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与鲍威尔把犹太人问题当作纯粹的宗教问题不同,马克思将犹太人问题与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联结起来,从而把这一问题转变为"当代的普遍问题"。通过对渗透着犹太精神的市民社会的分析,马克思展开了对现代性的初步批判。马克思的这一批判内含着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批判,同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19世纪上半期犹太人问题的讨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著名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对布鲁诺·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主要是宗教对立的的观点做了批判,并在论证政治解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解放思想,超越了政治解放,为全人类的解放提出了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一文的主题是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个历史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价值,但同时又具有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阶段,亦即不是"普遍的人的解放"或"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围绕这个主题,马克思对现代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做出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思路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鲍威尔提出的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案截然不同,根源在于他们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鲍威尔认为实现政治解放就实现了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的完全的解放,政治解放虽然使国家摆脱了宗教控制,但它无法解决人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异化问题。所以,马克思批判政治解放和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并进一步批判市民社会,指出解答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无产阶级消除市民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精神。《论犹太人问题》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犹太人问题》作为《德法年鉴》时期表征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文本,承载着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这一时期,马克思有了克罗伊茨纳赫的理论积累,从书房回到社会舞台,开始以一种深邃而犀利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探求问题背后的本质。《论犹太人问题》作为马克思开始剥离青年黑格尔派的尝试,从文化视角透视社会矛盾,切中时弊,直面现实,通达“犹太人问题”的根源,揭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背后的文化根源,在文化环境的冲突对立中深入到社会结构中探寻背后的答案,成为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文本文献学的研究思路,以思想史为抓手,对《论犹太人问题》创作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廓清文化与现实的纠葛,深刻认识文化的力量,正确看待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犹太人问题由来已久,但第一次提出该问题的当属斯宾诺莎。在斯宾诺莎的时代,尼德兰沦为帝国主义势力的角逐场。结合这一时代问题与历史问题,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对于好的政体,即自由民主政体有着细致的描述与刻画。透过自由民主政体的表象深入斯宾诺莎建构理论的逻辑基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运用历史主义和文献研读的方法,重构诸多概念,让神学与哲学、教法与世俗法分道扬镳,粉碎了犹太教固有的“永久选民”的优越感。其次,在《神学政治论》中,斯宾诺莎从人性观与自由观两个角度对犹太民族的民族基础予以重击。最后,斯宾诺莎在重构神学、重解犹太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自由民主政体。打碎之后建立的自由民主政体,作为后事之师不难发现其解决问题效力匮乏。在巴以冲突的当下,如何解决犹太人问题这一历史悠长的时代难题,也亟须学术界作出更多的研究与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把"犹太人问题"从神学问题转变为社会历史问题,从考察"安息日的犹太人"转向考察"日常的犹太人",从宗教批判进入市民社会批判。他提出,"犹太精神"是现代人自我异化的最高境界体现,只有把市民社会从"犹太精神"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才能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重塑社会关系,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立足于“人类解放”的高度分析了政治解放的限度,并以“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思想揭示了现代政治的本质及其矛盾性和抽象化、形式化特征.马克思的现代政治批判理论澄清了政治解放的前提,划定了与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界限,进而瓦解了实质自由与形式自由的抽象对立关系,而法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雷蒙·阿隆曲解了马克思的实质自由观.  相似文献   

9.
1807年开始的普鲁士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复辟时代",改变了犹太人一体化地获得解放的进程,并将他们推向了一条消解自身民族性、个体化地适应市民社会的"同化"道路。在半个多世纪里,普鲁士国家的官僚机构一直将他们排除在国家公职、教育机构职业以及传统职业之外,除非他们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因此,犹太人尽管获得了一种经济上的自身解放,但并没有获得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因而这种"解放"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同化"都是不完全的。1871年德帝国的建立,才为犹太人在法律上的真正解放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政治解放"概念的分析,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所追求的"人的解放"的理论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之前,关于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布鲁诺·鲍威尔给出了"政治解放"的解答。马克思批判地考察了"政治解放"这一概念,并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进行了区分,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理论主题。另一方面,对"政治解放"概念的批判性考察是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思想分歧的公开表达,是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思想的界分,由此马克思开始逐步对自己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清算,最终实现了其哲学立场由思辨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研究是从犹太教问题出发的。我们只有从他的政治哲学研究与他的犹太教传统的关系入手,才能对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理路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这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性问题和自己的民族传统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敬高  王涛 《东方论坛》2006,(4):108-113
政治哲学依其承担的学术使命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哲学在政治研究领域的展开,被当作是政治学精华的浓缩;一种是在政治学中与所谓实证研究对立起来的规范研究,主要使命是阐述政治的本质或价值;一种以统一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理论与经验科学为目标。本文认为,政治哲学不仅要阐述政治生活的价值,还要承担起政治学的反思、批判职责,还要把政治认识和政治思维过程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关注政治学发展中提出的一切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理性是政治哲学的论题,理性的分裂与整合直接影响到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动向。当代政治哲学对于reasonable和rational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是自理性被概念化以来本身就具有的。理性的分裂影响着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动向:使政治学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及其科学化的转向,完成了政治和行政及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促使政治智慧转向政治知识,引发了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现代转译。理性的整合也使当代政治哲学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政治事实与政治价值的整合,经验方法与规范方法的互补和政治与行政的联袂。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治国思想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前期他主张贤人治国,后期则主张依靠法律治理国家。柏拉图的治国思想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体现了一位哲学家对真理的热爱与执著。重新考察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古典政治哲学试图从政治与哲学的关系来阐释城邦政治哲学的诸问题。自霍布斯以降,权利成为现代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针对权利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追问,自然法成为现代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面对现代性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法和自然权利在政治哲学中扮演的作用。然而,如果我们从马克思政治哲学视角反思现代性危机,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自然权利产生于人的物质生产,人类正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界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入手,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思想。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正是在揭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对立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社会解放是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一书之所以在政治思想史上产生长久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书中通过简明的哲理阐述,给人以政治哲学辩证法--政治智慧的启迪.这种高明的政治智慧主要是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谦恭可居上位,治国大事必须格外小心谨慎,切记不要锋芒毕露,等.这些思想虽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就其思想的深刻性、对问题分析的尖锐性而言,是有宝贵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把修辞学看作是辩证法的对应部分,又把它与伦理政治科学联系在一起。正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辩证法是把握似真性意见并通达知识的方法路径一样,修辞学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来说,是把握政治生活似真性意见并通达政治真理的方法路径;同时,由于政治生活的似真性意见的实践意味,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同样指向他政治哲学的经验主义:对现实政治生活的相对辩护,并寻求对之的实际改善。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实践”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确认,以及我们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发动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实质,终结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困境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法是人的“实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党的政治理念,体现在党的各项政策之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作为政治理念,“以人为本”具有广泛的共识基础。为了使“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得到贯彻和执行,有必要将“以人为本”转化为法学命题,发挥其对法学的指导作用,使其体现在国家的法律之中。进入法学领域的“以人为本”必将对中国法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