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王辉斌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5)
杨维桢是元末“铁崖乐府诗派”的领袖人物,其“铁崖古乐府”名震东南,影响巨大而深远.杨维桢的古乐府认识观,主要是蕴含多方面的革新与艺术实践之中.以“与《风》《雅》并行”的诗旨,“无复旧格”的创新追求,新、旧体并用的诗体取向,为其古乐府认识观最为本质的内核. 相似文献
2.
高山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4
文章通过对《乐府古题要解》内容的解读及历代著录情况的梳理,认为今本《乐府古题要解》内容虽然是吴兢所作,但序却非原貌,乃是刘餗《乐府古题解》的序言.其作伪时间也应为南宋时期而非《四库全书总目》所认为的元代. 相似文献
3.
高山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4
文章通过对《乐府古题要解》内容的解读及历代著录情况的梳理,认为今本《乐府古题要解》内容虽然是吴兢所作,但序却非原貌,乃是刘餗《乐府古题解》的序言。其作伪时间也应为南宋时期而非《四库全书总目》所认为的元代。 相似文献
4.
张煜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7-72
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作有《拟古乐府》101题101首,学界大多以古乐府评之.其实李东阳创作乐府诗的初衷、乐府诗命题与选材、诗歌的音乐性与体式,以及在时人心中的评价都清楚地表明,其拟古乐府诗的实质为新乐府,非传统意义的古乐府.名为"拟古",其实为"新".李东阳《拟古乐府》不但较唐代元白以诗讽谏天子、写当下史有进一步开拓,而且真正开启了明清乐府咏史创作的先河,乐府诗从汉到清这一发展脉络因之清晰而完整. 相似文献
5.
徐礼节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5):84-86
学界关于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的写作时间有"元和十年"和"元和初年"两说,本文从该诗文本出发,结合有关文史资料,详加考证,认为"元和十年"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6.
杨维桢与铁崖古乐府——兼与李白古乐府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2):52-58
古乐府是乐府诗史上最悠久的一种乐府诗,自唐代始,历代均有所发展与变化。杨维桢铁崖古乐府的数量之多,创作之富,均盛况空前,无人可比。杨维桢的“古乐府”,是一种广义的古乐府,即其除以先唐旧题创作的旧题乐府外,主要为自创新题的歌行类乐府以及竹枝类乐府等。诗本情性、袭用唐人新题、用吴才老韵,是铁崖古乐府内涵特征的具体表现。在宗唐复古方面,杨维桢以师学李白其人其作为能事,故二人的诗歌主张、人格精神等均较为近似,因之,其“古乐府”在风格、气韵等方面,受李白乐府诗特别是古乐府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司马周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70
<拟古乐府>是李东阳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李东阳在拟古乐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时人或后人所称赏.他的拟古乐府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而且在艺术造诣上较之前代有了很多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诗史手法,名语迭出;二、奇旨创造,不蹈故常;三、内取达意,外求合律.正因为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李东阳的拟古乐府对明代乐府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豫章行》现存汉唐时期的文人拟作共9首,其流变特点是:主题上所写的时事与古辞"伤别"主题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语言形式上,显示出明显的文人化倾向。这些特点,体现了文人拟乐府创作的基本规律,说明文人拟乐府是介于音乐与文体二者之间的创作行为,在其文化功能上既有音乐文化因素,也有文体意义的性质,六朝许多文人诗歌范式就是在拟乐府的创作机制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司马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76-79
《拟古乐府》是李东阳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他在拟古乐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时人或后人所称赏。李东阳在拟古乐府诗里追求忠君爱国的君君臣臣意识,描写义士良将中的英雄主义,宣扬节妇烈女的贞节情操,尽管在主题取向方面存在着消极因素,但其乐府诗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诗歌的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49-51
乐府古辞《陌上桑》就其母题来说可以追溯到上古桑林母题,其本事来源恐亦非止一事,然而就其文本所流露的线索推断,其写作时间似为东汉末年;该诗在不同版本中出现了文字上的差异,而部分词语也存在解释上的差异,亦可为其写作时间提供语言文字上的佐证。文本字词的改动里隐约有着时代的因素,因此对《陌上桑》文本中的字词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对乐府古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王辉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
明代初期的乐府诗创作,既受元末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乐府诗派的影响,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从乐府诗的类别而言,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势,主要是集中在古乐府、宫词类乐府、旧题乐府三个方面,并因此而形成了三股创作潮流.明初的古乐府,主要是指杨维桢式的古乐府诗,其中既包含着旧题乐府,更多的则是一些自创新题的新题古乐府.因宫词事件而兴盛于皇族的大型连章体<宫词>,成为了明初乐府诗创作中的一道奇观.从复古的角度进行旧题乐府的创作,并使之具有即事性、讽喻性等特点,是明初乐府诗创作的又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
宋代以降,儒家主流思想文化重心逐渐南移,政治、经济之轴心也逐渐南移。地处岭东的潮州,正是凭借着中原儒家思想文化南移之风,直接接受封建文明的浸染,使自身的封建文明进程发展至繁荣之巅峰。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之后,明代潮州的经济文化终于迎来了难得之发展机遇。外来移民之入潮,带动了潮州本地农业之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国家政权控制之加强,推进了官师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和科举之进步,催生了士大夫阶层的形成与逐步壮大;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长期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宗教信仰的多元,共同推进了潮州地域文化之发展与定型。明代之潮州文学,正是在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滋润土壤中得到孵化与茁长,从而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6-49
墓志,属于碑刻文献的一种,且为其大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讲,作为出土文献的墓志材料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即以北京地区出土的明代墓志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明代的北京移民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明代乐府诗的创作呈现不均衡状态:明洪武初一度繁荣,而永、宣时期则基本上是空白,成、弘后又进入繁荣时期。这种状况既与社会风气的迁移有关,也与文学观念的转变密切相连。明初乐府诗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中期诗人的创作注重宣扬自我,显示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李梦阳提出"真诗在民间"的主张,标志着文学观念的下移。 相似文献
15.
杜志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5):166-171
民壮是明代民兵中最重要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自正统至崇祯,经过二百余年的历史变迁,民壮名号发生了很大变化,机兵、快手、打手、杀手等皆系民壮之别称.这不仅展现了民壮的衍变历程,也凸显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名号变换的同时,民壮性质也相应发生改变,由最初以丁粮为标准的徭役佥派发展为官府招募,由民兵转化为职业兵.其变化之因,主要与明王朝常备军体制的败坏以及民壮制度本身的衰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略论明代陇东地区旱灾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堰田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的陇东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之一,尤其旱灾频繁,特别是在明代。明代陇东地区的旱灾呈现出频繁发生,旱期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破坏大等特点。为了进一步了解明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的情况,有必要对整个明代陇东地区的旱灾特征做深刻细致的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陈柏萍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23-27
明洪武和永乐年间分别通过建立都司、卫所这种军政合一地方行政机构和册封法王等宗教首领来行使对西藏地方的行政管理职能,维持中央王朝的统辖。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7-122
王志坚是晚明时期一位重要散文选家,其《四六法海》是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明代骈文选本。其《古文渎编》是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专选,寄寓着以编代著的深微用意,体现了考镜源流的学术追求,被赋予了文史互证的史家眼光,在选文和评点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与前已编刻的《古文耦编》《古文澜编》构成了一个系列选本,贯穿着其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脉络的宏通理解和深刻洞见。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大同地处中原边陲,为明之边防重镇,尤受统治阶层重视。随着明朝与蒙古鞑靼部战事的平息,边境趋于安宁,蒙汉两族人民要求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在官员的提议及政府的作为下,大同边贸互市兴起并逐渐走向繁盛。本文以明代大同马市为线索,从明初边防概况及明政府的边贸政策、与明中期马市开放及贸易盛况、再到朝贡贸易对大同马市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出发,详细叙述明代大同马市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20.
赵晶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3):160
明代宫廷的书画收藏十分丰富,嘉靖以后虽多有散出,但仍具有一定规模,直至明清鼎革之际宫廷所藏书画才散佚殆尽。明代宫廷所藏书画主要包括接收前代遗存、查抄籍没书画以及帝后臣工新创作书画几个部分。宫廷所藏书画主要由宦官机构司礼监负责保管,存放于质慎库中;另有部分历代帝王、君臣画像由印绶监保管,存放于古今通集库中。明代中叶以后,宫廷收藏书画通过充抵官员俸禄、偷窃等方式大量流散出宫,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补充和回流。明清易代之际,宫中所藏书画散佚殆尽,这为明末清初私人收藏家群体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