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术期刊的青年编辑如何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如何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服务于期刊革新,成为当前学术期刊发展的突出问题。培养既有编辑实务能力,又有学术创新精神的青年编辑成为提升期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青年编辑应不断加强学习能力,以老编辑的带动作用,在交叉审读中加强编辑实务能力;利用学术资源,开展特色专栏,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拓展学术空间,逐渐形成独立的编辑风格;培养编辑工作中的敬业感情,善待作者,避免机械化心态。为此,学术期刊应创立良好机制,实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目前学术期刊论文创意不足、期刊出版周期过长和发行量过小的现状,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1)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品位,铸造特色精品;(2)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3)实现学术期刊资源的优化配置;(4)创新管理机制,增强读者意识和发行意识;(5)努力缩短出版周期;(6)应用电子网络出版技术扩大学术交流;(7)推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社科类学术期刊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对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旨在着眼于"以评促建",全面提升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江苏省作为社科研究大省,在全国人文社科研究交流以及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江苏省社科类学术期刊数据分析为例,其结果具有的一定的导向性,能够为探索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转变发展的新模式提供有益启示。本文将从出版资源、出版规范、出版能力、创新创优等四个方面对期刊进行评估研究,从数据分析中发现,我国应当在学术质量、运营管理、资源整合、人才队伍、数字网络等多个着力点上加强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进而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出版正在经历和面临三大转型,即期刊传播形态的数字化、期刊经营的产业化、期刊生态格局的精细化.文章针对转型期学术期刊编辑的思想困惑,理性分析了三大转型的基本含义及其给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业及出版编辑带来的影响,并参照国内外有关观点和做法,提出了编辑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应对策略,即:坚守学术核心、强化“市场”意识、找准新的角色定位、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5.
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及因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编辑方式以及学术评价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但同时由于网络期刊发展的不充分、不完备,也使网络学术期刊的传播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依托权威数据库上网,学术期刊的主体性丧失;学术期刊网络版发展空间受到局限;内容创新受到制约,等等。要真正发挥数字网络传播的优势,促进学术期刊的更大发展,就必须进行编辑观念的网络化转向,真正实现由期刊上网向网络期刊的转化;创办自己的学术期刊网站,建构各种模式的学术期刊网络站群;优化学术评价机制,促进学术创新;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促进网络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国内的学术出版领域,在学术论文(著作)的创作、发布、出版、传播等系列环节,可谓"乱象"丛生.认真分析这些"乱象"及其背后成因,对于理清治理思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术出版,乱象纷呈 目前的学术出版,主要指涉及学术论文或著作的传统纸质出版形式:一是以出版社为出版者的学术著作的出版,二是以学术期刊为主要出版者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传播.围绕这两个方面,"乱象"渗透到了学术作品的创作、发布、出版、传播的全过程.而参与者则主要包括学术作品的创作者、学术性的出版社和期刊社.  相似文献   

7.
出版是文化事业或产业的核心部分,加强高校学术期刊出版治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学术繁荣兴盛的内在逻辑.目前高校学术出版面临诸多现实困扰,主要是舆论导向偏差、学术诚信缺失和成果评价异化等问题.对此,应当从完善高校学术期刊出版治理结构着手增强治理能力,并采取具体对策,从严格舆论导向审核把关、加强期刊学术诚信建设、改进期刊评价工作等方面优化高等学校的学术期刊治理体系,提升学术期刊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学术期刊"编辑生产不仅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具有丰富文化性、学术性、规范性以及导向性的复杂系统工程,还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学术供给系统的特点。"互联网+学术期刊"是一种新的数字出版业经济形态,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到期刊社会编辑生产总过程之中,提高编辑出版创新力的价值重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学术创新生态、提升学术期刊的运营效率和编辑出版的组织效率。"互联网+学术期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要有工具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内容服务创新的支撑,才能把变革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论学术期刊的形象及其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入和发展,"形象"越来越为企事业单位所重视.学术期刊也有个形象问题,注重良好形象的树立已成为学术期刊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学术期刊形象是指其内容、形式及编辑作风、编辑特色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学术质量、专栏特色、印刷装帧质量、编排校对质量,甚至出版前后的服务质量都是学术期刊形象的构成因素.学术期刊的良好形象应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塑造.  相似文献   

10.
从研究编辑能力的文献述评入手,分析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背景与趋势,分别为从纸质期刊数字化向数字出版转变,大众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纸介质向新兴媒体转移,大数据时代来临,期刊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朗,出版内容的时效性更加突出。从技术层次和职业层次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包含审查能力、电脑操作能力、学术影响力、选题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五个方面的编辑能力评价指标,以此构建学术期刊编辑能力评价体系,探讨编辑能力的评价和编辑素养的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4.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丛书出版的背后,有一些文学史细节被遮蔽。其中诗集卷因图书审查委员会的反对不得不“临阵换将”,由郭沫若改为朱自清,这确系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文化围剿政策之体现。朱自清编选的范围来源一方面依靠他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新文学纲要》,另一方面得益于《新诗年选》、《分类白话诗选》两种诗选提供的“启示”。朱自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新诗集卷编选完成,选了五十九位诗人的四百首诗歌。  相似文献   

20.
社会范畴化虽然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路径,但是却塑造了人的群体资格,进而成为了人完成社会认同化过程而建构认同的基本前提.社会赋予人以多元的群体资格,而人则形成多元的社会认同.多元的范畴资格对应着人们内在的“认同库”,各种社会力量则成为“认同场”上激发一重或多重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回族的国家认同得到了彰显与强化.捕捉民国时期回族国家认同的表征形式,进而分析其建构、重构过程,刻画出其借助大众传媒而“传播扩散”模式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