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黑》月刊是一部由沈从文、胡也频、丁玲三人合力筹资创办的文艺同人刊物,专注于文学创作。《红黑》月刊是他们三人在上海当时恶劣的商业环境中,争取文学独立与自由的一次浪漫"冒险"与勇敢试验。但在出版至第8期后终刊,主要与资金短缺、创作队伍狭窄、脱离文学生产与消费环境、思想走向分歧等因素有关。《红黑》月刊虽然最终走向失败,但它为丁玲与沈从文今后从事的编辑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胡风认为,文学的发展需依靠同人团体的共同努力,而同人团体的文学组织形式是同人刊物,同人刊物需要统一的办刊思想以及对同人团体的文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文艺思想。文章依据大量一手资料梳理并论述了胡风的文学流派理念以及他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对七月诗派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州评论》是叶圣陶、丁晓先、王伯祥、王芝九等自筹经费创办的同人刊物(影印件见封二),据说共出十期。也许当时印数不多,又几经变迁,该刊早已佚失,最近在偶然机缘中,找得其中六期及附刊一期,才使我们具体地了解这个刊物的面貌。下面我们就把《苏州评论》的创办缘起,经济来源,办法及大致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胡风主持的七月社善于借助座谈会进行发声。《七月》的一篇不为人注意的《简约》透露出胡风一派曾计划发行大众版《七月》。其座谈会上讨论“新形式的产生”问题,对朗诵诗的大众化运用问题的探讨,表明胡风等人在文艺大众化的立场上存在着游移和暧昧,并非纯粹的启蒙立场。在“旧形式的利用”问题的座谈中,七月社同人通过消解内部的话语分歧而形成了对外话语权力较量的一致性,胡风本人也积极参与其他机构的座谈会,主动占领话语阵地,与通俗读物编刊社在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上展开话语权角逐。座谈会这一话语空间所形成的力量场,助长了胡风与其追随者抱团取暖、结成知识共同体的风气,也构成了他日后命运的端倪。  相似文献   

5.
《北方文化》期刊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北方文化社主编,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发行并在晋察冀解放区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刊物。该期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并主要反映解放区的政治、文教等方面情况,作品的主流意旨在于揭露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歌颂解放区斗争生活、宣传土地改革和边区文艺运动。该刊的封面设计与内文编排均有许多独到之处,编辑理念较为纯熟,其面向的读者较为广泛。该刊的编创团队强大,刊出的文章水准较高,具有开阔的文学视野和进步的政治意识,特别是对当时解放区的民主改革建设和文化体系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刊也是此时期河北珍贵的集成性文化史料,该刊还被学界评为“解放前珍贵红色报刊”之一。  相似文献   

6.
《东北文艺》是东北解放区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刊物,本文介绍了它刊办时的资料,编排,机构和出版情况,刊物的办刊方针与性质。这有助于研究解放区文艺刊物编辑史。  相似文献   

7.
语丝社北京时期以《语丝》周刊为阵地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典范的同人刊物,是现代知识分子建构言说空间的一个重要平台。南迁上海后,由于同人立场发生嬗变,这一言说平台由建构到解构,表现出明显特征:同人启蒙立场逐渐消解、批评本体色彩逐渐弱化、编辑主体和创作主体由一体到分离、出版策略与文化理想由反抗转变为迎合。作为文学媒介,《语丝》周刊言说功能的丧失,刊物生存的大、小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和“文派制衡”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革命报刊已影印出版的有十三种,现简介如下: (一)《解放周刊》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1941年8月31日终刊,共出134期。有时事评论、论著、理论研究、文艺、捷报、特辑、各地通讯、翻译、来信等栏,以时事评论为主。它着重报导中国共产党对时事的态度和看法。《解放周刊》为16开本,每期24页以上,1966年由人民出版社影印为七集。 (二)《群众周刊》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刊物。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潘梓年任编辑兼发行人。1949年10月20日在香港终刊,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刊物。1955年人民出版社影印262期,分为四卷,止于1947年3月2日。创刊启事中说:“出版本刊,固然是愿意把自  相似文献   

9.
近年在浙江省海盐县征集到一份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出版的《革命画报》.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革命学校.它原名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组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革命画报》就是改组后不久创刊的.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出版刊物是政治教育和校外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先后出版了《黄埔日刊》、《黄埔潮》、《黄埔生活》、《革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三年 一月 本月 陈白尘、张骏祥、潘孑农、曹禺、贺孟斧等合编之大型戏剧刊物《戏剧月报》创刊号出版。执笔者有潘孑农、陈鲤庭、赵铭彝、刘念渠、吴祖光、夏衍等人。1944年4月终刊,共出5期。 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高中以上学校以“文运会”编行的《文化先锋》为课外读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论申公豹》和《再论申公豹》是作家聂绀弩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两篇著名杂文,由于取譬奇特,含蕴隐晦,世人对其写作背景及讽喻对象存在着误解。从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看来,这两篇杂文的写作背景都与1944年延安指派何其芳等人来重庆宣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重大政治文化事件有关:前一篇杂文侧重于批评胡风对延安"文艺特使"何其芳的态度;后一篇杂文侧重于挖掘胡风之所以如此的深层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七月》和《希望》作为胡风编辑出版生涯中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围绕着他们形成了一批作者群。这批作者群代表了胡风的文艺思想,阐释和践行了胡风的文艺见解,同时,《七月》和《希望》前后作者群的差异也体现了胡风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胡风与冯雪峰的关系濒于破裂。胡风认为冯有意阻止他参加有组织的救亡工作,于是萌生“独立地做一点事情”的强烈愿望。胡风随即计划返汉与友人合办刊物及仿效《呐喊》周刊而创办《七月》周刊,这些都可视为他脱离冯雪峰领导后的独立的文化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期胡风“独立”意识的觉醒,是导致其后与某些党的文化领导者持续冲突的前声。  相似文献   

14.
对创造社转变方向起着标志性作用的重要刊物——《文化批判》的创办,最费周折且在同人内部引起了最激烈的争执,它最终得以诞生,成仿吾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作用。成仿吾为总共出版了五期的《文化批判》写了四篇卷首语,指明了办刊方向,奠定了浓厚的批判基调和强烈的斗争风格,同时其严厉的内部清算和否定一切的理论思想也使《文化批判》带上了明显的"左"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新疆创办的妇女专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继《女声半月刊》之后,又创办的《新疆妇女》、《新疆女子学院月刊》、《晓风月刊》、《妇女月刊》、《妇女副刊》、《妇女与家庭》等数种妇女专刊.其中新疆妇女协会总会独立出版发行的《新疆妇女》单行本是新疆历史上最早单行本妇女刊物,其余均借用新疆日报版面刊发。较详细介绍了各刊主办单位、创刊日期以及宗旨和演变。以此说明文化和政治不可分开,何种政治环境产生何种文化,以及新疆妇女专刊走过的曲折漫长的发展道路。新疆妇女运动的兴衰。  相似文献   

16.
《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着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来阐释国族同一性,建构"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抗战,追求民族自决。《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着重建构的是一种"法律—政治共同体",以期求得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于知识界在对"传统"一词的理解上存在着歧义,因此长期以来,在《新青年》同人是否全盘反传统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其实,《新青年》同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历史情缘,清末民初新旧杂陈、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环境正是这种情缘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情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朴学,孔学与孔教,传统上、下层文化这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新旧杂陈的文化格局使《新青年》同人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情结;另一方面,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以及对"伦理的觉悟"的深刻认识迫使他们只能将文化作为一种达成政治目的的手段,而将那份固有的传统文化情结深埋心底。反专制、倡民主、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淑世情怀促使他们这一代五四先驱义不容辞地走上了一条"为政治而文化"的特殊道路。  相似文献   

18.
李春林 《东方论坛》2011,(5):64-75,91
《商工月刊》作为满洲国时期在大连出版的杂志,自然带有满洲国的政治色彩;作为财经类杂志,在发表文学作品方面,职场题材就成为最重要者。而刊物为了招揽读者,对于情场文学也给予了相当重要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刊物在极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仍在一定程度上禀赋了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质素,同时又不乏消遣、游戏之内容。我们可借此一种杂志,窥测到殖民地文化生态下的杂志生存的某种样态,进而总结期刊的生存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缘于对五四启蒙文化精神的共感,舒芜受到胡风的激赏和提携,跻身于七月派.舒芜在七月派刊物上的理论和杂文,表征了七月派的发展趋于自觉的态势及其内部建构的转型.他的理论批评彰显了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所引发的论争强化了七月派的声势和品格.在理论批评中舒芜与七月派同人存在着互动性和协同性,他们共同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和其他成员的创作实践做出了有力的呼应,但在畛域和路径上,舒芜是从哲学和接受的角度立论,有别于其他成员从创作和艺术层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年十二月,由河南省留日学生创办的《河南》杂志在日本东京出版。在《河南》出刊期间,鲁迅曾多次为该刊撰稿,成为《河南》杂志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探讨鲁迅与《河南》杂志的关系,对于研究鲁迅早期著作,阐述鲁迅早期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南》杂志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场的刊物。《河南》出版前,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