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夫之的人性论是其历史地位与作用的最显著体现,也是其全部伦理思想的立足点。理气合一、性气合一是其理论基点,理欲皆性是其人性论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之意义在于他第一次把人欲纳入性中,并对人欲作公欲与私欲之区分,强调人要不断取"仁义礼智之理"和"声色臭味之欲"去"合两"而为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继善成性""性日生日成"的光辉命题,具有重要的近代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是最先系统重构儒家人性论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自立新说”而著称,突出展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天道观为基础,解决了人性的来源问题,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天人合一;二是张载认为人性“舍”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两”而成,二者之间形成蔽覆与被蔽覆的关系;三是张载于“知礼成性”外还提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题,使其人性论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林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3):41-42
王夫之的人性学说,是在批判和改造朱熹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王夫之对朱熹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改造。他的人性论。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已具有了自己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主张以有为性是王夫之人性论的显著特征。文章从即气说性、即自然说性、即人的形色说性、即人欲说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发,指出它不但与佛、道哲学的人性论相迥异,也有别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人性论,历史地成为近代中国人性启蒙的理论先声。 相似文献
5.
曲岩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60-63
张载的“性”论始终坚持“合两”成“性”的性论观,强调“兼而不偏”方可“尽性”,通过勤勉不息的道德创造方可达到“继善成性”之境界。性善恶混的两种可能要在后天的道德实践中才能验证和实现,只有坚持“善反”才能实现人的“天地之性”。“有无皆性”是对自然主义“生之谓性”说的否定。张栽的“性”论是对儒家学说的深化和对中国“性”论思想的发展,是理学天理论的第一步,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4-23
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的思考,经历了性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三个阶段,虽几经变化,但终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王安石对人性的研究只是承袭先秦告子、荀子和汉代以来的顺气而言性的道路,他的人性只是才性气性气质之性,而非天命之性义理之性。这既体现了王安石人性研究强调后天习养作用、重视人为力量的特点,也反映了其人性研究的不彻底性。王安石主张自然的天道观,把天道与人道区分为二,从而没有构建起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这一任务只有在二程等理学家那里才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7.
李文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6):21-24
张载的人性论因其以超越的天道观为理论基础而别于历来论性诸家.虚气相即的天道观因其幽与明、全与偏、本然与实然等相对的属性,而使其涵摄下的人性具有两重性: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善之根,气质之性是恶之源;只有上达方可返天理,下达则必然陷于徇欲一边,故张子提出以"持礼"来完成上达返天理,完成以实现性与天道合一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陈延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4):48-50
本文分别考察了董仲舒人性论与其世界观的关系、所论人性问题的界限范围、理论的核心与重点,揭示了其人性理论的逻辑结构以及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了解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历史发展及认识董仲舒人性论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田照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他深刻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争观理论体系,其中不乏独到见解.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他认为兵乃国家大事,要重视战争和慎重对待战争,既反对穷兵黩武又不主张偃兵;他认为用兵目的是要为民除害、吊民伐罪、代天行事,这种战争必然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要在足食足兵的基础上教兵备战,让没有经过教战训练的民众去作战,等于是让他们白白送死,如果教战如同儿戏,则不如不教. 相似文献
10.
周海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1-45
告子的人性概念是从描述的角度对人的生物性事实的把握;“决诸”的范畴则起到从“是”推出“应当”的逻辑地位;“仁义”是内外关系域中的目的善;“不动心”是告子关于目的善的最高境界的思考.所以在告子看来,人性问题只是道德生发的基础,是道德活动的对象.“是”是改造的对象,价值是改造的结果,道德则是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1.
12.
人性论问题是人类哲学最重要的论题之一,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结合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提出人的历史是爱欲受压抑的历史,解放人的关键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所提出的人性论是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的,因此说马尔库塞的人性论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研究马尔库塞的人性论,就在于全方位地了解人自身及其人对自身认识的角度和层次,自然性是人的重要属性之一,它必须得到人类在认识层面上的足够重视,因为这是人的生存愉悦和幸福的前提条件.人在认识自身属性的同时也必须超越自然属性对人的影响,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他的社会属性更是对感性的升华,也是人类进入理性和逻辑层面的必要条件,也只有把二者从不同的维度充分地认识清楚,我们才能诠释出人是如何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14.
蒯莉萍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3-108
结合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对华兹华斯诗学中"自然"含义的分析,探讨华兹华斯自然观的丰富内涵。通过将他的自然观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学精神相联系,挖掘华兹华斯自然观产生的根源在于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特别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实现的工业化给人带来的异化、分裂。华兹华斯认为,只有回归自然,复归人的完美本性,人类才能得到救赎。他给人类指出一条得到救赎的途径:即通过多面自然——大自然、乡村人、自然的语言,回归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类的救赎。 相似文献
15.
16.
刘伏芝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7-79
针对程朱理学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元对立并以前者压抑后者的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戴震重新思考了人性的基础、内涵等问题。他以“血气心知”来规定人性,把人性建构在自然实体的基础上,并从自然生成和社会构成两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血气心知”的人性内涵;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儒家的性善论进行了改造,表现出某些前近代色彩。 相似文献
17.
18.
略论王安石的性情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情命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宋代的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思想家的视点,对性情命论做了一番深入的考察。王安石的观点较为独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个人的深刻见解。这种观点在后世的哲学思想发展中,影响极大,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