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认知角度解读网络语言的强势模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成功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为解释网络语言的传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模因论(Memitics,以下简称MT)出发,结合认知脚本理论(Script Theory,以下简称ST),以丰富的网络新词为语料,深入探讨网络词语模因得以复制、传播的认知过程.并提出模因论对网络言语交际的独特解释力.只有了解成功的模因在网络新词语复制、传播过程中的听话人的认知机制,才能正确解读纷繁复杂的网络交际行为产生的新词现象.  相似文献   

2.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从模因认知的角度,在语言模因复制、变异及筛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性与顺应论中的变异性、商讨性及顺应性等特征极其相符.在结合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的对白分析中,对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在语言形式的选择、意识程度及交际目的等方面的动态顺应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交际双方在特定语境中有意识、主动地选择此语言模因而非彼语言模因,最关键在于该模因须与当前的语境相适应,以此传播该模因,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根据模因选择理论,字母词模因复制和传播与字母词模因本身的生存适应性、宿主特征、传播媒介以及传播环境、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繁荣程度等密切相关,实用、简约并能承担民族语言心理分类的字母词模因是更具选择优势的强势模因,字母词+汉语词素的模因复合体将成为字母词模因最强势的生存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及公共话语交际中,语言模因和语言模因变体是宿主刻意选择和使用语言的结果,体现了宿主特定的语用意图。文章通过分析语言模因和模因变体在交际语境中的语用功能,指出语言模因及其变体的运用与传播满足了日常交往中的特定交际需求,是对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文章最后引出语言顺应论,对社会及公共话语交际中的语言模因及其变体展开顺应解读。  相似文献   

5.
模因在同一文化中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复制,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中国英语是一种跨语言文化传播活动,从翻译模因角度来看,其翻译活动是传播和复制过程,等值模因和等效模因是中国英语在新的文化中较为活跃的模因,中国英语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模因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复制和传播。中国英语得到异国文化承认、接受并流传就是翻译模因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6.
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像基因那样继承,像病毒那样传播.Tarde认为"社会即是模仿".建立在人类经验知识基础上的文化,尽管经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与不同的民族相处,都有一些像基因那样的一脉相承现象.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为社会文化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模因对言语交际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研究大学校园流行语成功复制和传播以及它们在交际中的语言特色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校园流行语中的模因可以在字、词、短语、句、段乃至篇章体现出来.大学校园流行语之所以被复制和传播,主要由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原因决定.  相似文献   

8.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模因使我们认识到语言传播其实就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可应用于教育,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以及信息的交际和交流,这同样也适用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本文探讨模因论启示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通过直接套用,同义异词,同词异义的方式吸收,发展和改造语言模因,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网络语言提供了一务快捷、有效的途径.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对网络语言变异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考察,认为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语言的进化及特色——以模因论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互联网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流行是语言模因适应信息时代语言表达方式的结果.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研究中发现,网络环境对语言模因具有选择性;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理据主要是跨文化交流的需要、社会生活的新创及网络媒体的作用.因此,从模因论的视角解读网络语言的特色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谣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还以易传播、传播速度快、矛盾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构成类似于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谣言诗学将口头流传的传说、逸事与现在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社会性文本,通过谣言本身与现实对话。在中西方已有的众多对谣言的界定中,都过分注重于谣言这一消息是否具有确切的来源。落脚点都在“来源处”。其实恰恰相反,谣言不是在其来源处产生的,而在于其传播的过程。因此,谣青的界定应着眼于其传播本身,事实上,谣言不管其来源准确与否,都会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只有发生了变异的消息才是谣言,这就是“传播的偏向”,可以说,谣言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转移或偏向的消息。这“转移”或“偏向”是由谣言听传者完成的,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  相似文献   

12.
在微博传播时代,新闻信息的发布已经变得非常简便和自由,微博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起到了良好的传播信息和舆论监督作用。但是,大量微博谣言的传播,也形成了虚假的"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分析微博谣言形成的原因和传播特点,创新微博管理机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使"拟态环境"更接近于真实世界,是当前网络新闻传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重大疫情中谣言传播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破坏应对危机的社会动员力、损害党和政府的政治公信力,给国家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分析疫情中谣言生成传播的动因,个体心理需求是疫情谣言生成传播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是疫情谣言生成传播的直接原因,现代媒介环境是疫情谣言传播的间接原因。针对重大疫情中谣言传播的社会风险,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重大疫情防控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应急动员能力、防范化解谣言引发社会风险,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媒介治理水平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4.
着重对腐败流言的典型显现、传播特点、生成原因及应对机制进行分析。腐败流言有其两面性,其负面作用甚大。只有采取有效措施,铲除流言滋生的土壤,或及时有效地切断腐败流言传播的途径,才能避免出现因腐败流言大面积传播而导致的人心不稳、社会凝聚力下降甚至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既可能是谣言的温床,同时也是辟谣的有效工具,单纯地把网络当成谣言的“罪魁祸首”或把之誉为谣言的“自我净化器”,都有失偏颇,本质上是一种“媒介决定论”思维。人民网研究院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针对不同类型的谣言,网络的自我净化能力不同,科普类谣言自我净化能力最强,涉官、涉警、涉富之类的谣言往往是越讨论越极端;涉及公共安全类的谣言,网络是否具有自我净化能力,有赖于诸多外部条件,因而属于“可控型谣言”。从几则“可控型谣言”案例分析后发现,如果谣言漏洞能够在第一时间被指出,政府能及时提供权威的信息,大众媒体、意见领袖、当事人等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渠道,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平民化的现代社会中,敏感性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简单化的价值判断只会妨碍人们对它的正确理解,无法揭示谣言信息传播的社会机制,不利于人们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来规避、化解谣言。基于此,需要首先明确界定网络谣言的内涵与外延,指出其具有遮蔽事实与揭示真相的双重可能。进而分别从谣言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生成的群体动机,认为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是网络谣言传播、繁衍和选择的社会机制。最后,针对治理网络谣言的"寒蝉效应"困境,应该正确处理网络谣言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依法处置危害严重的网络造谣者,切实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鸿沟,最终避免群体性、危害性网络谣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论突发事件管理中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有利于政府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公民知情权、有效地遏制谣言传播及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信源角色缺失,缺乏法律制度支持,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缺少统一管理机构,信息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而且媒体在信息公开中存在着角色的错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引导媒体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发挥政府的信源角色功能,同时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谣言是一种虚假的信息。在社会泄愤事件中,谣言填补了因权威信息缺失而造成的信息真空、谣言的刺激性和离奇性满足了受传者精神需求,谣言歪曲了事实真相,产生了轰动效应,催生了群体性思维和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助推了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升级和蔓延。为了防止谣言的传播,必须及时有效地公开信息,增加制度化利益表达的供给渠道,提高表达的效率,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民众的政治认同,同时,依法对谣言违法犯罪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介革命的纵深发展,中国新媒体发展已经进入了“微时代”。与之相应的是,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使得网络成为媒体危机甚至诸多突发事件恶化的媒介,导致社会风险扩大化、恶性化发展。网络谣言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在义愤心理、信息流瀑、从众效应、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的作用下,本身即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强化机制。因此,针对新媒体时代网络社会的新常态,必须强化网络社会制度规范,创新网络社会治理模式,切实提高网络谣言的治理能力,发挥网络积极正面的功能,使之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分析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纵观近年来处置网络谣言危机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谣言时缺乏敏感度和预警性,缺乏舆论引导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总结反恩和持续关注,不仅影响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甚至是激化了矛盾,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针对网络谣言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网络谣言控制策略,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