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历史系教授乔志强编著的《辛亥革命前的十年》,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近三十万字。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着力探讨了此十年间的农民革命斗争、收回权利运动、立宪运动、清末“新军”、“新政”、 相似文献
2.
史成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16-218
《东方杂志》发行史上的第一次停刊,发生于辛亥革命期间的1911年11月15日—1912年4月1日。此次停刊,除了为避开当时扑朔迷离的政治风潮的普遍原因之外,还受商务印书馆当时所遭遇的主要困境、张元济个人的政治思想、上海报刊界与南京临时政府之争等因素的影响,而非单纯的因交通受阻或张元济个人的审时度势之举。 相似文献
3.
史闻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由历史系董蔡时教授主编,系副主任、副教授王国平、系中国近代政经史研究室副主任卢伯炜撰写的《辛亥革命史》,全书30万字,已由中国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出版,向国外发行。 相似文献
4.
王兰波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84-85
清末民初上海商会成立后即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发起并领导了抵制美货、收回利权的爱国运动,以及地方的自治运动。充分展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形势不断高涨,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商会却趋向保守,在即将到来的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支持立宪而非革命。 相似文献
5.
王兰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清末民初上海商会成立后即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发起并领导了抵制美货、收回利权的爱国运动,以及地方的自治运动。充分展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形势不断高涨,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商会却趋向保守,在即将到来的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支持立宪而非革命。 相似文献
6.
汪雄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617-621
辛亥革命前十年,在清廷和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下发生了一场法政自救运动。通过对这十年间法政杂志的分析表明:自救运动的前五年倾向于译介西方一般法理思想,后五年则着重于译介西方宪政思想和对本土立宪与自治运动的宣传;后五年虽然同时进行着立宪和自治运动,但是,对地方自治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则是到了1908年之后才渐趋高涨的,并持续到辛亥革命。在自救运动的两次转变与发展中,法政杂志起到了高楼撞晓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增平教授撰著的《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一书已于1991年8月由湖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方面所发表的20多篇论文,32万余字。它颇具鲜明的特色。第一,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并自成体系。早在1964年,该书作者在重读《共产党宣言》时发现,在西欧,“中世纪的城关市民等级和小农等级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但在中国,“一部分的商人、地主和官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者于是把西欧和 相似文献
8.
黄顺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3)
晚清革命党人所办报刊对当时革命思潮的弥漫,产生过剧烈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民报>为最,其作用在于:宣侍三民主义,公开揭橥同盟会的革命宗旨,辩驳改良保皇言论,催发革命排满风潮;唤醒近代民族意识,引领反清革命的正确方向;"革命排满"口号经<民报>宣传而深入人心.<民报>所激发的,不论是革命与改良的论战,还是革命党人内部"一民主义"与"三民主义"的论争.在民族危机目益严重、国人忧患意识增强等多种因素交相作用下,最后都殊途同归--"排满革命",使整个社会把斗争的矛头都指向腐朽的清政府,促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垮台.正如孙中山所说:<民报>"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 相似文献
9.
袁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4)
章开沅,林增平同志主编的《辛亥革命史》有一段文字,论及革命派与保皇派在澳门的斗争,其中说:“孙中山派兴中会员谢缵泰深入港澳,宣传革命,并及时运用‘释放经元善事件’,抵消了保皇党影响。”检核有关资料,这一叙述似与史实不符。 1900年1月,西太后准备废掉光绪,改立端王长子。同月,在上海的名流章炳麟,唐才常、蔡元培等联名致电清政府反对。此电由经元善领衔,并从他主持的上海电报局发出,因而遭到西太后的忌恨。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曾经是启动近代世界政治运动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值此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本文拟就辛亥革命前的民族主义思潮演变历程作一概述,以志纪念。 一、民族主义思潮的涌起及其方向 同世界各古老民族一样,伴随着民族形成融合过程,华夏民族早已产生了朦胧的民族意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最初只是氏族矛盾的一种生活体验,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华夏 相似文献
11.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中国海关创设于1685年,清政府在澳门、漳州、宁波、台(?)等口岸分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以海关命名的中国管理对外贸易征税机构,其行政组织、官员任命、方针政策和章则条例,一直为清政府所掌握,这是一个主权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设立的行政机关。鸦片战争伊始,中国海关有如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化道路,不能幸免地逐步丧失其独立性,其中,中国外债对于海关权力渐入他人之手的影响尤大。本文不揣浅陋,对于外债对中国海关的影响,也即帝国主义通过外债一步步夺取中国海关权力作一述论,以求方家指教。一八四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即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须 相似文献
12.
13.
胡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1):47-53
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前曾有过一段投身"乱党"的日子.他参加过反清志士的秘密团体"暗杀团",发起并领导过反清斗争的革命组织"岳王会".但许多相关历史真迹已湮没不闻,或语未能详.寻索陈独秀早年政治活动的心理轨迹,清理其投身革命的思维逻辑,诠释其斗争风格的形成契机,这对于陈独秀后来的革命事业无疑也是一种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杨永兴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61-68
《红旗》杂志作为中共中央主办的政治理论性刊物,《求是》杂志的前身,是文革爆发前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树立毛泽东思想权威的主要刊物之一。它主要经历了重提“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国际意义和宣传“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原则等3个阶段。它虽然在维护政权合法性、维持社会秩序、激发人民大众的政治运动热情和整合大众的思想意识等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宣传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和后果,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杨祖长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的光辉节日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历史功绩。它在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传播俄国1905年革命的经验和批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它成为革命党人团结战斗的一面光辉旗帜,统一了革命党人的思想,使许多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16.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2,(1)
本文从5个方面分析了留日热潮的原因,同时叙述了留日热潮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两大作用:一是创办了100多种刊物,宣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二是由此而建立了许多革命的团体和进行的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7.
晨朵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二十世纪初,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也为了反对腐朽无能的清皇朝政府一再丧权辱国,我国大批青年革命志士,接受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和科学理论,通过宣传民族民主思想和介绍科学知识,立志振兴中华。为了有利于深入宣传群众,他们毅然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提倡写白话文及通俗的作品,创办白话报刊,曾一度形成时代风尚。这实际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早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和胜利后进一步促成民主共和国思想深入民心,以及反对传统封建文化、宣传近代科学,都起过相当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辛亥革命前四川对外贸易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对外贸易,在商品输出阶段,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在资本输出阶段,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川,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时间较晚,直到辛亥革命前,外国资本主义对四川的经济侵略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因此,对外贸易对四川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乔志强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到第三次革命高潮,即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的约十年间,出现了一个农民(包括手工业者)反帝反封建斗争高涨的局面。这个期间的农民革命斗争,上承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下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高潮的辛亥革命,因而探讨有关它的一些问题,对研究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有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20.
陈敬中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4):37-42
本文认为 ,鲁迅虽然在仙台时就弃医从文 ,立志于思想革命 ,但并没有将思想革命和社会政治革命对立起来。《阿Q正传》不仅表现了思想革命的主旨 ,而且关注了政治革命诸方面的重大问题 ,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这和他一贯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鲁迅写阿Q是为了否定阿Q ,写阿Q革命是为了否定阿Q的革命 ;他既没有把阿Q作为农民革命效仿的榜样 ,也没有把阿Q想象得那么凶残 ,比赵太爷还坏。我们不能从鲁迅对阿Q革命的否定而推论到他对所有农民革命的否定 ,对一切革命的否定 ,大可不必将阿Q的革命渲染得那么恐怖 ,把一切罪恶归之于阿Q ,那样“回到鲁迅”恐怕是离开鲁迅更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