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不管是早期反映荒岛儿童生活的<蝇王>,还是后期表现当代成人生活的小说,始终关注的是宗教与人性问题,亦即:人的弃神和人性的邪恶,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的堕落和死亡结局.因此,揭示戈尔丁的宗教与人性观,对于研究探讨戈尔丁的小说主题和艺术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兄弟>是余华小说的一个新高峰.体现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新突破,尤其体现在小说的人物创造方面.余华突破了以往小说中对人性暴力的偏爱,而更多关注暴力下人性的温暖与温情,使小说充满了人性回归和张扬的快乐.本文通过分析<兄弟>中几位主要人物的特点,阐释余华小说在创作上的发展,以及他赋予人物的时代寓意,即对时代的深深思索和对人性未采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张大放的小说<魇梦>取自川西偏远的山区农村,绝无灯红酒绿车马喧闹的城市风情,然而小说以其清新凝重的风格,让人回到1958年那个不平静且近于疯狂的岁月里:小说选取中国当代社会的一段扭曲的历史来描写"人性的扭曲",使小说在人性的正直、正义与邪恶、阴暗的较量中具有了披露人性与揭示丑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恋爱中的女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戴.赫.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是劳伦斯另一部著作《虹》的续篇。这部小说主要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伯金和厄休拉、杰拉德和戈珍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揭示出工业文明压迫下异化的人类灵魂已经无法正常去爱的社会现况。小说中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的对立一直贯穿始终,并帮助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文章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框架下,从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这两组对立深入地探讨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5.
<金锁记>执着于展现曹七巧与情欲、物欲搏斗的命运史,张爱玲在她身上把封建伦理、金钱对人的异化展示得最为彻底.小说前半部分表现人性被异化的全过程,后半部分则描述人性沦落之后的七巧的变态人生.小说不仅仅是对人性丑陋的展示,更展示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贬抑下如何一步步丧失了母亲的本性,被彻底异化成为变态的母亲,展现了人性的荒凉.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中,宽容与自由紧密相连,甚至成为判断社会文明程度的某种标尺.作为一种个性品质,宽容的根基是理解和宽厚,是善良和大爱.铁凝小说创作中一直贯穿着宽容的主题.从道德视角分析,铁凝小说中的宽容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他人过失的宽容、对人性弱点的宽容和对不同见解不同行为的宽容.铁凝的作品启发我们: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理的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友爱.因此可以说,铁凝小说对社会的净化和人性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俞胜是一位有着悲悯情怀的青年作家.其小说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生、人性,体现出明显的社会责任感和哲理性思考.他心系苍生、同情弱者,笔端始终充溢着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格平等思想.淡淡的忧伤与浓浓的诗情相结合,构成了俞胜小说独特的风格.赋予沉重的日常生活以诗的韵味,是其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萨默塞特.毛姆(Somerset Maugham)是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A Friend in Need》堪称揭示人性的多重性、复杂性的一篇佳作。以往的评论家和读者对这一短篇小说中人物人性的"残酷"性一面的理解多拘泥于传统,因而过于肤浅。透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这篇小说中人物罪行的根源,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人性,帮助揭开对人性复杂性的迷惘和困惑。  相似文献   

9.
安徽文学院第三届签约作家何世华《文件的脸》和吴问银《特殊的葬礼》对于人性的关注有着不同的叙述视角.何世华一定程度上是人性失望论者,他的小说藉权力事件呈现出一幅人与人间缺乏信任与理解、自私猜忌、冷漠隔膜的庸常人生图景,同时对于家庭亲情伦理的节制性坚守又让小说在袭人寒意之外有了少许的温暖.吴问银竭力营构好看的故事,关注农民悲剧命运,让读者看到了苦难人生中人性光辉的弥漫和生存善性的迸发,在人性主题的深度掘进和文体语言的精致打磨上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不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