后现代和全球性的视角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改造、批判、扬弃并加以重构,使其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应从全球化时代的新儒学的视角对西方的各种后现代理论进行质疑、批判和改造,从而使重构的后现代新儒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话语共存之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滥觞之际,美国新马克思主义者杰姆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展开了对后现代社会的整体研究。他是采取美学和政治的相关性观点来透视后现代问题的,因而他的美学理论具有政治性,其关于后现代审美特征论的研究,并非是要纯粹勾勒一种风格潮流,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后现代文化是如何以晚期资本主义整体逻辑里的主导文化形式呈现于社会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3.
丹尼尔·贝尔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 ,他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均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立足于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框架 ,对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思想进行深入了解与探讨 ,并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异同进行研究 ,对了解西方当代社会学发展潮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恢复性司法源自西方,其与西方的法律文化,尤其是后现代法律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理念的角度看,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既具有诸多与恢复性司法相契合的元素,如追求无讼和重视调解;同时也具有一些与恢复性司法相悖离的因子,如崇尚重刑和缺乏宽恕,因此,恢复性司法目前在我国践行的法律文化空间有限。以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为指针,着力在我国培育轻刑化和宽容的社会氛围,从而使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践行逐渐获得一个较大的法律文化空间,应当是我们理性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艺术终结论"并不是宣判艺术活动的终结,而是宣告需要终结关于艺术这一概念的西方现代性话语霸权."艺术"这一概念伴随着西方现代性而发生的内涵历史流变,表明西方现代性话语逻辑下的艺术概念所反映出的理论局促,这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艺术--人工制品的理论出场清理出了理论生长的空间:该文以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在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人...  相似文献   

16.
任何时代的文学评论都是一个关于意义的故事。或追寻或消解,意义总作为一个缺席的在场被谈论。(一)在西方,继十九世纪“上帝死了”以后,二十世纪又有人惊呼“人死了”。(当然人并没有死去,仍一代代活着,正如尼采宣布一种上帝话语的终结一样,福科指的是“人”的话语的终结。)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之死成了西方广泛关注的话题,人道主义话语在西方已不再荣光,漂亮少女变成了大灰狼,但在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家却不合时宜地与狼共舞起来。采用人道主义话语主要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基于对“文革十年”的深刻反思。文革是一次…  相似文献   

17.
二战以后,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世界最主要的文化思潮.自然科学与后现代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量子力学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确定性信念,为后现代的不确定性、游戏、偶然、无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背景,同时科学技术也为后现代新兴艺术门类的产生及后现代文化的大众化、商品化转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思想家们及其理论对从柏拉图起至黑格尔的西方唯理性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和批判,这一思想发展对西方现当代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现代思想理论源头的追溯也成为必然。后现代思潮学理探源如果以中世纪为限的话,可追溯到奥卡姆剃刀思想,近代反理性哲学家波普尔的反本质主义观点也是其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 2 0世纪中叶兴盛于西方世界的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与现代科学主义心理学走向衰落的情境下 ,以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科学主义心理学进行反叛和消解为特征的后现代心理学思想 ,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在西方心理学界生成并传播开来。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作为处于童年期 ,其发展趋势尚不明晰的新生事物 ,对其理论内涵和学术主张进行研究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又是一个对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发展史研究极有意义的课题。高峰强教授的博士论文和学术著作《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5月版 )正是对…  相似文献   

20.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说过,哲学像是一只黄昏时才起飞的猫头鹰。所谓的“晚期马克思主义”,就是后现代话语挑战中姗姗来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正如詹姆逊所反思的: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联袂演出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逼着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出一种“更加现代的”(实际上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它试图对传统的研究客体,即资本主义本身所呈现的“新的出乎意料的维度”,即“后现代状况”加以理论化。由此,晚期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