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既是《学术月刊》的一位忠实的“老”读者,也是《学术月刊》的一位新作者。说我是“老”读者,是因我1974年在西安工作时,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竟然读到了《学术月刊》“文革”前的所有经济类的文章。当时我还只是一个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并不可能完全读懂那些文章,但《学术月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文革”后《学术月刊》一恢复,我就成了忠实的读者。后来我又成了《学术月刊》的作者。正是因为与《学术月刊》有  相似文献   

2.
我与《学术月刊》的接触,始自20世纪60年代,从读者以至作者,并一直以读者兼作者的身份至今。与《学术月刊》几十年的接触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刊物一直是紧跟时代步伐,并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其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学术月刊》自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在40年的风风雨雨中,它不但变得成熟了,而且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我国诸多学术刊物中赢得了很高声誉.我是《学术月刊》的老读者、老作者,也是它举行各种学术会议的经常参加者,所以我对《学术月刊》及它的编者都有比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我觉得,《学术月刊》作为饮誉海内外的学术刊物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2007年1月,《学术月刊》将迎来自己的五十岁生日。为了让作者、读者与我们编者共同分享这一具有纪念意义时刻到来的喜悦,本刊从2006年第1期起,连续推出一个特别栏目———感受《学术月刊》五十年。目的是想通过五十年来与《学术月刊》有过“亲密接触”的作者、读者、编者对一两件平凡事情的追忆,感受《学术月刊》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折射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前进的轨迹。我们热烈欢迎学界朋友的参与,真诚期望各位读者的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学术月刊》将迎来自己的五十岁生日。为了让作者、读者与我们编者共同分享这一具有纪念意义时刻到来的喜悦,本刊从2006年第1期起,连续推出一个特别栏目———感受《学术月刊》五十年。目的是想通过五十年来与《学术月刊》有过“亲密接触”的作者、读者、编者对一两件平凡事情的追忆,感受《学术月刊》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折射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前进的轨迹。我们热烈欢迎学界朋友的参与,真诚期望各位读者的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6.
《学术月刊》是一份很有特色的刊物,是一份以探索理论、坚持百家争鸣为特色的刊物.我与《学术月刊》的交往,从读者到作者,几乎已有近四十个年头了.《学术月刊》给我的一个突出而深刻的印象,就是它始终坚持的理论特色.可以说,它的社会影响,它的社  相似文献   

7.
自1957年《学术月刊》创刊至今,转眼已是整整五十载春秋。在回眸这半个世纪来的学术跋涉之际,我谨向五十年来给予《学术月刊》鼎力支持、结下深情厚谊的广大作者朋友、读者朋友,向辛勤工作的几代编辑部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五十年来,《学术月刊》一直与时代共步,与历史同行,与新中国的学术事业和几代人文社科学者同呼吸,共命运。她的诞生、成长和发展,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更迭,印证了学术文化兴衰荣枯的发展规律,折射出新中国学术事业坎坷而迅猛发展的轨迹。《学术月刊》五十年的历史,成为了新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史上一个完整而典型的缩影。作为上…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和老作者,我热烈祝贺《学术月刊》创刊40周年.从50年代末开始,我就给《学术月刊》投寄拙作,先后发表了约七八篇以上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学术月刊》是国内刊物中坚持学术性并且办出自己风格、特色的刊物之一,质量堪称上乘.  相似文献   

9.
《学术月刊》是我非常珍爱的一本杂志,因为在我学术成长的道路上,它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那是1993年初春时节,我接到《学术月刊》编辑林榕立的电话,说她来济南办事,问我能否见面聊聊。此前,我与林编辑并不相识,只是作为《学术月刊》的作者与她有过通信联系。见面之后,她便开门见山地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满意的稿子,说《学术月刊》想要刊登几篇有分量的文章。我犹豫了一下说,文章倒是有一篇,只是贵刊未必敢用,因为有点儿风险。林编辑说,你先寄过来看看嘛,我们一定会认真处理的。那篇文章的原名叫做《李泽厚的学说、刘晓波的观点和我的一…  相似文献   

10.
信息传递     
《学术月刊》2012,(8):61+77+92
2012年7月16—18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海洋学院主办,浙江海洋学院社科部、《浙江学刊》杂志社承办的"当代中国热点问题研讨会"在浙江省舟山市召开,《学术月刊》总编辑田卫平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月刊》创办五十年来,其最大特色就是重学术,以学术标准为先。《学术月刊》之名堪称名副其实。仅以我个人的感受为例,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理论的发展》(1963年4月号),现在看来,显然有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专论,而且编辑部约稿时就强调要我写得有学术性。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引文也多,重史料和说理,《学术月刊》把这篇文章作为该期首篇发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歇笔十余年。1980年,我的《黑格尔与荷尔德林》一文是“文化大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12.
编辑的一句话有时会对作者一生的学术研究产生影响。1983年暑假,我去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全国第三次美学讲习班,其间寻空去《学术月刊》编辑部,拜访时任杂志文学组组长的黄迎暑先生,当时我的《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契机》一文刚在《学术月刊》发表。此文现在看来很是浅陋,但却是我与《学术月刊》结缘的开始。走进那座庄重静穆的带有西洋风味的砖木结构的大楼,推开编辑部厚重的房门,起身接待我的正是黄迎暑先生,那时他还很年轻,白面书生,十分儒雅的样子。落座后,谈话的正题自然是文章之事。我至今记得,黄先生说,《学术月刊》正如刊名所示,…  相似文献   

13.
信息传递     
2010年12月17—19日,由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上海市档案馆协办的历史记忆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学术月刊》总编辑田卫平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14.
信息传递     
《学术月刊》2012,(1):91
2011年12月16—19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的"高峰论坛:文化繁荣与期刊责任"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学术月刊》总编辑田卫平应邀出席。2011年12月24—25日,由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和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下,《学术月刊》只是一个地方性刊物,但它的学术地位却远远高于它的行政级别,被学术界视为权威刊物。这是因为,与一些四平八稳、少有创见的所谓国家级刊物不同,《学术月刊》一直立足于学术前沿,善于发现和培育新人,善于推出有创新性、有突破性的文章,从而推动了各个学科领域的进步。对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来说,学术刊物的这种品质尤为可贵而重要。在《学术月刊》这个学术阵地上,展开了许多重大的学术论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我作为《学术月刊》的老作者,也在这个学术阵地上进行了学术探索,并发…  相似文献   

16.
在《学术月刊》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经历,感觉自己学术上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学术月刊》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在跟蒋孔阳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在蒋先生家里结识了《学术月刊》的老编辑林榕立女士。她不嫌我们年轻、资浅,主动向我们约稿。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篇与前辈张怀瑾先生商榷的文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谈自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不同理解,批评张先生提出的“不平衡规律”说。该文经过林榕立编辑的亲笔修改,1982年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这是对我的极大…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2012年,是《学术月刊》创办55周年。以此为契机,2012年12月15日,《学术月刊》编辑部假座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会议室,召开了以北京地区中青年作者代表为主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会议由《学术月刊》总编辑田卫平主持,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王一川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李长莉研究员,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肖鹰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王中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万明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聂锦芳教授,清华大学经济学院的孟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的张志伟教授、干春松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的韩立新教授,北京大  相似文献   

18.
冯契是《学术月刊》几十年的老作者。自《学术月刊》创刊起,一直到他去世,冯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不少重要论文。如果我们按时间顺序来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大致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冯契在20世纪下半叶的思想轨迹。他生前亲自编定的  相似文献   

19.
值《学术月刊》创刊 4 5周年、出刊 4 0 0期之际 ,为迎接十六大、贯彻江泽民同志就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精神 ,2 0 0 2年 9月 1 9日— 2 0日 ,《学术月刊》社在沪举行“学术期刊与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学术讨论会暨《学术月刊》创刊 4 5周年纪念会”。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市社联、上海社科院领导郝铁川、李储文、尹继佐、施岳群、王邦佐、祝君波、周锦尉、武克全等和全国 2 0余家知名学术期刊负责人、本市著名学者共 1 0 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学术月刊》总编辑王邦佐主持。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学术月刊…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57年9月调到《学术月刊》编辑部工作的。当时,“反右”运动席卷全国,《学术月刊》的副总编辑尚丁是重点批判对象,已停止了工作。编辑部成员除总编辑周原冰、副总编辑石啸冲外,只有负责文学、历史方面的两位编辑和一位兼搞编务行政工作的同志。就这么几个人要按月出版一本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