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湛甘泉以书院作为学术活动的场所,一方面传播心学思想,一方面培养心学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明代书院和心学的蓬勃发展。湛甘泉从事书院教育长达55年,所创建与修复的书院涉及广东地区的有22所,外省的有13所。正是由于湛甘泉对书院的钟情,才使得广东书院数量后来居上,在有明一代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西、浙江,首开广东书院的勃兴局面,有力推动了岭南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而湛甘泉书院教育之所以成就斐然,与其对书院管理有章有法、"随处体认天理"为学宗旨和"二业合一"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明朝正德到嘉靖年间,湛甘泉(1466-1560)在构想着"内外、心事"合一的理论时,提倡了将"德业"与"举业"统一的主张。虽然他的主张受到了当时士人的支持,王门的聂豹(1487-1563)和邹守益(1491-1562)也对它表示赞同,但他们俩尝试对其理论进行修订,提到了将内外合一的立场向内一方倾斜的看法。到嘉靖后半期,蒋信(1483-1559)和胡直(1517-1585)两人都关注着内外合一状态的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紧密关系,针对内外合一的理论尝试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5.
陈白沙的主静说是其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理论,而这一理论具有浓厚的道家学说的色彩,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不论主静说的产生、主静所采用的方法、主静所寻求的路径以及最终体悟具有的反求自身、个体实践、直觉顿悟的显著特点,都洋溢着浓厚的道家气息。  相似文献   

6.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即陈白沙心学的成德、成圣路径。陈白沙继承了孟子"集义"的德性进路,他认为成德、成圣的根基在于"立本",即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以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在"立本"的基础上,陈白沙的成德历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提撕、唤醒的"勿忘"工夫为主,由于陈白沙并未透彻地理解"勿忘"与"勿助"体证工夫的辩证关系,因用功过度而导致了心疾;第二阶段以"勿助"工夫为主,陈白沙逐渐领悟了"勿助"的含义及其对成德、成圣的意义,即由"亲亲之情"及"恻隐之心"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是一个顺理推演的自然过程,不需要任何的助长。至此,"勿忘勿助之间"成为陈白沙心学成德、成圣的基本体证路径。在此基础上,陈白沙构建了本体自然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自然主义是陈白沙哲学体系的核心线索,是陈白沙心学区别于传统理学及王守仁心学的重要特征。自然有三层含义,即自然界、客观规律及天理。"人与天地同体"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的宇宙论基础,"致虚"以"立本"的体认路径与"勿助"的意识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功夫论的核心内涵,"情顺万物而无情"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在情识上的具体体现。陈白沙通过"致虚"以"立本"的儒学体认路径,将人与自然界、客观规律、天理融会贯通,实现了人与物浑然同体。"惟仁与物同体"蕴涵了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的宇宙论基础、功夫论内涵及"情顺万物而无情"的圣贤气象,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最确切、最全面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陈白沙是明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在白沙先生的思想体系中,其静养的人生处世方式透射出了极其深刻的伦理内涵。白沙先生寄希望于解脱现实负累,围绕于物除欲、于世务虚、于己忘我的三层逻辑内容,将道作为静养的不懈追求,认为净心充心、心地宽平,舍弃书册、直觉体认,反求自身、以我观之的静养方法能够达到融世界宇宙、时空山水为一体,超越物我,超越生死而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10.
牟宗三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建构新儒学道统时并没有给予陈白沙心学及江门学派充分的肯定。牟宗三认为,陈白沙的体证工夫缺乏充分而笃实的践证,他对心体的体认流于玩弄光景,未能真正建立心学系统。刘宗周的儒学既继承了程颐、朱熹关于性体的理论精髓,又继承了陆九渊、王守仁关于心体的理论精髓,是新儒学道统的殿军。事实上,无论从师承关系上讲,还是从学派传承的内容与特征上讲,刘宗周都属于江门学派。陈白沙所构建的心体、道体体系经由湛若水、唐枢、许孚远依次传承至刘宗周、黄宗羲,陈白沙心学及江门学派是濂洛正宗。牟宗三对陈白沙心学及江门学派的定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1.
在陈白沙的心学体系中,实指仁、善作为一种客观实体而存在,表现为道体与心体两种存在实体。陈白沙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达致至仁、至善的修养境界,从而实现了心体与道体的贯通。虚是一种"无欲"的德性境界,致虚是陈白沙心学基本的工夫论,"闲邪存诚"与"勿助"是陈白沙心学致虚工夫的基本路径。陈白沙以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作为立德的根基,在致虚工夫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物的贯通,即"惟仁与物同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一体是陈白沙心学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勿忘勿助是陈白沙儒学体证的核心功夫,勿忘是提撕唤醒的功夫,勿助是祛除私欲的功夫。主静或静坐是陈白沙体证功夫的主要形式,敬与一是陈白沙体证功夫的两个核心概念。在陈白沙实现心与理的凑泊之前与之后,勿忘指向的对象有所不同。陈白沙的勿忘功夫指向善、仁、理,是实,禅学的坐忘指向空;陈白沙的勿助功夫是祛除私欲,禅学的体悟工夫是一种私意安排,因而陈白沙儒学的价值观与禅学的价值观有本质的不同,关于陈白沙的流禅说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明代思想家陈白沙以自然为宗旨,以自得为归宿,创立了江门心学。其价值取向是把道德主体确立在心上,突出自我的价值、个体的价值。这种价值观,一反程朱理学建立道德本体哲学体系时所遵循的理—心—理与心合一的思维路向;而沿着心—理—心与理合一的思维路向,使心与理内在地统一起来,并使明代文化实现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的陈白沙仕进愿望一度强烈,后因科场失利,回乡潜心学问。朱英、彭韶荐之于朝,乃属明代科举选士之外的特拔方式。陈白沙拒试吏部是恪守儒家关于在位者"执礼"的原则,以维护人格与"道"的尊严。  相似文献   

15.
陈白沙继承了原始儒学心性论德性进路,在体证、践证仁、善的基础上确立了先立其大的德性本体,此即立心说。在立心说的基础上,陈白沙继承了孔颜之乐的思想精髓,并将之发展成为自然主义。陈白沙的自然主义旨在阐释一种简易、自然、幸福的人生价值观,由亲亲之情及恻隐之心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是一个承体起用、自然而然而无须助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喜悦情感体验即人生幸福。同时,在人与天地同体的一本论宇宙框架下,在立心说的基础上,陈白沙实现了人与物浑然同体,在道物无对的人与物的关系中彰显了人性自由,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实现了幸福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陈白沙援诗学入儒学 ,通过做诗呈现其活泼自由的精神追求 ,吐露性情 ,以诗证道 ,自有风韵。他的本体之学讲究自我体悟 ,心与道俱 ,万理一心 ,鸢飞鱼跃。由于他是以诗呈心 ,以诗运思 ,因而不求言说 ,只讲情感体验和操存洒落。白沙心学讲究人生对宇宙万物的觉解 ,但不重视对规范的遵从。它是一种自我受用的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17.
陈白沙是明代散文史上“独立派”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林散文具有超卓不凡的识见美、激扬自我的健逸美、“自然”、“自得”、“不待安排”的文境美和朴率、简易的语词美。其艺术美的形成 ,与其特有的文论观和审美取向有关。而其文论观和审美取向的理论基石 ,是陈白沙“以自然为宗而要归于自得”的心学。  相似文献   

18.
在宋明新儒学体系中,"致虚"是祛除私欲的工夫。"致虚以立本"是陈白沙心学的基本体证工夫。濂洛之学是陈白沙心学的源头,周敦颐、程颢、程颐的"致虚"理论对陈白沙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勿忘"与"勿助"是陈白沙实现儒学致虚工夫的基本途径。"勿忘"是提撕、唤醒的工夫,陈白沙通过"闲邪存诚"的"主静"或"主敬"的勿忘工夫执着于善,确立了心学的门户。"勿助"是陈白沙实现心与理凑泊的关键因素,"勿忘勿助之间"的致虚工夫是陈白沙立心学说的诀窍。在"勿忘""勿助"的致虚工夫的基础上,陈白沙实现了人与物的贯通,"惟仁与物同体"是陈白沙致虚工夫的极致。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提出了人与物一本的理论,即人与物同根同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与物、心与理、人心与道心、心体与道体均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一本论是宋明时期新儒学体系的宇宙论生成论的核心内容。一本论对陈白沙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是陈白沙心学及江门学派理论构架的基础。人与物的关系是陈白沙心学体系的核心关系,陈白沙通过致虚工夫达致了惟仁与物同体,实现了人与物的贯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体自然、承体起用的以自然之学为特征的本体论、工夫论体系。既注重对主观性的心体的表述,又注重对客观的道体的表述,是陈白沙心学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0.
湛甘泉师承陈白沙,但是,在学术观点上两位则有所异同.关于认识方法白沙主张"由内而外",推崇"静坐",甘泉主张"从外而内","随处体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