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民政主体业务十几大项,其中有一项是生产救灾工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山川纵横,气候复杂,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各种自然灾害、灾荒发生,使国家和人民蒙受重大损失。解放三十多年来,政府用于救济解决灾民生活的专款约二百亿元。如果把灾害对国家资源、人民财产造成的破坏估算在内,数额更当惊人。因此,建立灾荒防治学及其防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3)
新中国成立初期,频仍严重的水、旱、虫、霜、雹等自然灾害导致梁山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广大百姓缺粮断炊,大量灾民四处逃荒,甚至死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梁山县自然灾害,特别是民政机构把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通过发放救灾物资、贷种贷粮、生产救灾、移民移工等措施积极应对,在灾害应对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灾区群众也积极响应国家诉求进行自救,抢险救灾、互助互济、开展农副业生产。国家与民间良性互动,救灾和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抗御自然灾害的伟大胜利,积累了重要经验,对当今防灾、抗灾和救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灾害频仍、灾情严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众多损失。党和人民政府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克服一切困难,在给予灾区群众大力救济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生产自救、以工代赈、节约渡荒、群众互助等多方面的救灾救助工作,帮助灾区群众渡过灾荒,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不断,对现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艾青、刘心皇等人对水旱灾害进行了诗性的表达;冰心通过自己的募捐与创作,流露出自己的爱心;丁玲对1931年的大水灾进行调查,写出了灾民的集体反抗精神;鲁迅借历史题材的小说对现实进行婉讽;沙汀对灾害下的黑暗现象进行了真实的描写,风格偏于直刺;解放区文学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救灾作了真实的反映;张高峰、李蕤等的新闻通讯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灾荒下人民的苦难,为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张颖华 《船山学刊》2004,(1):150-151
在历史上,湖南省出现过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普遍性给湖南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湖湘社会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本文以古代的诗篇为楔入点,研究水、旱灾害对湖南民众生活的影响及人们抗击灾荒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现代文学对此作了大量形象生动的书写,反映了灾荒下人民的苦难生活,饥饿的感觉成为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隐痛,一直贯穿于百年中国文学记忆之中。现代文学把人性置于灾荒之下来拷问,表现了人们的觉醒与反抗。自然灾害密切了现代文学与乡土的联系,有些作品趋于简单直白的暴露与控诉,缺少含蓄与优美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三年困难时期,旱、蝗、水等自然灾害对梁山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破坏和影响,导致百姓缺粮断炊、人口大量外流、水肿病流行,梁山县通过发放救灾款、节约用粮、灭蝗除害、抗旱排涝、生产救灾等措施加以应对。就三年困难时期梁山县自然灾害及应对进行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深刻认识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还能深入了解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对当今的防灾、减灾和救灾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民权利面临巨大风险。为了更好地保障灾民权利,学界以及政府中出现了国家救灾责任和灾民权利的思想,政府也构建了灾害法律框架,并设置了救灾专项资金和专职的救灾机构。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灾民权利保障的现实与理想、实践与制度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受季风气候、板块地质运动和复杂地形地貌等致灾因子综合影响,成为自然灾害多发、易发、连发、频发地区.面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民不聊生,清政府和民国政府虽然也进行了一定救济,但其救济具有被动性、临时性、项目窄、水平低、效果差.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从救灾法律法规制定、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承担、救灾物资仓储库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基本建立起自然灾害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0.
么振华 《兰州学刊》2010,(9):186-190
整个唐代,自然灾害一直贯穿其始终。由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民生,在遭遇严重灾荒时,政府鼓励灾民异地就食,此后较有组织的因灾移民成为唐前期一直奉行的政策。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朝廷实力下降,政府救灾不力,灾民自发性的移民就食越来越占多数,最终成为唐朝灭亡的前奏。  相似文献   

11.
荒政在中国经济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中国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虽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以至严峻的一面。水旱风蝗等自然灾害在各地交替发生是经常的事,因而有“灾荒之国”之称。历史上某些不合理的开发导致生态的恶化,使自然灾害的发生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如何预防灾荒的发生,在灾荒发生后,如何安置灾区人民生活、尽快恢复生产,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尤其是封建地主制形成以后,农业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独立经营。这种分散的、孤立的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再生产,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封建政府不能不采取各种措施帮助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文献中灾民住宅保障措施和论述的全面搜集整理发现:从汉代开始,我国就有关于灾民住宅保障的记载,也有许多封建官吏提出重视灾民住宅保障的建议,然而在清代以前,灾民住宅保障主要是一些官员在救灾实践中的个体性自发行为,政府并不承担直接的财政义务而是主要依赖民间力量;清代初期灾民住宅保障的制度开始形成和发展;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衰弱,清代中后期,灾民住宅保障制度逐渐沦为空文.  相似文献   

13.
李风华 《中州学刊》2012,(3):154-157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仍,出于当时河南普遍的经济贫困加之民国河南政府救灾不力,频繁的灾荒给河南人民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人口灾难.水灾具有突发性,它能在短时期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而持续时间长,致灾面积广的旱灾导致的河南人口损失更为惨重.灾荒使大批人口死亡,使更多的灾民流亡.灾民的流动具有一定的特征:在流向上一般表现由农村流向城市、省内不同区域间流动、迁移,流向外省三种基本特征;同时灾民的流动还具有盲目性、集中性和保守型特点.在灾民的流动过程中,一部分灾民沦为土匪、乞丐,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灾民的流动也对全省乃至全国的人口密度区域平衡调配及对于流入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荒政作为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行为,包涵着丰富的原始风险意识.而从认识灾害的规律、以平籴法应对灾荒,到设常平仓自觉地转移、分摊灾荒风险,再到仓储的多元化、养恤的互保化和救灾的预案化,中国古代荒政逐渐成熟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救灾度荒历来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捐赈是民间捐助国家进行赈灾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以《余姚捐赈事宜》为中心,通过对清代乾隆末期浙江余姚的一次灾荒后捐赈的解读,探讨中国古代捐赈组织、实施及成效,政府、地方士绅在捐赈实施中的作用,他们为何支持捐赈。  相似文献   

16.
赵圣涛 《兰州学刊》2010,(8):195-197
乾隆后期,河南自然灾害频仍,清政府采取了蠲免、蠲缓、缓征等赈灾措施,缓解了灾民的生存压力。为进一步有效地防灾减灾,清政府在河南大力推广番薯种植,成效显著,对地方经济结构与民众生产生活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么振华 《兰州学刊》2008,(11):156-159,165
唐代自然灾害常导致饥荒,对灾民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官方赈灾手续繁琐,且具有滞后性,迫在眉睫的饥荒使得百姓必须奋力自救。在唐代民间,百姓自助救荒包括灾前的备荒及利用一切可食之物充饥,宗族互助和乡里义举、佛教徒的慈善救灾等则是民间互助、他助救济的重要形式。唐代民间百姓自助与互助救荒,及时方便有效,是官方救灾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乾隆后期,河南自然灾害频仍,清政府采取了蠲免、蠲缓、缓征等赈灾措施,缓解了灾民的生存压力.为进一步有效地防灾减灾,清政府在河南大力推广番薯种植,成效显著,对地方经济结构与民众生产生活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中国在进入转折年代的关键时期暴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新生人民政权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适时制定了"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的重要救灾方针,中央人民政府有计划地执行了救灾运动与节约运动相结合的政策,在政府各机关广泛开展一两米节约救灾运动,同时依托新成立的内务部成立中央机关节约救灾委员会,作为运动指导组织机构.各地政府机关、团体和军区系统积极响应,并逐步扩大到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掀起了全国一两米节约救灾及节约捐助的热潮.这一运动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救灾物资不足的缺陷,救济了大量灾民,增强了政府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动员和危机治理能力.运动取得的一系列宝贵经验也为此后救灾防灾工作的开展与完善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明崇祯十三年的山东灾荒杨绍溥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灾荒遍及诸省,被明朝人称为"亘古奇荒",《明史》记载:"两畿、山东、河南、山、陕旱蝗,人相食."两畿是封建国家的"首善"之区,陕西、河南、山西已经历十数年的农民战争,灾荒受到了战争的影响.我国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