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清编《全唐诗》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重出互见较多,这不仅使这部诗歌总集的学术价值受到损害,而且使广大唐诗研究者在运用有关诗篇时遇到困难,还可能导致失误。因而,对《全唐诗》中一些诗人重出诗进行考辨,也是唐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初唐三位重要诗人的重出诗,在掌握有关材料的坚实基础上,逐一考察辨析,判其归属,这对推进这三位诗人诗歌的研究是有益的。文中征引资料翔实,论证充分,辨析有力,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重出诗篇归属的判定,也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以山水诗的突出成就而负盛名。他的诗篇在当时就很有影响,评价也很高。但其作品在流传中羼入他人的诗作,相重的有20余篇。清代《全唐诗》的编者不一一甄别,编入王维集中,这就使王维的研究者在运用其诗篇时遇到困难。因此,对王维重出诗进行考辨,判其归属,很有必要。本文即是在掌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王维重出诗逐一考辨,可谓言必有据,对王维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以山水诗的突出成就而负盛名。他的诗篇在当时就很有影响,评价也很高。但其作品在流传中羼入他人的诗作,相重的有20佘篇。清代《全唐诗》的编者不一一甄别,编入王维集中,这就使王维的研究者在运用其诗篇时遇到困难。因此,对王维重出诗进行考辨,判其归属,很有必要。本文即是在掌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王维重出诗逐一考辨,可谓言必有据,对王维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年前,撰《全唐诗无考卷考》,已刊《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2期,意欲对《全唐诗》中无世次爵里可考的诗人,作全面的梳理。今撰续考,一考诗人时代生平,二查核诗之载籍出处,三甄辨作者及诗之重出、误收。本文包括《全唐诗》卷七七一至七七三中全部诗人共40家,不当之处,尚请教正。  相似文献   

5.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作家,他的诗作在当时影响很大,评价也很高,但其作品在流传中羼入他人的诗作,重出误收的多达20余首,清《全唐诗》的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并未一一进行细致甄别就录入韦集中,这就给韦应物的研究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对韦应物重出误收诗篇进行详细考辨,论其归属,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除《白香山诗集》、《全唐诗》、《唐诗别裁》收录了它之外,《唐诗三百首》、《唐诗选读》等普及读物也都选录了它。它是一首流传较广、影响很深的诗。这首诗以其特有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得到历代文学界的赞誉。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有三种看法:  相似文献   

7.
《全唐诗·李益集》是迄今收诗最为完备的李益诗集,收罗了编者所能看到的不同版本李益别集和不同时代的唐诗总集、选本,甚至方志中收录的署名李益的诗歌。其诗歌主体来自明铜活字本《李益集》,体例和排列顺序亦沿用此集。诗人小传则综合《郡斋读书志》《唐诗纪事》、两《唐书》之《李益传》等多种资料,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8.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释鼎需、范成大、杨万里三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是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诗歌总集,是20世纪古文献整理的代表性成果;《全唐诗》更是诗歌总集整理的典范。但《全宋诗》、《全唐诗》重出、误收、重见的诗歌数量庞大,除前人所论,又有300余组,可粗略分为作者两收诗歌重录、《全唐诗》误收、《全宋诗》误收、诗歌重见不能考订时代等四种情况。《全宋诗》误收唐诗的部分,共计24组59例诗歌,或重录于近同,或误收于相关,或错讹于无绪,缘例释证,甄别真伪,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钱惟演、杨杰、张商英三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11.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辈出,在《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者就有二百四十三人。明代“搜括唐诗,用力最剧”的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一书中,列举其中早慧者不过二十人。这些神童后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只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骆宾王、王维、李贺、元稹等,也不到其中的一半。这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实属极少数。这些诗人早熟的故事常为后人所赞叹和颂扬,至今不衰。这虽然有助于启发后人尽早发现和培养人才,有助于启发我们探讨快出人才的教育课题,但它也可能掩  相似文献   

12.
焦延寿,一位至今尚未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汉代杰出诗人。他书写了西汉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诗史”,一系列“写实主义”诗篇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承前启后者,开唐代杜甫“诗史”之先河;他有大量创获的寓言诗、哲理诗,为丰富诗歌的品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焦氏是自屈原之后,中国诗史上第二位有名的重要诗人。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必须深入研究《易林》,这是对诗歌发展似乎中断了的西汉时代绝对必要的联缀,是对魏晋至唐宋诗歌发展另一个潜在渊薮不可忽视的挖掘,中国文学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片空白必须弥补。  相似文献   

13.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作了不少修订工作。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史浩、黄公度、辛弃疾、王十朋诸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14.
杨淑敏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9):68-70,73
唐五代皖南籍诗人共37位,其中初唐2人、盛唐5人、中唐9人、晚唐14人、五代7人,在《全唐诗》与《全唐诗补编》中存诗1271首,残句38句。诗人创作群体庞大,在唐代的各个时期均有分布,特别是在中晚唐,创作更为活跃。其在山水诗创作等方面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雍裕之,中唐诗人.裕之创作了大量杂体诗,其中一些诗作含有裕之生平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裕之生平的一些问题.根据历代诗歌选本对裕之诗歌的收录,裕之两首在《全唐诗》重出的诗歌都应归属于裕之.  相似文献   

16.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诗歌由盛唐向中唐转折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派,以十才子为主的一批二三流诗人的创作形成了所谓的大历诗风,在当时造成了颇大的影响。司空曙为大历十才中存诗较多的一位诗人,《全唐诗》收其诗二卷,计一百八十余  相似文献   

17.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梅尧臣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18.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李建中、陈世卿、宋涛诸人名下还有二十余首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19.
《全宋诗》著录诗人9 000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 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王珪、郑獬、王安国诸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以诗解诗”与“以诗选诗”相互贯通。闻一多《唐诗杂论》以“诗人学者”的视角解读唐诗,推崇诗歌的情感力度、诗人的人格高度。闻一多《唐诗大系》则以选代评,以“学者诗人”的视角编辑情感力量充沛的唐诗选本。引领唐代诗风转型、强力表现人生痛苦及淡泊情怀的诗作,是闻一多联结《唐诗杂论》与《唐诗大系》的核心文本,理论研究与选本品鉴的诗学会通最终体现为才情与学识的交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