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秋谷裕幸先生曾对古田方言动词的体标记做过初步的调查,基于对这一形态复杂性的认识,我们对古田方言动词的体标记和貌的语法形式、体貌句式的结构特征进行了重新调查分析,并与福州方言动词的体貌标记进行对比,认为古田方言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已然体、短时貌、简捷貌与福州方言一致,完成体、进行体、尝试貌、反复貌的形式比福州方言多样,体范畴的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2.
体貌是一种语法范畴,常称为“体”“体貌”“情貌”等,这里采用“体”或“体貌”的说法.淮北方言中,动词的体主要有“完成体、已然体、将然体、进行体、经历体、起始体、实现体、短时体(尝试体)”等等,形容词的体主要有“持续体和将然体”.运用共时描写和比较的方法,指出了淮北方言的体貌系统及其特点,也讨论了与其他方言的异同;并运用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了部分体助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泗洪方言处于北方官话方言和吴方言交汇地带,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以普通话为参照点.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对泗洪方言动词的体貌进行考察发现,泗洪方言动词的体貌是一个表现形式复杂多样、语法语义功能丰富的语法范畴.  相似文献   

4.
从"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大三角上对陇东方言的体貌助词"来"所负载的四种不同体貌意义进行细致的剖析,并试图回答动词"来"向体貌助词虚化的义理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体貌的语法形式和意义纷繁复杂。文章描写和分析海口方言动词各类体貌的形式、功能和特点,以期有助于对海口方言语法体系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方言类型学的深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7.
宝鸡方言代词——《关中方言代词概要》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孙立新先生《关中方言代词概要》一文的基础上,对宝鸡方言的代词作了一些订正和补充,全面论述了宝鸡方言代词的系统。  相似文献   

8.
贵阳方言动词的体貌、情态、状态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与印欧语等屈折语在语言类型上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词的形态和构形方式。如同一般汉语方言,贵阳方言动词并不象印欧语那样通过词形变化构形,而是通过动词与辅助成分~定形式的组合,构成本文所说的各种语法格式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贵阳方言动词语法格式的构成方法分虚词运用和结构重叠(间接重叠和短语重叠)两种。其格式类型及表达的语法意义都比较丰富。本文从语法范畴方面归纳为“体貌”格式、“情态”格式、“状态”格式三类。体貌格式表达动作行为的启动、完成、进行、持续、尝试等动态方面的语法意义;情态格式表达进行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9.
《台湾十五音辞典》是一部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辞典,编著者为台湾省云林县斗六镇的黄有实。其语音系统并不是单一的斗六方言,而是在斗六方言基础上"大量收录他乡别读"的偏漳腔闽南方言综合音系。《台湾十五音辞典》的语音系统极其复杂,既沿袭了闽南传统"十五音"韵书,又有自身独特创新之处;既有韵书编撰原则、目的的原因,也有著者生平经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宝鸡方言同音字母的客观、细致的描写,较为详尽地反映了宝鸡方言的音系面貌,揭示出宝鸡方音“浊母送气”、“知系合流”等一系列不同于关中方言的音韵特征。这一资料对进一步探究宝鸡方音形成,进行关中方言比较都是极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李瑞禾先生的《广韵与现代汉语方言》是一本既实用又有学术价值的语言学专著。该书具有如下特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注意实用、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宝鸡话新派读音已广泛地在宝鸡青年一代中存在和使用。这种读音一方面具有宝鸡话原有的特点,另一方面融入了普通话和河南话的一些因素,使得语音方面呈现出另一番面貌。  相似文献   

13.
新化方言的动态助词可以表示起始态、持续态、完成态、经历态和尝试态等语法范畴 ,本文全面描写新化方言动态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4.
历代都有人谈关于打字的问题。明末清初黄生认为,打由提(dǐ)字音转而来;清初李因笃认为,挞字变声调减笔画就成了打;王力先生认为,打读丁雅切与方言无关,把打的音变列入"偶然性"一类。其实,打字汉代就有,是朾的俗字。打字本音德冷切或都挺切,读如丁雅切是唐五代西北的方音现象,敦煌文献和现代西北方音均可为证。打的丁雅切后来上升为通语,南宋以后进入韵书,而德冷切或都挺切的读音则保留在吴语等方言中。  相似文献   

15.
宝鸡方言和普通话韵母有一定的对应规律,从前鼻音与后鼻音、展唇音与圆唇音、单韵母和复韵母等变换中便可以明显看出.另外,宝鸡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的声调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6.
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主要有"哒、倒、起、着、在、过"等特定形式,可以表示持续、完成、经历、起始、继续、将然、进行等语法意义.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和其意义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体标记可以表示几种体意义,一种体意义也可以由几个体标记来标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写陕西太白县城关方言音系,归纳其音韵特点,并列出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18.
宝鸡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在声母、声调等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自都有对应的规律,就宝鸡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声母的对应而言,在翘舌音与平舌音、双唇音与唇齿音、尖音与团音、前鼻音与边音、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等方面,规律十分显。  相似文献   

19.
汉语动词体标记"着、了、过"在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用法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三者由动词虚化为体标记的过程在不同方言中也并不同步。以清代淄博白话作品《聊斋俚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中"着"和"过"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些意义和用法,并结合现代淄博方言对其演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宝鸡与《诗经》具有必然关系。《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和祭祖诗有10余篇与宝鸡地区相关;与周公、召公有关的《大雅.卷阿》、《召南.甘棠》在今周原有文化遗迹留存;《诗经.秦风》里的许多篇章或诞生于宝鸡,或与秦人早期在宝鸡地区活动有关;另外,先秦时诵读《诗经》的“雅言”以周代西岐方言为主,宝鸡民俗中也保留着一些《诗经》所描写的周代礼俗文化遗迹。从以上可见,宝鸡的确是《诗经》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